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惠风和畅</p> <p class="ql-block"> 追求“法度”和超越“法度”</p><p class="ql-block"> ——杨健民</p><p class="ql-block"> 陈志星玩书法三十来年,大多自己临帖琢磨,苦苦求索,虽无转益多师,却也得到若干师友指点。一路跌跌撞撞,不亦乐乎。他的书法究竟属于哪一种路数,或许暂时还无法给予一个准确的归属。但至少有一点,他从唐楷、二王和米芾那里,学到了严谨、俊逸和灵动。</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本源是具有一定的法度,这的确需要许多心慕手追的功夫。志星的书法在章法上并无过于强烈的变轨,即便是行楷,其每一个字的结构依然是勾划凝重,没有什么如危岩奇崛般的奔突,或者如枯藤婆娑似的起舞。他的笔势无论如何不是尖叫的、呼啸的,在他的作品里甚至看不到泼墨的率性和,惊人的活跃那样的无愈矩之形,然而那些精巧的形制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表述欲望。</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检验医师,志星的笔墨感悟在更多的时候,是将那一管笔当作针管行走,去追求一种天姿和欲飞之势。但志星不是那种大胆或者追求变轨的书家,他的作品的结体和笔触的确没有过多的变幻方向以及无羁的造型,更没有去颠覆或瓦解传统书法的某些法则,一切皆在传统之内。</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对志星书法作品的一个基本评价。</p><p class="ql-block"> 由此,一个自然的景致就出现在眼前:中国传统独特的审美观,在志星书法中是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肯定不是一个伪命题。我们甚至可以将他的书法想象为一种“且行且追”的象征性姿态,而不必在乎他如何用墨以及用笔。志星的笔墨功夫,肯定不具有形而上学的那种冲动,他追求每一笔的扎实而“精巧”的落墨以及行走方向,在他面前,随时横亘着那些“前路”或“前浪”的王者,所以他追崇那种“师法自然”。</p><p class="ql-block">师法自然可以说是一种“道”。庄子说,道无所不在。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书家并不在乎他笔下点染的是什么路数,哪怕是将书法作品写成一只蚂蚁、一溜小涧或者一茎风中的稗草,哪怕再纵横恣意,也都离不开传统的“道”。在这里,“道”显示出了一种日常。</p><p class="ql-block">对于志星的书法作品,我肯定会屏蔽一个常用的概念:“非理性”。事实上,志星下笔谨严,甚至小心翼翼,完全没有某些放荡不羁的书家的“非理性”冲动或即兴表演。你完全不必在志星的作品里寻找到什么奇崛之处,然而你可以在那里面攫取汉字的一种内在秘密。他追求墨迹行走的飘逸和线条感,结体的精巧以及墨韵“象”和“道”,所以他不狂放。于是我愿意去猜想,即便在他的笔下具有某种妙手偶得,也都是回归原型。</p><p class="ql-block"> 原型是埋藏在日常经验背后的东西,一位具有艺术追求的书家无论怎样去舞动笔墨,他面前都是一个幽深的渊薮。志星书法的出场,无疑表现出了一种属于他的意义。他不断地追慕前贤,回归传统,重返日常,都在于他努力保留了对于书法传统一如既往的想象方式。这既是优点也是他的一个薄弱之处——他还可以更放胆一些,甚至可以更无羁无束乃至“非理性”,努力去摆脱那些“法度”的羁绊,脱离那种简单的“精巧”,将中国传统丰富的笔墨意象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所以,追求“法度”和超越“法度”,将是志星今后书法实践的“一体两面”。</p><p class="ql-block"> 2020.8.27于福州</p><p class="ql-block">(杨健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学学会会长,东南学术杂志社执行总编辑、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团扇系列---踏山河</p> <p class="ql-block">咏山泉</p> <p class="ql-block">古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p> <p class="ql-block">隶书中堂---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古锦一联吟旧雨,孤桐三尺写秋泉</p> <p class="ql-block">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p> <p class="ql-block">六尺三开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p> <p class="ql-block">六尺对开行书</p> <p class="ql-block">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 <p class="ql-block">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建筑分院---唐总嘱书文宣册用</p> <p class="ql-block">观道</p> <p class="ql-block">终南别业</p> <p class="ql-block">楷书一则</p> <p class="ql-block">采茶茗老板嘱书</p> <p class="ql-block">老枞醉水仙</p> <p class="ql-block">同事嘱书: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 <p class="ql-block">唯善是宝</p> <p class="ql-block">篆字通玄道,书风继古贤</p> <p class="ql-block">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p> <p class="ql-block">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p class="ql-block">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p><p class="ql-block">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p> <p class="ql-block">节录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诗五首·其一</p> <p class="ql-block">其二</p> <p class="ql-block">其三</p> <p class="ql-block">其四</p> <p class="ql-block">其五</p> <p class="ql-block">莆田古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八年,兴化的一批学者进京赶考,他们经过层层选拔,在省试,殿试进行严格擢考,最后到公布皇榜的那一天,满城的百姓都非常关注今年的考试情况,百姓发现榜上公布的状元名叫黄公度,榜眼叫做陈俊卿,高中进士的人也有很多,年纪最大的有75岁年纪最小的只有18岁,而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兴化地区的学子,兴化地区莆田县的学生在榜上占了14人。</p><p class="ql-block"> 后来高宗皇帝举办盛宴,邀请考中榜眼探花以及进士的学者赴宴,由于莆田地区处于沿海地区,地势比较偏僻,而且不是非常发达,所以这一次能高中14人,高宗皇帝觉得非常惊讶,于是他就在宴席上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兴化军,状元和榜眼都可以占到名额?于是他指着状元黄公度问他,你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吗?黄公度想了以后回答说</p><p class="ql-block">“披锦黄雀美,通印子鱼肥”。高宗皇帝接着把这个问题又问给了榜眼陈俊卿,陈俊卿非常自信的回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皇帝听后十分高兴,并且对榜眼有很高的评价。陈俊卿的这句回答既回答了皇帝的疑问,又恰到好处的表达出莆田人艰苦奋斗,孜孜不倦,寒窗苦读勤奋求学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后来被大家广为传颂,一时之间成为佳话,所以陈俊卿的这句诗也由此流传开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为了莆田人当时的座右铭,用来勉励自己向陈俊卿一样勤奋求学,积极进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谁持彩练当空舞</p> <p class="ql-block">文房</p> <p class="ql-block">岩韵</p> <p class="ql-block">一盆多肉</p> <p class="ql-block">石城印象</p> <p class="ql-block">心耕斋主人</p> <p class="ql-block">星座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书法漫谈(一)</p><p class="ql-block">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烦躁的感觉。这个时候千万别退缩,更不要放弃;尤其是临帖,除了单调枯燥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临摹之外,常常还会遇到学习了很长时间,甚至好几年却没有长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厌烦心里,也可能因此而退缩、放弃。</p><p class="ql-block"> 在写不下的情况下,读帖就显得尤为重要。多读多看、揣摩字体特点和精神气质,把握碑帖的总体印象,观察字帖范本中的点画位置、结构安排、行笔轻重、提按转折、或方或圆,一一默记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把握字体的风格,还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眼的欣赏能力。常言道,“眼高才能手高”。因此手法训练得到促进,临写的基本功也会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 读帖还要多动脑子,有时读帖不但要寻其法则,找其规律,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特点乃至作书时的背景,心绪活动等也不可不知。 “对碑帖看不进去的人,肯定学不进去”------《林散之序跋文集》。若不假思索,依样画葫芦,虽然所学日久,到头来仍闭帖忘字,信手涂鸦。</p><p class="ql-block"> 因此读帖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书写水平进步的快慢,方法对头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p><p class="ql-block"> 学习书法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陈志新于心耕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