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个孩子,无论是处于哪个阶段,都面临着以下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学习的热情指数有多高?</p><p class="ql-block">2.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p><p class="ql-block">3.助力学习的各项能力具备了多少?</p> <p class="ql-block">孩子的兴趣如同花朵,也是有其生命周期的,一个兴趣来了,一个兴趣走了,这样的兴趣浪潮让父母非常不解且担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让孩子的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呢?这里最关键的是要让孩子不断地把能力叠加到兴趣上,也就是从兴趣里培养出能力和专长,这样孩子的兴趣就有了不断发展的能力基础了。我们拿刘翔练田径这件事作为案例来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个人更倾向于假设刘翔对田径的成就是“喜欢在先”,因为他先喜欢上田径,才能持之以恒地训练下去。然而,如果他的兴趣只停留在爱好的水平上,田径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他很有可能会逐渐放弃这个兴趣。</p> <p class="ql-block">刘翔要在喜欢田径的同时保持刻苦训练,用极大的热情和热爱来扛下超大运动量的艰苦训练。这样看来,单纯的兴趣并不能构成孩子长久的认知内驱力,因为兴趣是短暂而易变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兴趣之后,还要创造机会,让能力不断地叠加到兴趣上,让兴趣的种子结出能力的硬核,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孩子的兴趣内驱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还想提醒父母,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先决条件。就拿我们班有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父母让他学钢琴,可他一到练琴时间就哭闹。然而,他只要一到足球场、击剑馆这些场合,却无论怎么累、怎么苦都能扛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兴趣爱好是内驱力不可缺少的源头和基础。这就需要我们父母用客观的眼睛、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尝试和选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来定义孩子的爱好和追求。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在先,引导发展能力在后,用兴趣不断叠加出孩子的能力和素养,让孩子对自己的这份擅长和能力充满成就感,那么他就不会轻易放弃,还会不断追求自我提高。</p> <p class="ql-block">如何做才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呢?以下三个方法很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耐心陪孩子寻找兴趣和热爱少批评、不强迫,多花点力气、多点耐心,陪孩子一起走在寻找兴趣、坚持兴趣的路上。因为兴趣本身就是在打造独特的技能和能力。朋友的儿子在十二岁时偶尔看到了他爸爸的一架照相机,萌发了最初的摄影兴趣。没想到这架照相机竟引领他在六年后成功考取了纽约电影学院,成功恰恰是一个小兴趣的功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引导孩子发现学习的使命感不要让孩子仅仅为了成绩而念书,成绩只是一把尺,不是终极目标。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使命感,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个使命感不需要太大,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和升级,目的是让孩子更主动地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不替孩子定“成功目标”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对孩子严格到底,孩子就会变好。然而事实恰恰相反,不少父母为孩子定下的“成功”目标,反而是剥夺了孩子的内心追求。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感和使命感还给孩子,孩子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