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明朝( 1368-1644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 建王朝。 1368 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 帝,国运 276 年,明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 1421 年迁都至 顺天府(今北京)。 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 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 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大明版图】东起朝鲜,西据吐蕃, 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 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 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 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 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 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 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 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 不在此数。呜呼盛矣!</p> <p class="ql-block">【政治】</p><p class="ql-block">• 1380 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亲理政务,但是力不从心,仿宋制,置 华盖殿 、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设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 子,品秩皆为正五品。朱棣登基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 渊阁,参预机务,由此成立内阁。</p><p class="ql-block">• 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 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意旨写出,称“ 传旨当笔” 。明仁宗增置 谨身殿 大学士。宣宗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 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 票拟” 制度。明初,内阁无实权。 之后内阁地位逐渐升高,权限逐渐增大,到明世宗时,内阁终跃至六部之 上。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自此,内阁成了中央最高的的 决策机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厂卫机构】</p><p class="ql-block">• 明朝主要的情报机构包括锦衣卫、东厂和西厂,武宗时期还一度设有 内行厂。</p><p class="ql-block">• 锦衣卫负责侦查国内外情报,直接对皇上负责,拥有可以逮捕任何人, 并进行秘密审讯的权利。东厂主要职责就是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 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 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 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 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231] 西厂设立于宪宗时期,首 领为汪直。 1482 年后被废。其后又被武宗短暂恢复。内厂设于武宗时 期,任务是牵制锦衣卫、东厂和西厂的权利,防止它们三个机构相互勾 结权利的扩展,是武宗为政的另一种手段。首领为宦官刘谨,刘谨伏诛 后,内厂与西厂同时被废,仅留东厂。</p> <p class="ql-block">【思想】</p><p class="ql-block">• 哲学思想上,王阳明继承陆九渊的“ 心学” 并发扬光大,他的 思想强调“ 致良知” 及“ 知行合一” ,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将“ 人” 的主动性放在学说的重心。 而王阳明的弟子王艮更 进一部的强化此方面的论述,提出“ 百姓日用即道” ,肯定平 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义,而李贽则更肯定“ 人欲” 的价值,认 为人的道德观念系源自于对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现追求个体价 值的思想。因西学东渐使科学精神与实学风尚也开始流行。明 末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与异族的侵略,哲学家开始更多思考现实 问题与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p><p class="ql-block">• 晚明书院的兴盛冲击了官学的地位,许多知识分子利用在书院 讲学之际借机批评时政,如曾讲学于东林书院的顾宪成及 高攀龙,就常讽刺时政,也使东林书院成为与当权派对抗的中 心,进而导致东林党争。当时学者也会借用寺庙周边的空地举 行“ 讲会” ,倡导新的思想价值与人生观。</p> <p class="ql-block">【文学】</p><p class="ql-block">• 明代文学以小说达到的艺术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以历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 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的话本、拟话本。一些文人加工改写了宋元话本,还 创作拟话本。“ 三言” 、“ 二拍” 就是这种话本和拟话本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与小说《 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 [290] 冯梦龙加工编辑的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三言” (即《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写青年爱 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与“ 三言” 类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说集还有凌蒙初编著的“ 二拍” 以及 1987 年才被发现的《型世言》(陆人龙编著)。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 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 、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p> <p class="ql-block">【太祖朱元璋(1328-1398)】</p><p class="ql-block">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71岁</p><p class="ql-block">开创明朝,演绎了一个从底层贫民到登基称帝的神话,在欧亚大陆上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并先后派蓝玉征大漠,徐达巡青海,清除了元朝残余势力,设置乌思藏都司和朵甘都司治理西藏与川边地方,奠定了明帝国的版图。设置锦衣卫监督吏治,使得洪武三十年成为明朝吏治最为清明的时代。</p><p class="ql-block">由于疑心太重,使得开国功臣绝大部分惨遭杀戮,并大兴文字狱。</p> <p class="ql-block">【人物简历】</p><p class="ql-block">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是为太祖高皇帝。</p><p class="ql-block">1370年,朱元璋封九子、从孙为藩王。同年,定科举制度,仿宋朝经义,规定八股格式。</p><p class="ql-block">1376年,空印案起,逮捕官员数百人,大多处死。</p><p class="ql-block">1379年,右丞相汪广洋以欺君之罪被贬海南,后遭追杀。</p><p class="ql-block">1380年,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前后死者三万余人。废除丞相制度。</p><p class="ql-block">1381年,登记全国户口,编制黄册。</p><p class="ql-block">1382年,置锦衣卫,掌侍卫缉拿刑狱之事,镇抚司划归锦衣卫管辖。朱元璋所办诏狱,常交镇抚司审讯,不由三法司。同年,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p><p class="ql-block">1385年,郭桓案,牵连被杀者数万人。</p><p class="ql-block">1387年,度量并登记全国田亩,编制鱼鳞图册。</p><p class="ql-block">1392年,皇太子朱标卒,朱元璋册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p><p class="ql-block">1393年,凉国公蓝玉因谋反罪被杀,株连死者一万五千余人。</p><p class="ql-block">1397年,南北榜案,开明朝科举取士分南北的先例。</p><p class="ql-block">1398年,太祖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重用齐泰、黄子澄,定议削藩。以谋反罪废周王为庶人。</p> <p class="ql-block">【惠帝朱允文(1377-1402)】</p><p class="ql-block">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p><p class="ql-block">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起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p><p class="ql-block">惠帝是标准的宽厚之君,一改洪武年间的严苛法律为宽政,即使在同四叔朱棣开战的时候,仍然不忍背上“弑叔”的罪名命令部队必须活捉燕王,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前些军队的作战,为失败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推行新政,有“四载宽政解严霜”之说。</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399年,燕王朱棣自北平举兵,以“清君侧”为名,请诛齐泰、黄子澄,发动兵变,号称“靖难”,史称“靖难之役”。</p><p class="ql-block">1400年 罗贯中去世,著有《三国演义》。</p><p class="ql-block">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谒孝陵,即皇帝位,是为成祖。建文帝宫中自焚死(一说自地道出走)。</p> <p class="ql-block">【成祖朱棣(1360-1424)】</p><p class="ql-block">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65岁</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推翻明惠帝自立,1421年迁都北京。</p><p class="ql-block">是太祖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时代,五次北伐蒙古让明军铁骑称霸大漠。命令郑和七下西洋,巩固了与南洋各国的经贸关系。联合日本室町幕府一举肃清了元末明初兴起的倭寇,自唐之后重新将日本纳入纳贡体系之内。帮助安南陈朝平定了胡氏叛乱,一度将交趾重新纳入帝国版图。设置奴尔干都司管辖东西伯利亚至东北的广大地区。设置哈密卫,派遣陈诚等多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帖木儿帝国建立的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社会经济达到了明朝最高峰,并编纂了永乐大典。在对安南的战争中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从援助平叛到军事占领,失掉了安南的民心,最终导致了黎氏大越国的完全独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物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1405年,郑和首次出使西洋,率水手、官兵二万七千余人,乘宝船从江苏刘家港出海,此后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p><p class="ql-block">1407年,解缙编著中国历史上最大一部大型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成书,共计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p><p class="ql-block">1409年,设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治所在今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p><p class="ql-block">1420年,在北京置东厂,由宦官掌管,从此宦官益横。</p><p class="ql-block">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p><p class="ql-block">1424年,皇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仁宗进大学士杨荣工部尚书,从此入文渊阁者均进尚书,阁职渐重。</p> <p class="ql-block">【仁宗朱高炽(1378-1425)】</p><p class="ql-block">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48岁 </p><p class="ql-block">明成祖长子,早年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刻体会到创业之艰辛,即位之后广推仁政,与民休养生息,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为了避免因漕运带来的巨大开支,即位之后就着手将首都迁回南京。只可惜体弱多病且即位时年事已高,在位一年就病死驾崩,但是选了个好的太子,为明帝国的继续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朱高炽继承大统道路坎坷曲折,因朱棣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之孙子)才于永乐二年立朱高炽为太子,又于永乐九年立十四岁的朱瞻基为皇太孙,表明要传位朱瞻基之意,朱高炽在位仅九个月,便病死。</p> <p class="ql-block">1425年,以郑和为南京守备。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p> <p class="ql-block">【宣宗朱瞻基(1398-1435)】</p><p class="ql-block">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38岁 </p><p class="ql-block">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历史上最有名的守成之君,在位年间把明朝经济再次推向了高峰。一改永乐年间的讨伐策略,停止对安南用兵,继承了父亲与民休养生息的策略,与仁宗朝前后呼应,史称“仁宣之治”。与成祖一样,在位期间曾亲征蒙古,保留了皇室尚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好斗蟋蟀,民间称促织天子,在聊斋中被记下了一笔。 晚年开始重用宦官, 打破了太祖“宦官不得干政”的训令,为英宗朝的宦官专政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朱瞻基陪同皇太后谒长陵回宫时的所见所闻,作《纪农》一篇天文武大臣传阅,勉励要明白世事之艰难,吏治之得失,体恤百姓之疾苦。</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426年,立内书堂,教小内侍读书,宦官始通文墨,司礼、掌印及秉笔太监之权渐重。</p><p class="ql-block">1433年,郑和第七次远行返还,郑和下西洋至此结束。</p><p class="ql-block">1435年,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年九岁,政事均送内阁,由大学士杨士奇等议决。</p><p class="ql-block">以王振为司礼监太监。王振少时选入内书堂,后侍英宗于东宫,深得宠信,英宗以先生相称。明代宦官乱政自王振始。</p> <p class="ql-block">【英宗朱祁镇(1427-1464)】</p><p class="ql-block">年号“正统” “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23年,38岁</p><p class="ql-block">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即位之初在“三杨”的辅佐下颇有一番作为,延续了仁宣之治,只可惜三杨年事已高,待其淡出政坛后,宦官王振开始专权,1449年,恰逢瓦剌部也先大举入侵,在王振的怂恿下草率亲征,于土木堡被俘,被俘后尚能保持气节拒不写招降书,随后由于后方于谦的英勇抵抗被也先认为没有利用价值,1450年被放回,享有太上皇之名,却无权。景泰帝崩后1457年复位,大肆打压拥立景泰帝的于谦等人,但是尚能任用贤臣,并废除了洪武以来的嫔妃殉葬制度,被后世喻为德政。</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437年,王振专权之迹渐露,太皇太后集英宗及诸大臣痛责王振,王振稍见收敛。</p><p class="ql-block">1442年,太皇太后卒。王振从此更无顾忌,盗毁朱元璋所置“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铁碑。</p><p class="ql-block">1449年,土木堡之变,也先进犯大同,王振劝英宗亲征。英宗率五十万大军亲征,王振为光耀乡里,不听大同总兵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至蔚州其家,途中又怕大军坏其家中庄稼,令大军改道路,致使明军陷入困境,英宗被俘。王振亦被护卫将军樊忠义一锤击死。</p><p class="ql-block">英宗弟朱祁钰即皇帝位,尊英宗为太上皇,兵部尚书于谦督师守京师,击退瓦剌军。说服景帝迎英宗归国。留下:“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句。</p><p class="ql-block">1457年,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乘景泰帝患病,迎英宗入宫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杀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赐王振祭葬,立祠。</p><p class="ql-block">1464年,英宗死。自太祖始,皆以宫人殉葬,至此乃废。太子见深即位,是为宪宗。</p> <p class="ql-block">【景帝朱祁钰(1428-1457)】</p><p class="ql-block">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30岁</p><p class="ql-block">宣宗次子,英宗之弟。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剌放回英宗,英宗被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p> <p class="ql-block">1450年,太上皇(英宗)得释还京,居南宫。</p> <p class="ql-block">【孝宗朱佑樘(1470-1505)】</p><p class="ql-block">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36岁 </p><p class="ql-block">宪宗第三子。</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恪守一夫一妻的帝王,单凭这一点也足以在中国甚至世界帝王史留下光辉的一笔。早年由于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即使在对明朝历代帝王多有贬义的清史中,对孝宗也是用了“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字来评价。在位期间明王朝达到中期的经济高峰期,史称“弘治中兴”。</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491年,命邱濬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班列六部尚书之上,从此阁臣愈尊。</p><p class="ql-block">1502年,《大明会典》修成。</p><p class="ql-block">1505年,孝宗死,太子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年十五岁。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诱导武宗游戏,内府支出大增。</p><p class="ql-block">江南吴门地区的书法家成为一支新生力量。祝枝山、文徽明、王宠,被称为吴中三大家。</p> <p class="ql-block">【武宗朱厚照(1491-1521)】</p><p class="ql-block">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31岁</p><p class="ql-block">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将明皇室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不爱当天子,偏爱当将军,无论是北征蒙古,还是地方平叛,都要御驾亲征,可圈可点。平定宁王之乱,已经平定叛乱,依然要先将宁王假意放回,待其到前线后再上演亲自抓获宁王一幕。武宗执政,明帝国对内对外战争全部取胜。重用太监刘瑾,后又平定了刘瑾之乱。但是没有留下一个子嗣,只得遗诏孝宗之孙朱厚熜继位。</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506年,武宗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谷大用分掌东、西厂,大权尽归刘瑾。</p><p class="ql-block">1507年,作“豹房”为武宗游戏之所。</p><p class="ql-block">1508年,立内行厂,由刘瑾自领,凡所逮捕,一家有犯,邻里连坐。</p><p class="ql-block">1509年,王守仁在贵阳书院讲“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王学影响逐渐扩大。</p><p class="ql-block">1510年,刘瑾以“谋逆”罪被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1517年,佛郎机(火炮)经葡萄牙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1517年,武宗卒,议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武宗从弟),是为世宗。世宗议兴献王尊号,群臣意见分歧,“大礼议”起。</p> <p class="ql-block">【世宗朱厚璁(1507-1566)】</p><p class="ql-block">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60岁 </p><p class="ql-block">宪宗之孙,父兴献王。世宗即位之初一改武宗朝的苛政,裁撤锦衣卫,节用宽民。但是世宗又是位不幸的帝王,北边与他几乎同时继位的蒙古俺答汗大有重振蒙古之意,东边日本的室町幕府陷入内乱,官方力量无法钳制倭寇的源头,倭寇开始重新大肆侵袭东南沿海,南边的缅甸的阿瓦王朝兴起,开始对臣服于明朝的北缅土司大肆侵袭。然而倘若世宗有太祖成祖的雄才大略倒还可以显现英雄本色,偏偏这又是一位酷爱道家方术的皇帝,史称“青词皇帝”,群臣中严嵩因为擅长青词而得以重用。而正是严嵩的自毁长城导致俺答汗长驱直入,酿成庚戌之变。世宗中后期长时间不上朝,一直到六品官员海瑞吼出了一声“嘉靖者,家家皆净也”,这才如梦初醒,临死前遗诏太子杀方士砸丹炉并释放海瑞,算是大彻大悟。</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524年,定“大礼议”,以兴献王为“皇考”。群臣力争,下狱者百数十人,廷杖死者十七人。</p><p class="ql-block">1528年,王守仁死。王守仁号阳明,学以“致良知”为主,推崇陆九渊,不信朱子之说,世称“阳明学”,著有《王文成公全书》。</p><p class="ql-block">1535年,开壕境(澳门)为葡萄牙通商地,年租银二万两。</p><p class="ql-block">1542年,宫女谋杀世宗,未遂,从此世宗再不上朝。</p><p class="ql-block">1544年,任用奸相严嵩为首辅,国政日坏。</p><p class="ql-block">1549年,海盗王直、陈东与倭连结,劫掠浙东,沿海倭寇之患大炽。</p><p class="ql-block">1553年,王直纠合倭寇犯沿海,台、宁、嘉、湖、苏、松、淮北同时报警。倭寇留内地三个月,破昌国卫、上海、乍浦等地,大掠而去。是年,上海始筑城以防倭寇,周围九里。</p><p class="ql-block">1561年,戚继光大破倭寇于台州。</p><p class="ql-block">1563年,戚继光、余大猷、刘显大破倭寇,戚继光编练的新军,于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英勇善战,师出必胜,享誉天下。浙闽倭寇渐平。</p><p class="ql-block">1565年,严世藩被杀,严嵩被罢黜为民,。抄没严嵩家产查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零二万两,府地房屋,田地山塘,珍珠宝石不计其数。有严嵩跌倒,嘉靖吃饱一说。</p><p class="ql-block">1566年,世宗因服丹中毒死,子朱载垕即位,是为穆宗。</p> <p class="ql-block">【穆宗朱载垕(垢)(1537-1572)】</p><p class="ql-block">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36岁 </p><p class="ql-block">世宗第三子。穆宗在生活作风上与武宗本无区别,都是属于贪图享乐的。但是穆宗高明在善于用人,使得国家在穆宗不理朝政的时候仍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超常发挥。穆宗在位期间,开放海禁,从政策上消除了倭寇存在的前提,再加上戚继光对倭寇的接连胜绩最终一举肃清了倭寇。随后调任戚继光北上对抗蒙古,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很快给予了蒙古军队很大打击,导致俺答之孙把汉那吉降明,促成了俺答汗与明朝的和平谈判,从此开始了互市互利的时代,明帝国的北疆危机就此消除。对待阿瓦王朝对北缅的进攻也开始给予有力还击。内政上启用海瑞,吏治清明,开启了明朝后期的“隆万中兴”。</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571年,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名所居为归化城,开互市。</p><p class="ql-block">1572年,穆宗卒。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明神宗。</p> <p class="ql-block">【神宗朱翊钧(1563-1620)】</p><p class="ql-block">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58岁 </p><p class="ql-block">穆宗第三子。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张居正的辅佐下锐意改革,大力推行一条鞭法,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达到了后期的高峰。张居正死后,神宗开始贪图享乐,为立太子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结果一气之下竟不再上朝。不过也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制达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不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时代了。 不理朝政,造成了严重的官职缺编情况,甚至许多朝廷中枢大员都不曾见过皇帝模样,堪称历史一大奇谈。但是在对外方面,神宗毫不含糊,先是任命邓子龙南征缅甸阿瓦王朝,巩固了云南边陲,随后应朝鲜要求出兵援朝抗日,于1597年成功击退日军,打击了日本丰臣秀吉的“灭朝伐明”的念头,使得此后300年日本不敢染指中国越雷池半步,并与之后的日本德川幕府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在东北方面任用李成梁沉重打击了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部。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年间西学东渐开始大规模兴盛起来,西方的许多先进科技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这一时期,徐光启,利玛窦等人开始活跃于宫廷,中国本土的科技迎来了封建时代的最高峰,这一高峰一直持续到明朝结束,与同一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遥相呼应。</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578年,李时珍所著集本草学之大成的《本草纲目》完成。</p><p class="ql-block">1582年,张居正实行改革,全面推行“一条鞭法”,海内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p><p class="ql-block">1586年,首辅申时行请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不准。“国本之争”拉开序幕。</p><p class="ql-block">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朝鲜求救于明,明派大军入援朝鲜,驱逐日军。</p><p class="ql-block">1593年,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去世,著有《徐文长集》等。同年,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去世。</p><p class="ql-block">1594年,顾宪成修东林书院,与高攀龙等讲学,讽议朝政,评论人物,东林党议始于此。</p><p class="ql-block">1601年,苏州织工因孙隆加税导致机户停业,聚众包围税政衙门,烧毁孙隆党羽住处,击毙一人。织工葛成挺身投案。同年,利马窦入京传教。</p><p class="ql-block">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镇抚司狱中自杀。著有《李温陵集》、《焚书》、《续焚书》、《藏书》等。</p><p class="ql-block">1603年,妖书案起。</p><p class="ql-block">1615年,梃击案发生。是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八旗制度。</p><p class="ql-block">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p><p class="ql-block">1619年,明与后金在萨尔浒展开激战,明军大败。</p><p class="ql-block">吴承恩著《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长篇小说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合一的方式来塑造人物。</p><p class="ql-block">万历13年,海瑞以72岁高龄,出任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百姓称其为海青天。刚正不阿,三次被排挤出朝。他自言:不畏死,不爱钱,不立党。</p> <p class="ql-block">【光宗朱常洛(1582-1620)】</p><p class="ql-block">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39岁 </p><p class="ql-block">神宗长子。朱常洛的帝位是朝臣们力争而来的,自然是兢兢业业,信任内阁和东林党人,本可有一番作为,只可惜光宗在位29天就一命呜呼。1620年,光宗病,服鸿胪寺丞李可灼所进红丸后不久即死。朝中意见不一,是为“红丸案”。光宗死后,廷臣恐光宗选侍李氏操纵朝政,迫令其迁宫,是为“移宫案”。</p><p class="ql-block">同年,皇长子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赐太监魏进忠世荫,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改名忠贤。</p> <p class="ql-block">【熹宗朱由校(1605-1627)】</p><p class="ql-block">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23岁 </p><p class="ql-block">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 朱由校如果不当皇帝而当木匠,定能成为鲁班再世,只可惜投胎帝王家让他身不由己。继位之初在东林党人的辅佐下尚能维持帝业,但是在宦官魏忠贤日益跋扈之时却无法像武宗那样洞察其奸,将朝政完全交予魏忠贤独揽,自己躲在深宫中潜心当木匠,造成明代最严重的宦官乱政,民不聊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爆发。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攻陷沈阳,逐渐开始问鼎中原。这位皇帝同武宗一样,没能留下一个子嗣,只得传位于兄弟朱由检。</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623年,以魏忠贤提督东厂,至是东厂活动重见活跃,危害更甚于前。</p><p class="ql-block">1624年,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p><p class="ql-block">1625年,魏忠贤兴大狱,杀杨涟等人。诏毁东林书院。</p><p class="ql-block">1626年,后金攻宁远,袁崇焕用火炮击退后金军。努尔哈赤中炮伤重而死。</p><p class="ql-block">1627年,皇太极攻宁远、锦州,被袁崇焕击退,明称“宁锦大捷”。</p><p class="ql-block">同年,陕西饥民王二北数百人起义,杀知县张斗耀,明末农民大起义始于此。</p> <p class="ql-block">【思宗朱由检(1610-1644)】</p><p class="ql-block">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35岁</p><p class="ql-block">光宗第五子。凭心而论,思宗如果在明朝前期或者中期即位,或许能成为像孝宗,神宗那样的中兴之主,只可惜这位皇帝即位之时大明江山已是风雨飘摇之时,虽然即位伊始便一举剪除魏忠贤一党,并重用东林党人,重新启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并给予天启年间就在东南沿海滋事的荷兰人以坚决回击,在料罗湾海战中以绝对优势的军事力量一举击溃了在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震慑了西方侵略者,使之在此后200余年不敢与中国轻言开战。然而思宗又是极度多疑之人,终因错杀袁崇焕而自毁长城。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使得朝臣人人自危,崇祯朝17年换了41位宰相,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地方上吏治腐败,农民起义军终成烽火燎原之势,最终攻陷北京城,血气方刚的崇祯帝宁死不迁都,不逃跑也不投降,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就此宣告灭亡。</p> <p class="ql-block">【人物经历】</p><p class="ql-block">1627年,宣布魏忠贤罪状,魏忠贤自杀。</p><p class="ql-block">1629年,张溥联合诸文社,组成复社,举办尹山大会,为复社第一次盛会。</p><p class="ql-block">1630年,思宗杀袁崇焕。</p><p class="ql-block">1633年,徐光启逝世。所著《农政全书》为中国农书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1637年,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刊行。</p><p class="ql-block">1641年,地理学家、旅行家徐弘祖死。著有《徐霞客游记》。</p><p class="ql-block">1644年,李自成1636年被推为闯王,经过九年多的南征北战,成为一个胆略兼备颇具威望的农民军领袖。称王后,攻入北京城,推翻明王朝,后败于清军,李自成于九宫山自杀。</p><p class="ql-block">李自成攻入北京。思宗自缢于景山,至此明王朝宣告灭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