丹心向月见真章

熙盛

<p class="ql-block">  小院全景照片,前几天终于找到了。放在群里,群山沸腾,一片欢呼。大家对一张旧照片如此动情,真让人感到温暖。宏征战友说,你上传的小院全景,每一个角落都勾起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从青岛移师鲁中,是67军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调动。新中国成立初,67军主要担负卫戌京津的任务,军部先后住北戴河、唐山。1954年9月抗美援朝归国后,军机关先住胶县,后住青岛市。1969年3月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打响,中苏边境形势骤然紧张。同年10月,中央军委命令67军列入统帅部战略预备队序列,进入周村、益都、莱芜三角集结地域,担任向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机动作战任务。此举意味着部队从平时转入了战时。</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岛市武定路29号曾为军机关旧址)</p> <p class="ql-block">  淄博市是特有的一个组群式城市,市内通火车,分别有周村、张店、临淄、淄川、博山五个区组成,各相距30~50公里左右。按照济南军区的部署,军部可以驻张店。但张店负责此事的领导在接洽时,表示实际条件无法满足军区要求。同时,军领导在勘察地形时也发现,在周村、益都、莱芜这个三角区内,博山居中心位置,军部设博山更有利打仗。恰好在这时,杨得志司令员来视察部队,当他得知在张店设军部有困难后,便明确表示,你们住博山也好,可以再盖些房子。这样,军领导二话没说,确定了军部驻博山的方案。</p><p class="ql-block"> 博山位于孝妇河上游,南接沂蒙,西连岱脉,原山、鲁山、岳阳山等泰山支脉绵亘境内有二百里,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修建的齐长城横贯博山全境,成为齐国通往鲁、楚的咽喉重地。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 。从宋代就兴起的煤炭、陶瓷、琉璃、铁冶等工业发展较快,城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幅射周边的经济文化中心。“要想吃好饭,围着博山转”,“金周村,银潍县,赶不上一个小博山”。这是昔日颇流行的一句民谚。</p><p class="ql-block"> 为了迅速在博山“安家”,最终方案将军部机关一分为三,“瘦身”进门。军司令部驻“四十亩地”(原独立一师师部驻地)、军后勤部驻淄博三中的西北角(原为独立一师高炮营驻地)、军政治部驻白虎山路(原为淄博市传染病医院及防疫站和独立一师通讯连驻地)。司政后机关的布局呈三角倚立之势,各有一套警卫和保障系统。十多年后,1982年8月11日,周克玉政委到任不久来军政治部走访时感叹道:这种格局,在军区部队中是极其少见的!他认为,军部驻地环境和部队居住条件比想象的要差很多,要下决心加以改善。可想而知,当年前辈们为了完成任务,克服了多少困难,作出了多少牺牲呀!</p> <p class="ql-block">(孝妇河水在博山区穿城而过)</p> <p class="ql-block">  千里移师,对部队战斗力是一次重大检验。当时67军是军部驻在青岛,三个野战师和两个守备师都驻县以下的农村。所以,调防中政治思想工作的重点是解决部分机关干部“恋青岛”的问题。若个别干部因特殊原因申请留青岛,可归入由守备师留下组建成青岛警备区。军政治部机关干部都毫无异议地表示:“我要跟67军大部队走,跟军首長走!”宝洪战友回忆说:那时,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宣传处張振林副处长当红娘,介绍个青岛国棉五厂姑娘谈恋爱,有半年吧。听说部队要调离青岛,女方就不干了,我也不留恋。就这样人各有志,各奔东西。所以婚恋及子女上学就业等个人家庭问题并没有成为部队移防的羁绊。因为这支有老红军、老八路骨血,又从战争硝烟中走过来的铁流雄师,有巨大的凝聚力。在大家看来,博山是藏龙卧虎之地,英雄汇聚之地,岂区区闹市能缠绊。</p> <p class="ql-block">  1970年3月10凌晨四点,军政治部全体官兵头顶星空,默默向这个在宁静中的繁华都市告别,斗志昂扬地踏上了移师征途,夜行晓宿,一路风尘。</p> <p class="ql-block">  为保障部队行动顺利,军机关专门成立了工作组,下部队跟着一起走。干部处李宝瑞处长带领宣传处干事殷宝洪、司令部李参谋组成一个工作组,随596团六连从城阳出发,一直到周村韓家洼的新驻地,整整走了一千里路。行军途中長途奔袭时一天要走120里。那时天气很寒冷,到了宿营地,住老百姓家,为了防寒取暖时常两人睡一个被窝。李处长那时40多岁,不搞特殊,同连队一起走,路上还帮指导员开飞行会议,使战士们情绪非常高昂。经过艰苦跋涉,军政治部的行军队伍终于在3月24日晚21时许,按时到达白虎山驻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水土养人,人养水土。经过官兵们数年的努力奋斗,艰苦建设,博山小院成了一方滋养人格、砥砺品性的福田。夏日的绿荫,春天的花朵,秋虫的鸣唱,蓝球场的灯光,小路上傍晚散步的人影…这一幅幅画面都成了日后人们剪不断的缕𡞱情思。一方福田,不离方寸。当年千里移师中前辈们“服从命令听指挥,不恋闹市钻山沟,白虎山头扎营塞,抛洒青春为祖国”的精神,正是小院这块福田千金难湮的方寸。</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后,参加过此次调防行动的老战友殷宝洪将军还赋诗一首,以志纪念:“小溪汇成河,百川入大海,将军与士兵,都从百姓来,个人诚渺小,集体万难排,融进铁流中,建功指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