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扬州,人们必然会想到瘦西湖,必然也会想到晚唐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名句。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南大门</p> <p class="ql-block">↑蜀冈—瘦西湖国家名胜风景区碑</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原名保障河、砲山河、保障湖,说白了原本就是一条护城河,其名最早见诸于清初文人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乾隆年间一位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到此一游并赋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瘦西湖之名应该是在汪沆之后开始盛行,在此之前或许一直是以保障河或者保障湖为名的吧。此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距另一处著名景点大明寺不过一二百米。</p> <p class="ql-block">↑从南大门外虹桥眺望瘦西湖</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后,我们没有采纳G先生乘船游览瘦西湖的建议,而是沿着湖畔渐行渐品,如上文所述瘦西湖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湖面狭窄处仅十数米,宽敞处可达数十米,并四周辐射出一条条蜿蜒细流,形成了一种湿地效应。</p> <p class="ql-block">↑以上皆为扬州瘦西湖景色</p> <p class="ql-block"> 瘦西湖的景致在很多中式园林中随处可见,只是换了一个名称,或者换了几位名人而已。处处小桥流水、楼台亭阁,沿岸花木扶疏、错落有致,所谓的螺蛳壳里做道场便是如此吧!正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于是瘦西湖景区触目可见各种各样的大小桥横架其上,就我个人而言,瘦西湖最值得一看的几处景点还是与桥有关。</p> <p class="ql-block"> 第一座桥便是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关于此桥历来语焉不详,北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杂志》云其:“扬州在唐时最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支持了沈括的说法,谓隋代已有二十四桥,并以城门坊市为名。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冈西录》则以为:“廿西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并引《扬州鼓吹词序》进一步阐述:“是桥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或曰即古之二十四桥,二説皆非。”虽然众说纷纭,却因了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而一举成名:</p><p class="ql-block">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p><p class="ql-block">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二十四桥位于瘦西湖西南角,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建,远观实为一座小巧玲珑的单孔圆拱桥,绿柳环绕,碧水倒影,的确赏心悦目啊!或许因为是名桥,待我们一路按图索骥寻找到达时,桥上已是人满为患,几乎到了无法流通之境地,于是暗自庆幸我们一众人等没有过去“轧闹忙”。</p> <p class="ql-block">↑位于瘦西湖西南处的廿四桥</p>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桥是五亭桥,此桥应该是瘦西湖最为惹人注目的一景,又名莲花桥,四平八稳的坐落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橙黄色的琉璃瓦顶熠熠生辉,确实美轮美奂。五亭桥的历史并不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期间几经毁损,又几经修复,G先生告知此桥现在成了扬州城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清乾嘉时期的仪征诗人黄惺庵填有《望江南百调》,其中便有一阕《望江南·五亭桥》词: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p> <p class="ql-block">↑远眺五亭桥——G先生摄影</p> <p class="ql-block">↑位于扬州瘦西湖中段的五亭桥——G先生摄影</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优美的飞檐</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原名莲花桥</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飞檐悬挂的风铃</p> <p class="ql-block"> 第三座桥可以说是此行的意外之喜,位于南大门外的一座造型优美的三孔石拱桥居然就是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红桥修禊”处,在我们购买的《瘦西湖旅游指南》中并未加以介绍,这也是很令人差异之处。据说此桥被称为“瘦西湖第一景”,其地位在中国的文人雅集文化中仅次于王献之的“兰亭修禊”!</p><p class="ql-block"> 红桥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原为红色栏杆木桥,后在乾隆元年(1736)改建为拱形石桥,改名虹桥。</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虹桥——网络</p> <p class="ql-block">↑晋王羲之《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明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元年(1662)春,时任扬州通判的王士禛应该是非常追慕北宋欧阳修与苏东坡的文人浪漫气质,邀扬州诸名士与过访友人集于红桥,众人“击钵赋诗,游宴不息”。文人雅集,自是少不得诗词酬唱,王士禛作《浣溪沙》三首,其中广为流传的名句为:“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众人自然是和韵作诗,一时传为文坛佳话。</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年(1664)春,王士禛复与诸名士修禊于红桥,这位王大师一连作了二十首《冶春绝句》,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如下:</p><p class="ql-block"> 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p><p class="ql-block"> 此诗一出,唱和者更众,形成“江楼齐唱《冶春》词”之空前盛况!扬州现在有名的“冶春”茶室便是因此而得名,可见历史文化积淀所产生的方方面面效应,并形成了扬州城独有的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王士禛(1634.9.17~1711.6.26)</p> <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三日,《桃花扇》作者孔尚任重起“红桥修禊”,参与者不少还是王士禛的旧友。</p><p class="ql-block"> 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的三月三日,时任两淮盐运使得卢见曾第三次发起“红桥修禊”,又是名士云集,诸如郑板桥、金农、袁枚、罗聘、厉鹗等名士均参与此盛会。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发起人卢见曾,此人有两个很著名的亲家:一是大才子纪晓岚,纪氏长女嫁给了卢氏长子卢谦之长子卢荫文;一是乾隆朝重臣钱陈群,钱氏九女嫁给了卢氏季子卢誾,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在这里又出现了嘉兴因素!</p> <p class="ql-block">↑孔尚任(1648.11.1~1718)</p> <p class="ql-block"> 虽然已过了花团锦簇时节,但是瘦西湖沿岸的木绣球花与琼花正炽,我一直很喜欢木绣球,沉甸甸的白色花球垂挂在枝头上,显得洁净而又华丽。琼花则因了隋炀帝之故而闻名,其实在禾城阿有的栽种琼花,相对而言,琼花远不及木绣球好看,如同一个圆花盘,故一名聚八仙,倒也是颇为形象。还有一种比木绣球小许多的白色花球,看了上面的标识牌后方得知是“粉团荚蒾”,此花虽小,但是娇小洁白,因此又名雪球荚蒾。这三种花都属忍冬科荚迷属,且颜色单调,与我们常见的灌木状绣球花不同属,后者为虎耳草科绣球属,且花色繁多,是园林布局中的常见花卉。</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木绣球花</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琼花</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粉团荚蒾</p> <p class="ql-block"> 在瘦西湖还近距离接触到了一个黑天鹅家庭,身形颇为健硕的天鹅爸爸远离岸边,矜持且孤傲的注视着自己的孩子们。而天鹅妈妈则陪伴在俩天鹅孩子身旁,红眼圈内闪烁着一双温和黑亮的眸子,它极为优雅的弯曲着细长的脖颈,还时不时地将嘴插入水中觅食。最为活泼的天鹅孩子,它们毫无顾忌的靠近湖岸,并将自己倒插在水中,身上黑黄相间的绒毛令人想起了安徒生童话《丑小鸭》。</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黑天鹅妈妈</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黑天鹅爸爸和孩子</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黑天鹅家庭</p> <p class="ql-block">↑扬州瘦西湖景区内的小野鸭</p> <p class="ql-block"> 最后想说的是如此美丽的瘦西湖在“太平天国”时期曾遭到破坏,直至光绪年间才开始陆续修复了五亭桥、小金山等部分景点。到了那个喜欢冒进的年代,瘦西湖又差点遭受灭顶之灾,1958年12月,扬州人民委员会不知为何突发奇想,制定了一个开挖瘦西湖水库规划,并组织群众实施,所幸未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