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相隔5年芒种时节,我们自驾又一次来到距离上海120公里的荡口古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美丽的鹅湖之畔有一个江南古镇:荡口。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鹅湖湖口和南青荡而得名,地处鹅湖镇,是无锡的一处历史文化重镇。在荡口古镇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建筑。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故居、三公祠等,荡口历来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荡口文化植根于古吴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吴文化在荡口发扬光大,形成了"尚德、创意、崇教"等特色文化。此地物华天宝,人才辈出。荡口镇无论是家教、义学,还是新学校教育,都十分成功。近代以来这里培育出了众多杰出人才有:华蘅芳、华世芳、钱穆、钱伟长、钱临照、王莘、华君武等,均信誉海内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华蘅芳:无锡荡口镇人,中国近代科技的先行者,近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曾任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僚,入安庆军械所与徐寿专办制造事宜。他们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继而又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入江南制造总局,与他人合译了多种(12种)科技书籍。晚年回无锡的学堂教授数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钱穆:无锡人,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缪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七岁就读于荡口两等学堂。18岁时任教荡口鸿模小学。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博通经史文学,一生勤勉,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共约一千七百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钱伟长: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卓越领导人。年幼时启蒙于荡口小学。于荡口走向无锡县中、苏州高中、清华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46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等等。其学术名望卓著,享誉国际,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并称为"中国三钱",震撼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王莘:无锡荡口人,曾任天津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生成就获得者。自幼受民建音乐的熏陶,酷爱音乐。1938年奔赴延安跟洗星海、吕骥、向隅学习音乐。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后,他创作了数百首革命歌曲,极大的鼓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军民的革命热情。1950年国庆前夕创作的《歌唱祖国》成为亿万人民久唱不衰的音乐经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华君武:祖籍无锡荡口,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赴延安,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 曾历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刘天华: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曾任荡口镇鸿模高等小学音乐教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江南古镇大多是一河二街格局,不变的是江南风光,荡口古镇也不例外。但是荡口古镇却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这里涌现出了诸多近代和现代杰出人物。荡口古镇的知名度并不高,驴友们喜欢打卡的都是那些美轮美奂,商业气息浓厚的古镇。现代的年轻人更喜欢的是:美食、咖啡、酒吧、光怪陆离的游戏。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的同时还有去传承她,宣传她。但愿我的“美篇”也能起一点作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在“王莘故居纪念馆”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在“华氏义庄”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苏龙回到了自己的家乡</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名人故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圩厍渡口</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50年前我和我的知青朋友回他的家乡圩厍村时,就是乘坐手摇小船在此码头上岸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位老圩厍人的渡口情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儿时记忆中的圩厍,河道多,孤岛式的田地多。自古就有:“圩厍十八村,村村不相通,圩厍十八圩,圩圩不相连”的说法。圩厍而且四面环水,当年想要直接步行出圩厍,无论往东西,还是走南北,都必须先摆渡。这里就是当年圩厍人步行去甘露街上必经的摆渡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这个渡口始于何时,谁是这白米荡上第一个摆渡人,都已无法考证。据健在的老圩厍人讲,他们记忆中,最早的摆渡人是一对姓殷的渔民夫妇,男的叫老三官,女的叫阿招妹。再后来范家塘姓范的祠族里也有人摆过渡,如范全宝、范桂生。还有夏家塘妇人朱桂和。当年他们都曾是长年累月,顶风冒雨行驶在白米荡上的艄公。年复一年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方便,也为他们艰难度日维持生计。如今,在乡村振兴热潮中,圩厍人在白米荡边开辟了湿地公园,在原先的摆渡口重修了渡口亭,还立了“渡口亭记”。让圩厍后人永远记得老圩厍的乡情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跨过这白米荡,就离开了圩厍的土地。摆渡时代的圩厍人去甘露街上办事,如果要不影响农业劳动,一般都得起早。如果清晨四点从家出发,抓得再紧,到家也要晚上八点左右甚至更晚,那就会影响农业劳动。这就是交通不便给圩厍人带来的困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记忆中最早一次来回都是自己走的“上街郎”,(就是到甘露镇上),好像是某个春暖花开的季节跟爷爷奶奶去的。那次从家里走到摆渡口天还没亮,爷爷认识摆渡的艄公,因为天还不亮,说摆渡钱回来再付。那时的摆渡钱是一分钱一趟,来回两分钱。这摆渡钱最高好像涨到三分,到一九六六年白米荡通了常锡大桥就没有摆渡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如今回想,若是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遇上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天气,让渡船行驶在这白米荡水面上,抬眼远眺,还真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心旷神怡感。况且那时的天更蓝,水更绿,清粼粼的河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让人耀眼无比,人的内心自然也充满着阳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如今,渡口、渡船、艄公,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已经成了历史。如今想来,那渡船、艄公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或许是酸楚的回忆。当年的南北渡口,今日依然宽阔的白米荡水面,留在老圩厍人心头的,或许是永远抹不去的心惊与胆寒,凄苦与悲凉。毕竟摆渡的漫长岁月是艰难的,摆渡的生活节奏是缓慢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如今,改变了一穷二白旧面貌的圩厍人,他们正意气风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他们依然钟情着圩厍那片故土、热土,他们依然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续写圩厍明天更美丽的篇章,让一代又一代离开圩厍的游子“望得见大树,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老圩厍人 邹雪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2022年3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这篇出于荡口中心小学校长之手的短文,现在读来不由得使人感慨万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