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塘边山村位于平乐县南部,属青龙乡平西村委辖自然村。距县城平乐镇南面约34千米。因村后有山,山脚从前有水塘而得名,成村于明代,塘边山村东北面是平西村,南靠五指山油麻山屏障,西边与大岭脚接壤,北面与莲塘村委的福山、新安村相邻。全村总面积0.8平方千米。有人口700多人,汉族聚居,主要姓氏有莫、李、蒋等姓。</p><p class="ql-block"> 塘边山村世居村民莫、李等姓的祖先来自中原地区,唐末天祐年间作为征蛮将领率兵前来昭州(今平乐县)“征讨南蛮”,将昭州起义瑶民(南蛮)镇压之后,适逢朱温篡唐为梁的改朝换代动乱时代,李、莫居民的先祖忠于李唐皇朝,“耻为梁臣”,遂解甲归田,就地在昭州南部今青龙、阳安、张家一带定居下来,垦田开荒,将昭州南部史称“楠木垌”一带开发成为平乐最早的粮米之乡。当时一同参与征讨昭州南蛮的陶、李、莫、翟等姓氏的后裔,就成为了平乐最早的外来移民。塘边山村李姓居民系从阳安下墩坡分迁定居,莫姓居民则从莫氏先祖定居平乐的祖居地平西村分支迁居。</p><p class="ql-block"> 塘边山村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平乐南部最早的粮食生产地,主产稻米、香芋、茨菇、柑橘类水果等,村前“平西大垌”,历史上盛产优质稻米,所产香芋、茨菇很早就是平乐县外贸商品的主产地。</p><p class="ql-block"> 塘边山村成村年代较早,历史上是平乐县有名的文化古村。平乐县清代第一位进士袁景星即出生于塘边山村。袁景星,字密山,号休庵,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出生于塘边山村,其父袁启翼为明末贡生,曾任昭平县学博。袁景星出生于塘边山村,少年时代随父生活于塘边山村,后跟随父亲到昭平县,在昭平生活了十多年,青年时代又回塘边山村复习功课,备考举子和进士,直到康熙三年(1664年)考取进士,才离开塘边山村进京做官,袁景星曾官至朝廷通政司左通政。任京官和退休期间,他多次带着他的官场朋友和文朋诗友回他曾经生活过的塘边山村探亲访友,现存村前门楼“周行在望”就是后来村人为纪念袁氏而建。</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塘边山村被列为桂林市、平乐县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桂林市新型城镇化乡镇建设示范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塘边山村民上下一心,团结努力,以村容环境改造和挖掘传统文化为规划主线,以建设荷花池和石刻文化园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各项建设。两年来,自筹资金数百万元,投入到村容村貌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中,经过两年来的努力,乡村振兴和新型乡镇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得到了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盛夏之季,塘边山村荷塘荷花迎风盛开,喜迎四方游客。游人置身于荷塘堤围,乘凉于荷塘边上望远亭,映入眼帘的是青山倒影,满池荷香,清风徐来,柳枝摇曳,仿佛使人置身琼台仙境。触景之余,赋诗曰《咏塘边山村》:</p><p class="ql-block"> 塘边菡萏迎清风,山有五峦映水中。</p><p class="ql-block"> 一代儒星生此地,千秋文脉续新功。</p><p class="ql-block"> 注释:①菡萏:古人称未开的荷花花苞为菡萏。</p><p class="ql-block"> ②山有五峦:塘边山村后有山,山上有五座小峰峦次第排列,似人手掌之五指,人称五指山。</p><p class="ql-block"> ③一代儒星:指清代平乐第一位进士袁景星。袁景星(1632——?),字密山,号休庵,明末清初平乐著名文人。袁景星生于塘边山村,康熙三年(1664)进士,曾任朝廷翰林院提督四译馆、太常寺少卿、通政司左通政。晚年休致归乡,著有《休庵诗集》30卷、《文集》10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