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湖上晚归 林逋

林子:

<p class="ql-block">  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西湖边的孤山小岛上生活,足不出户、梅妻鹤子,心情放松、胸襟恬淡。其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p> <p class="ql-block">  诗人却独自享受着这种清静淡泊的生活,其诗境也显得高闲,极富孤峭色彩。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流连于梅枝之下,毫无烦恼,更不见忧愁。</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诗人泛舟晚归,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外出归来后的愉悦心情,充满了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湖上晚归</p><p class="ql-block">北宋:林逋</p><p class="ql-block">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p><p class="ql-block">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p><p class="ql-block">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p><p class="ql-block">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p><p class="ql-block"> 作者与世隔绝,却非常喜欢田园山水。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p> <p class="ql-block">  颔联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p><p class="ql-block">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苏轼曾称赞林逋“神清骨冷无由俗”,这位世外高才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光芒万丈,但是能得到东坡先生的褒奖,可见其不凡的风度。</p> <p class="ql-block">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p><p class="ql-block"> 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香气氤氲,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境由心造,诗人闲静恬淡天人合一的情绪铺染了周围一切都美景,景物皆著我之色彩。心似莲花不染尘,意如止水静无波。</p> <p class="ql-block">  尾联写到终于靠近目的地了“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在周围一片宁静的夜色中,鸡鸣犬吠之声营造出田园生活气息,林菲萝架静静等候,多么惬意的世界啊!</p> <p class="ql-block">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p><p class="ql-block"> 林逋的七律诗作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比很大,不仅得到了苏轼的肯定,而且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