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子女家当自己家

江山

<h3> 别把子女家当自己家<br><br> 在众多的上世纪40、50、60年代出生的中老年朋友家庭里,绝大多数的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了,这里说的成家是指子女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父母眼里子女已经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br> 中老年朋友们退休后或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给子女看孩子或是为了帮助子女料理家务,来到子女家跟子女同住一室,长久下去不少的中老年朋友把子女家当成了自己的家,甚至不少的中老年朋友把自己的余生都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能给自己养老送终。从社会道德和家庭传统观念上讲,中老年朋友的这种做法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就其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中老年朋友们把子女家当成自己家,希望子女给自己养老送终存在着诸多的不现实性。<br> 首先,迫于工作压力和受自身条件限制,子女出于无奈不得已才需要父母与自己同住。子女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他们正是单位里的主力军或是骨干,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压力下,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帮他们看孩子和料理家务是处于一种无奈。因此,在子女刚组成家庭和创业的初始阶段,父母帮子女看孩子既顺理成章,也是广受子女欢迎的。子女希望父母住在自己家帮看孩子和料理家务,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之中。<br> 其次,寄希望于子女给父母养老送终既是陈旧的传统观念,也是当今社会不太现实的实际情况。上世纪40、50、60年代出生的中老年朋友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也就是说一个独生子女家庭里的夫妻双方一般都有四位老人。而独生子女家庭现在又大都已生育了二胎或多胎孩子,他们既要忙自己的生计和操心孩子的上学、就业乃至结婚、生子等等,仅这些就够让他们操心忙碌的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几位老人。<br> 再次,在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家庭教育方式等等方面,都会成为父母与子女同住的障碍。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同住,暂且不说每一代人在文化、修养、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仅从最基本的每一代人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对小孩的教育方式来说就存在较大的差异。老年人牙口不好,运动量不大,喜欢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而年轻人精力充沛,体力脑力负荷较大,喜欢重口味和耐消化的饮食。在其它生活琐事方面老年人喜欢早起,喜欢唠叨,注重节俭,传统守旧,溺爱孙子等等,这些生活习性、饮食习惯以及对小孩的教育方式等等,都是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室的障碍。如果再加上每一代人在文化、修养、性格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那更将是造成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室的矛盾。<br> 第四,子女需要独立,需要承担家庭责任。其实,有不少的子女成家以后,他们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家庭的主角和家长,从保姆式的家庭中蜕变出来,成长为有担当的家长。如果父母在适当的时候仍不从子女的家庭中走出来的话,那将成为子女走向社会,担负家庭责任的绊脚石。再说了父母长期与子女同住,一味地大包大揽,会让子女产生依赖行为,更会让子女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利于子女及小孩的独立和成长,这也是父母把子女家当成自己家的一大弊端。<br> 目前,社会养老、医疗保险机制日趋完善,非城镇居民也都纳入到了社会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各地的养老护理措施和机构也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因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养老送终问题也大可不必担心,也没有必要把养老送终托付在子女身上。说句实在的话,寄希望于子女给父母养老送终既不现实也不靠谱,现在的老年人基本都有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应该说吃穿和就医不用愁,日常护理和饮食起居还得靠自己和老伴相助,即使以后年岁大了实在动不了了,大不了进养老护理机构吧。<br> 据笔者调查了解,不少家庭中的子女并不情愿与父母同住在一起,父母与子女有代沟,子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更需要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和私人空间。说的再明白一点,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并非是父母的家,因此父母别总在子女家呆着,该放手时即放手,别总在子女面前碍手碍脚的,影响子女家的正常生活和妨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中老年朋友知趣吧,别总把子女家当成自己的家。<br> 当然,从亲情或是有利于相互照顾方面着想,笔者提倡父母和子女可以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是同住一个居民小区甚至是同一幢楼或同一个单元,这样方便适当的时候去子女家探望子女、孙子或子女来父母家探望老人,但是绝对不宜同住在一个家里。<br>  <br> 二0二三年六月八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