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是“新得”而非“心得”。<br> 说起遵义,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首先想到并知道的就是“遵义会议”,它在全国的名气比省会贵阳响亮得多,是因为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从小学生开始,就都知道“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在职时单位组织活动,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瞻仰纪念红军和革命烈士,我去过两次,每次都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并到红军山烈士纪念园履行纪念仪式,都很匆忙,对这座名城的了解仅此而已,连遵义市的街道什么样都没看过。<br> 这次和老伴两个人,想认真、深入、全面的看看遵义,了解这座英雄城市的前世今生。 第一天新得:海龙屯。<div><br> 贵阳每天有数趟高铁直达遵义,交通非常方便。没带什么行李,我们简单的每人背个双肩包,两件换洗的衣服和每天必须要吃的基础病药物,说走就走,出门坐地铁到贵阳北站,到站后临时现买了最近的一班动车票,很快进站、很快开车、很快到达。<br> 出站在手机上找好了酒店,打车直到酒店门口,很快办好入住手续,全程三个多小时。<br> 放好行李,在酒店附近吃了碗遵义有名的小吃——虾子羊肉粉,就打车去了海龙屯。<br> 其实去遵义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地名,在酒店休息片刻时,在“马蜂窝”上查询遵义必游景点时才看到介绍:<br> 遵义古称“播州”,海龙屯位于距遵义市老城西北约28千米的汇川区高坪镇海龙屯村高耸入云的龙岩山巅。它孤峰入云,四面陡峭,幽深的峡谷中有白沙水,山下湘水环流,群峰簇拥,壁垒森严,山后一线窄径是进山唯一通道,四周险峰林立,群山环抱,这天然形胜之地,确实气势不凡。是典型的古代军事要塞遗址。<br> 海龙屯初建于宋明时期,亦是播州杨氏政权七百年统治的后期老巢,屯中有许多土司遗址文物。2017年,作为中国三大土司遗址(备注1)之一“申遗”成功,成为联合国确定的世界遗产之地,也是黔北的重要人文景观。<br> 海龙屯共有铜柱关、铁柱关、飞龙关、飞凤关、朝天关、飞虎关、万安关、西关、云凤楼等九关雄险,均以巨石垒砌,建于悬崖之巅,负山临水,气象森严,可谓“固若金汤”。内城建有水牢、金库、银库、火药池、绣花楼、校场坝、采石场等,均高墙重叠,虽已残破,雄风犹存。<br> 这种集名山、名史、名联于一身的人文景观,对我有很强的吸引力。<br><br> 网约车很准时、快捷地在山路上疾驰,很快就到了景区。<br> 刚过完“五一”小长假,景区人并不多,外围是新修建的仿古建筑群,用于餐饮住宿、旅游商品销售、手工艺体验等,鲜花绿茵,干净整洁。</div> 穿过这片建筑群,到了“游客中心”,才是真正进入海龙屯的入口。此时已经下午2点过钟。<br> 在售票窗口办理“免票”并购买环保车票(35元/人),售票员提醒:坐环保车进去后,要爬很高很陡嘞山,你们想好哦……说不怕是假的,毕竟我们都年事已高,且都有骨伤之类慢性病,但已经到了门口,岂有退却之理。<br> 售票员见我们态度坚决,给了我两张车票,同时善意地说:也可以只走一半,走不动了就原路返回。<div><br> 后来才知道,我还是低估了这个古代土司修建的险要关隘。<br> 先我们进去的一批游客已经开车走了,剩下的“小火车”上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相当于包车。<br> 环保车开了大约十几分钟到了终点不再走了,我们下车开始了步行旅程。因关节有伤,我们老两口已很久没有爬山,平时外出尽量避免登楼上坎,今天由于没有做好功课,竟然被动地尝试这段艰难的旅程。 </div> 沿谷底溪畔小道拾级而上,山腰险要地段筑有海龙屯的第一道关隘: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两关互为掎角之势,连接着一段长400米的高大城墙,这里既是守囤的前沿阵地,也是当时物资的转运站、骡马栈和军营。 老伴已汗流如注、精疲力竭,再也不想往前走了。我也气喘如牛,腰腿酸痛,但心有不甘,环保车管理员曾告诉我:最好看的地方是飞虎关和飞龙关,非常险要,不看等于白来。<br> 把带的水留给老伴,让他在山腰管理员休息处等我,决定独自继续向上。<br> 为了有足够拍照的电池和手机空间,他把自己的手机给了我,后来我为自己带走了他的手机这个非常愚蠢和错误的举措深深地懊悔不已。<br> 独自继续向更高更险的山头攀登,一路上没有其他游客,只有山路两边的小草和密密的树丛伴随,一群可爱的山羊在小路上惊奇地歪着脑袋看我,带给我些许安慰。 到了“双歇亭”,又叫“歇马亭”,史料记载,这里是连接上下关口的一个台地,又是一军事瞭望哨,进屯人等需在这里“验帖”方能进入飞虎关。到了歇马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所以称为“双歇亭”。<br> 亭子简易小巧,楹联却是中国当代书法名家、贵州书法协会主席包俊宜先生手书:“登屯寻幽得古趣;歇亭万象出天真”,横批“双歇亭”。<br> 站在平台上,凉风拂面,举目远眺,群山俯首,在此歇一脚看一眼,山风与古风、文风交融神会,心胸豁然开朗。 双歇亭左测不远处三岔路口有一块指路牌,写明到“飞虎关”有100米,到“飞龙关”还有400米,我暗忖,飞虎关才100米,很近并且连着有名的最险的“三十六步天梯”,决定到飞虎关看一下即返回下山,飞龙关就不去了。<br> 认定方向后,朝着通往“飞虎关”方向攀登。 上行的山路愈加陡峭,左边是古人在山体基岩上凿成台阶形成的崎岖坎坷的山道,保存完好但根本无法行走,右边是景区新修的步行栈道,“只有100米”的信念支撑着已经非常疲惫的我,喘着粗气向上向上……一直不见关口,加上荒山野岭不见人烟,心里有些嘀咕起来,100米怎么会如此的远如此的高?<div><br> 终于,一堆矗立在山头上的断垣残壁出现在眼前,终于到了。<br> 山顶空无一人,通往古堡的山路太陡,根本不敢走,我从山后景区在山谷上悬空搭建的木栈道手脚并用地攀援上去。</div> “柳暗花明”啊!在一片开阔地上,沧桑古老的战争废墟呈现眼前,古堡巨石散落,西北角一孤柱耸立,经历了7百多年风雨和战乱侵蚀的一面石雕花窗竟然完好无损地镶嵌在古堡残垣上,将历史凝固在战争结束那一刻。<br> 夕阳透过带有波浪边缘的拱门,映射在古堡地上,渲染出悲壮、苍凉的古风古韵。 转了一圈,没有找到海龙屯天险“三十六步天梯”,正疑惑,掉转身发现身后是另一个保存完好的关门,关顶额书“朝天关”几个大字,关前筑平台,下临深渊,关南北两侧与城墙相接。 大吃一惊,在资料上得知,“朝天关”和我放弃了的“飞龙关”是连在一起的,这是由飞龙关入屯后的又一重防御工事,怎么会出现在这里?<br> 又绕到先前那片残垣陡峭的正面去看,才发现“飞龙关”三个残血般的大字赫然刻在残破的关额上方。 难怪刚才100米走了这么久,原来我走错了方向,登临绝顶,来到了更陡更远的400米“飞龙关”来了。<br> 将错就错,我在两个关口欣赏了一阵数百年前古堡的雄奇险秀,发现朝天关右后侧不远处还有一片残垣,回来后查资料,得知那应该是“飞凤关”。<br> 实在走不动了,况且老伴的手机在我手上,和他完全断了联系,双方都无法知道对方的情况,时间长了会很着急的,就没再去看。<br> 到此止步,越过了海龙屯四道险关,也算“半到长城半好汉”了,阿Q精神万岁。 我宽慰着自己,赶紧返程往回走,转角处一蓬杜鹃火热地炫耀着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崖边一座凉亭,悬挂着“抬望天梯犹闻千载跫音响;回眸小径唯愿一生正道行”的镌刻草书楹联,十分耐人寻味。 上山容易下山难,有老伤的膝盖开始有点不听使唤,一路上没有人影,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心里很担忧,万一我的老腿像十多年前在黔灵公园爬白象山那次一样,突然罢工,寸步难行,怎么办? <br> 小心翼翼地一级级往下走,心里祈祷着:千万别罢工……<br> 终于看到在石阶上翘首等候的老伴了,心里才一下子松了下来。此时山上已无其他游客,“山翠泉声冷,林深鸟更幽”,我们一起往山下环保车站赶,倒是很快就到了上车点,一辆中巴停在那里等候,我们上车后,司机马上就开车了,车上只有我们夫妻二人,又享受了“包车”待遇。<br> 一路上司机很热情地和我们聊着天,告诉我们景区的难处和趣事,到了游客中心,他又热心地指点我们等候遵义旅游专线车的地方,非常淳朴善良。 按照司机的指点,很容易找到旅游专线候车处,等候不久,车就来了,上车时发生了一件让我们格外惊喜的事:司机说,70岁以上的老人可刷身份免票乘车。<br> 果然,我用身份证在车载刷卡处一靠,语音便提示“老年卡”,司机客气的让我上车,此后在遵义的几天,我们都享受了这份在省会贵阳和其他很多大城市都不可能享受的优惠待遇,英雄城市果然大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br> 顺利回到酒店,休息片刻,在美团上秒杀了附近一个叫“爸爸的味道”饭店的“西红柿炒鸡”套餐,本不抱太大希望,谁知一尝味道鲜美价格实惠,吃得我们好开心。<br><br> 遵义第一天:不来怎么知道遵义还有世界级的土司文化遗产?古堡寻幽,了解这段历史,体验了群山险峰的无限风光,累并快乐着。<br> 第二天新得:遵义会址和捞沙巷<div><br> 因昨天登海龙屯太累,今天不想走远,入住的酒店就在遵义会议会址附近,虽然之前去参观过两次,但到了遵义,不去这里打卡似乎说不过去。<br> 在酒店餐厅吃了早餐,步行十多分钟,就到了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驰名中外的遵义会议会址。</div> 这里是进行传统革命教育的基地,红色旅游景点,故不收门票,但需要在围栏处用手机扫码登记,然后手机上会生成一个二维码,就可以凭码进入会址参观。<br> 遵义会议会址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为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原系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私邸。<br> 1935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负责作站点)即驻在这幢楼房里。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通过了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史称“遵义会议” 进到院子里,那座标志性建筑——遵义会议会址伫立院中,外观没有任何变化,依稀记得楼上有“遵义会议办公室”,会议桌子上还按照当年实况摆放着参会人员的具体座位,有“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周恩来、朱德、康克清等领导办公室兼住室”。<br> 最大变化是:这座建筑现在不允许进入,更不准登楼参观,大概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参观的人太多,为了保护这座中国革命史上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古建筑,不得已采取了限制措施。<br> 参观的人很多,我们在院子里拍照留念后,随人流进入2004年新建的“遵义会议陈列馆”。<br> 展馆内容非常丰富,有参会人员大型塑像、当年红军留下的文物、红军长征的历次战斗介绍、著名画家创作的多幅巨幅油画……在里面流连了很久,随着展览重温这段历史。<br> 看完展览从后门出来,就是“红军街”,还有当年的“警备司令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惟一参加长征并出席遵义会议的外国人李德住所等,均免费参观。 参观完所有该看的,已经中午饭点了,我们从红军街尽头的小公园出来,顺着大路去找吃的,行至一家面馆,很饿了,也顾不上挑选,进去买了2碗遵义豆花面,风卷残云般地卷进肚子。<div> 吃饱后才去看面馆挂在墙上的一块牌匾,上书《刘成佑豆花面简介》,原来我们误打误撞地吃到了遵义最有名气的这家豆花面,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啊!</div> 回酒店休息够了,天色已晚,我们又去了中午路过时看到的一条叫做“捞沙巷”的步行街,这是遵义老城以美食闻名遐迩的一条老街,街口有很大的一块牌子上书“捞沙巷”的来历和悠久的历史。 走进去就被街道两边的小吃店深深吸引。<br> 沿街鳞次栉比的遵义乃至贵州小吃琳琅满目,整条街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美食。看得人食欲大开、垂涎三尺。羊肉粉、豆花面、鸡蛋糕、凉皮、蛋包洋芋、烤猪脚、玫瑰冰粉麻辣烫……几乎囊括了遵义所有的名小吃。<br>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吃,很快就填饱了肚子。 吃得撑了,从捞沙巷另一头出去,心满意足地慢慢逛回酒店。<br><br> 遵义第二天新得:参观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重温那段不可忘记的历史,认识了一条美食街“捞沙巷”,不虚此行。 第三天新得:遵义古城<br> 本来计划去娄山关,但海龙屯的劳累尚未恢复,并且多年前曾经去过,商量一下决定改变目的地,去“遵义古城”看看。 叫做古城,其实是一组仿古建筑,位于遵义市汇川区汇川大道,规模宏大,气势宏伟,总投资近15亿,总建筑面积250亩,是中国第八大人造古城、西南地区最大古建筑群,也是汇川区招商引资及政府重点帮扶项目。由中国房地产企业50强、中国房地产品牌20强、重庆房地产开发企业前5强的重庆新鸥鹏集团、全美前三甲企业美国富勤集团及获得世界(AdvancED)认证的美国Obridge Academy在线教育集团联合投资组建的遵义渝欧置业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建设。 <br> 遵义古城结合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进行规划设计,以文化为魂,建筑为表,商业为体打造最传统、最时尚、最具特色的遵义新地标。建成后的遵义古城集吃、住、行、游、购、影、展、学、养、娱十全业态,囊括风情万种,目前正在招商引资,计划将来打造成一座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的文化旅游大城。 坐公交车直达古城,被这座奇特的仿古建筑惊到了。虽然古城目前尚在开发中,还没有商家入住,但仅其巨大的外型就十分惊艳,在古城里兜兜转转,浮想联翩。 我其实一贯不喜欢仿造的古城古镇,但这座建筑实在太壮观,耗费了许多钱财,但愿下次再到遵义,能看到这里真正成为一个集特色文化演艺、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商旅综合体,能看到期待的繁华。<div> 逛够了,坐大巴返回老城,顺路观赏了著名老街和交通节点丁字口的雕塑。丁字口是遵义老城最繁华地段。<br> 中华南路、新华路、中山路三条要道在此交汇,正中间矗立着一座不锈钢雕塑,取名“晨光”。雕塑建于1996年,高12米,由四名强壮的人托起一个金色的球,谕示遵义人民奋力拼搏,团结奋进,托起了明天的太阳,更托起未来的希望。这里车水马龙,人流如织,据说到夜晚华灯初上,雕塑下面的喷泉就会喷水,在灯光的照耀下,更比白昼美丽辉煌。</div>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名片,那就是每座城市挥之不去的情节。遵义的名片就是丁字口。就像我们贵阳的大十字、朝阳桥。<br> 夜幕降临,忍不住又去了让人流连的捞沙巷,再次品尝了各种美食。<br><br> 沐着夜色,带着齿香回到酒店,感叹着一天的所见所闻,一种亲切感在心里油然而生。<br><br> 遵义第三人新得:巨额耗资、宏伟壮观的仿古建筑、热闹繁华的遵义老城。 第四天新得:可桢桥。<div><br> 昨晚暴雨,天亮后仍有小雨,在酒店早餐后坐在窗前看雨,顺手买了中午12:17时开车返回贵阳的高铁票。<br> 时间尚早,见外面雨停了,出去逛逛。</div> 酒店门前就是穿过遵义城的湘江(备注2)。沿江边步道走过“添秀桥”、河滨公园,折回来打算从另一座桥返回,这一返,倒让我惊喜交加,意外知道了一段历史。<div><br> 原来这座位于闹市、横跨湘江、东西走向、连接新老二城的桥是由遵义市政府拨款700万元、按百年一遇的洪水位设计,于2003年建成的,是遵义市城区范围内唯一一座以人名命名的桥梁,是为了纪念著名的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而得名。<br> 桥头的花园里,树荫下有一座竺可桢先生塑像,旁边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碑亭,里面有座石碑,但因外面被围了起来,看不清碑上的文字</div> 竺可桢先生和遵义有什么关联?遵义市为何要专门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桥梁?<div><br> 带着这个疑问,回到贵阳。我立即在网上查询,才知道原委。<br> 原来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被迫四度西迁,最后于1940年元月落脚遵义和湄潭,在战乱频繁、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在遵义、湄潭人民节衣缩食的热情支持下,艰难办学达7年之久,直至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东归复原杭州。<br> 那时,浙大的院系办公室和师生宿舍、图书馆等分散在湘江河两岸,这座桥建成后,将散落两岸的浙大遗址连接成为一体,加上桥头的先生塑像、碑亭中立有浙大东归前夕,浙大遵义办学7年硕果仅存的珍贵文物,以竺可桢校长名义镌刻的“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碑”,还有桥两侧栏杆上镶嵌刻有简要介绍竺可桢先生生平事迹的48块浮雕石板,桥下一年四季挂满绿植,远望像一面绿色的巨墙飘浮在湘江河面,非常壮观。<br> 这些景观相互照应、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相映生辉,成为遵义城中心一道最靓丽的风景。</div> 遵义第四天新得:我尊敬的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先生,曾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在遵义办学兴教整整七年,成就遵义以“东方剑桥”声名鹊起。<div><br> 原来遵义不仅有闻名遐迩的遵义会议、不仅有好吃的豆花面、鸡蛋糕,更有文化名人带来的深厚底蕴。<br><br> 遵义四日四得,还留下了些许遗憾,但近在咫尺,交通便利,还会再去,还会有更多的收获。</div> 备注1: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三处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br> 备注2:此“湘江”不是湖南的彼“湘江”, 它又叫“湘江河”,发源于遵义红花岗区西北娄山山脉的金顶山南麓板牛沟刘家屋基,是乌江支流,也是遵义市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