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吃过午饭,我们驾车前往“西藏第一宫殿”——雍布拉康。</p><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位于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泽当街道11公里处的扎西次日山上。1962年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雍布”在藏语中意为“母鹿”,因扎西次日山形似母鹿而得名;“拉康”意为“神殿”。相传雍布拉康为西藏最早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据史书记载: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最初并非寺院,而是早期雅砻(lóng)部落首领的宫殿。民间传说云:“宫殿莫早于雍布拉康、国王莫早于聂赤赞普、地方莫早于雅砻”,雍布拉康正是聂赤赞普在雅砻地方建造的宫殿。</p><p class="ql-block"> 在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教寺院。 </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门处,每个人需要购买30元的门票,抬头看去,这座宫殿就在眼前,在内地可以三脚两步就跨上去的距离,在这儿竟然走了将近半个小时。 </p><p class="ql-block"> 高原的气压是看不见的,在这个位置上,它的高程是海拔3700左右,虽然不是很高,可我实实在在能感觉到的是气短、腿软,心跳加快,我把了一下脉搏,竟然达到将近90次/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之字行的山道,拾阶缓行,选择满意的角度和位置,摄影留念。在行进途中,路旁的山坡上,护栏上,到处都是朝拜者用小石块垒成的塔状石堆,他们垒这石头堆是什么含义,有什么用呢?我询问当地人,他说那叫——玛尼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玛尼堆,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在藏语中称“朵帮”。“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后,我们行走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些大小不等的、用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p><p class="ql-block"> 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即:(唵(ōng):象征着智慧,它代表诸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嘛呢(mā nī) :象征着摩尼宝珠。叭咪(bēi mēi):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吽 (hòng):象征着成就。)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民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这是一座规模很小的宫殿,它建在狭窄的山脊上,低于宫殿底部的外围,有一条环殿小路,由此仰望宫殿,四周绝壁,不可攀越,唯山门前有可容两人错道通过的陡峭台阶可上。</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形似碉堡,高耸于山顶。坐东面西,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3层楼房,后部是一座高约30米的碉楼。</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前部为3间门厅,后部系佛殿,供奉三世佛、聂赤赞普、拉托托日年赞、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等历代赞普塑像以及文成公主、赤尊公主、噶尔东赞等塑像。</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前部为平台,后部是带天井的回廊和大殿,殿高2米。大殿后壁佛龛供奉弥勒、宗喀巴、大佛母、莲花生、文殊等多尊铜佛像。另有一间专供历世达赖喇嘛礼佛时的卧室。 </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前部为平台,后部廊院与碉楼主体相通。在碉楼上层,四壁绘满壁画,室内保存有拉托托日年赞时期的《诸佛菩萨名称经》等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 雍布拉康为佛教高僧的修行圣地,也是伏藏的重要场所。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进入宫内,面对敬奉的神像,我们紧随着当地或者远道而来的信徒们,移步前行,只见他们双手合十,嘴里低声诵念着我们听不懂的经文,不时的放下布施,在各尊佛像前都有数量不等的一元或者五角面值的人民币,佛像前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供奉。</p><p class="ql-block"> 在门口主持身旁的大箱子里也放满了这样的纸币,我虽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我感到这就是信徒们上的布施,出于尊敬,我也在门口那个大箱子里投下了几张纸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宫殿北侧的步道上,遥望后山,在最近的那个山头上,挂满了经幡。</p> <p class="ql-block"> 据说经幡有五种颜色,这五中颜色的经幡象征着自然界的五种现象,蓝白红绿黄,顺序绝对不能调换,因为五种颜色的排列顺序与其代表物在自然中客观存在的顺序是一致的,天在最上,地在最下。蓝色经幡象征着蓝天、白色经幡象征着白云,红色经幡象征着火焰、绿色经幡象征着绿水、黄色经幡象征着黄土或大地。</p><p class="ql-block"> 往返途中,我们看到了到处都挂有形式不同的经幡,在与当地人交谈中知道了,经幡除了颜色不同外,经幡上还有图案,最普遍的是方形经幡,中间有一匹驮着宝藏的骏马,四角上分别有金翅大鹏鸟、吉祥如意龙、威武的狮与虎。另外,还有一些经幡上印着佛像、佛经或者吉祥八宝图。图案多以木版、石板和金属板印刷的,印刷时要保持所有材料、工具都是洁净的,这样,经幡才会产生神奇的力量。 </p><p class="ql-block"> 经幡有很多种,它根据使用地点、祈祷功能不同会使用相对应的经幡。</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山上,我们常常可以见到长达几十、几百米的经幡,密密麻麻排上很多层,规模宏大,令人惊艳。这种是悬挂式的经幡,在牧区、圣湖或者寺庙周围的山上最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是插在房顶、路口的经幡,这种经幡是用一大块长方形的印有图案和色彩的旗子固定在杆子上做成的。</p><p class="ql-block"> 第三种是经幡柱,大昭寺周围的四个五彩的柱子就是经幡柱。高几十米,层层叠叠地围上经幡,然后立起来,通常在寺庙、山顶、圣湖这些地方看到。</p><p class="ql-block">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p><p class="ql-block"> 挂上新经幡,等所有的经幡都换新了,象征着新的日子又开始了。藏族民间有这样一个口头弹,“远方亲人再亲毕竟隔着山水;眼前邻居再次危急时刻还是它管用”一年三百六十天相处在一起,邻居间哪能不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大家不愿意把它带到新的一年中去,于是新年当中的“托随”仪式象一轮金色的太阳,把往日沉在心中不愉快的冰川融化了。用笑脸喜迎新年,和睦相处倒成了“托随”仪式的实际意义了。所以,在经幡换新后,你就会感到整个藏区立刻呈现一番新气象,欢喜和乐。所以把经幡说成是西藏的独特风景,绝对名至实归。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头西望,山下规范平整的农田,绿茵茵一片,这是我今天看到的最为美好的田地,那里生长着的就是高原小麦——青稞。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到宾馆,回味着今日的所见所闻,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习俗,不同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我们这次旅行,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学习藏民族优秀的东西,以丰富我们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晚</p><p class="ql-block"> 草拟于西藏山南宾馆</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六月十日 完稿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