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3454755</p><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 .H.</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锡东林书院是由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的高弟杨时(1053年—1135年,北宋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创建并命名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距今已有900多年,为宋明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的理学传播中心和著名书院,后废弃;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1550年-1612年,明代思想家,因创办东林书院而被人尊称为“东林先生”)等人重建书院并在此讲学,后被魏忠贤(1568年-1627年,明朝末期宦官)下令拆毁;清代书院重建,后改为东林小学;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腾退了小学,经过整修一新的东林书院向公众开放。2006年5月25日,东林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书院大门:始建于明万历后期(1604年—1620年),门上题写有牌匾“东林书院”。此门重建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石牌坊(马头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是书院的标志与象征。明天启六年(1626年),石牌坊被毁。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改建木牌坊。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石牌坊。牌坊为通高7.24米的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雕刻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喜鹊山羊、双鹤灵芝等,是石构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丽泽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明天启六年(1626年)被拆毁,明崇祯二年(1629年)修复。此后又经历了多次修葺。丽泽堂是东林书院会众讲学的重要场所。丽:连接之意;泽:水;两泽相丽,万物滋益,借喻朋友之间相互切磋讲学。丽泽堂名由“东林先生”顾宪成拟取。他认为,学问须大家商量,大家帮扶,方可得手。他强调“实学”“实用”“实益”的务实学风。当时的吴越江南士友及全国各地学人联翩来集,经常师众盈庭,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依庸堂(依乎《中庸》之意):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为东林书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当年,各郡各地赴会东林学者,在大会开讲之前,都齐集此堂,客东主西,以年龄为序,分班排列,相互对揖交拜,举行讲学仪礼,场面热烈隆重。依庸堂被称为是东林学派学术领地的象征,当时及清代人们认为"脚迹得入依庸堂,人生一大幸。"</p> <p class="ql-block"> 堂内悬挂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东林先生顾宪成所撰。顾宪成强调,在研究学问之余,仍然要关心天下事,所以他讲学的时候经常会评议朝政。此句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对仗工整,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这副名联,后被广为传诵,成为许多学人志士的共同心声和座右铭。此联现为廖沫沙于1982年手书。</p><p class="ql-block"> 依庸堂匾额下面是《东林会约仪式》,这是顾宪成参照朱熹的白鹿洞书院仪规而制定,相当于学校的校规。其中规定了讲学的时间、内容、礼仪,还有其它有趣的内容。例如:各郡各县同志临会,午饭四位一席,二荤二素,晚饭荤素共六色,酒数行,第三日之晚每席加果四色,汤点一道,攒盒一具,亦四位一席,酒不拘,意浃而止。当时讲学三天一期,到第三天晚饭相对于毕业聚餐。《东林会约仪式》两旁是“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来自《中庸·第十三章》,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p><p class="ql-block"> 依庸堂匾额两侧:望古遥集(徐邦达书):意思是古往以来的文化思想与远近有志之士都聚集在一起。斯文在兹(冯其庸书):优秀文化思想、传统与精神都在这里。这对东林书院与讲学是极高推崇与评价。</p> <p class="ql-block"> “东林先生”顾宪成逝世时,无锡、江南及浙江等地的学者为了缅怀顾宪成这位东林学派创始人对明末理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曾在依庸堂设立灵位,举行隆重的公祭悼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 依庸堂曾被清代学者尊为“南国杏坛”。</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位于依庸堂后面,其外门的内外分别写着"燕居"和"圣域"。</p> <p class="ql-block"> 燕居庙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正月始建。中设几案,奉木主,是祭祀孔子专祠。燕居取自《论语·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有燕闲居息之意。书院为社会私家讲学之所,有别于府县学宫孔子的“大成殿”,故取“燕居”。</p><p class="ql-block"> 燕居庙东西两旁各建有楼屋。东为典籍室,西为祭器室。用来储藏书院图书祭器等。明天启年间,遭阉党之祸被拆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无锡高世泰(1604年—1676年,崇祯十年进士)重建燕居庙,同时修复东西两旁典籍、祭器二室,共“为屋七楹”。其中燕居庙三间,典籍、祭器室各两间。庙中仍供奉孔子神位,为书院会讲举行祀礼场所。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修,清雍正九年(1731年)又加修缮,嘉庆七年(1802年)及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都曾修缮,后又经多次修葺一直沿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 庙内正堂上悬“中和”匾额。左右两旁柱联曰:尽性至今,立三才极;继往开来,为万世师。现今这里是整个无锡的祭孔胜地,每逢重大考试,考生都会前来跪拜,祈求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 🔽寻乐处:位于依庸堂西侧、与明道亭隔水相望的一座水榭。由邑人华豫原题名。清代又称"得乐处"、"贤乐处"或"寻乐斋",为来学者偃息赏景之处。“寻乐”之名意为反复探寻,领悟先贤奥旨,则乐在其中,勉励师众勤奋学业。</p> <p class="ql-block"> 🔽还经亭:因顾宪成曾写过《还经录》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西园围墙边是一座明道亭。亭柱的对联为“诗书共朝夕,花木递春秋”。此联选自高攀龙(1562年 - 1626年,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三七日而去书二诗纪胜游云》。对联意为:与诗书共度朝夕,与花木同送春秋。</p> <p class="ql-block"> 东西长廊:位于书院讲学建筑东西两侧,始建于明代(约1604年—1644年),明天启五年(1625年)被拆毁,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修复,后又经多次修葺。书院建筑群采用了古代较为常见的“廊院制”组合形式,由南向北一条纵轴线上建讲学等主要建筑,再于其两侧建书斋学舍等其他建筑。</p> <p class="ql-block"> 长廊从燕居庙左右两侧一直南通大门,以廊连接主要堂斋、书室、祠宇、庐舍等做法,在空间上可以收到高低富于变化、整体错落有致、虚实对比明快灵活的建筑艺术效果。而且,各院落建筑空间都有门廊相连,阴晴通行、晨启昏闭,使用管理方便。与此同时,再根据庭院分割组合特点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凿池架桥,铺设曲径通道,建立亭轩,开设月门票窗、堆砌假山,植种花木,并应用借景、对景、障景等不同手法,使书院内既显幽静,又极富自然情趣,对陶冶学人情操起到有益作用。</p> <p class="ql-block"> 长廊内壁间置有书院明、清以来历代重修碑刻二十余方。其中明代文征明著名《停云馆法帖》原石三方及东林学者邹之麟墨迹之碑,为书法精品。</p>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是一处古迹,但它的风光并不仅仅在于古朴厚重,也在于优雅别致。典雅的建筑和园中的草木与碧水形成照应,古风国韵之中透着一丝清新自然。</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东林书院既有茶室,也有图书馆,还有多种体验项目,能在历史悠久的书院静心品茶读书,参观游览,体验人生实为幸事。</p> <p class="ql-block"> 🔽东林书院全景图(来自于网络):书院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主要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石牌坊、东林精舍、丽泽堂、依庸堂、燕局庙、三公祠;东路由北向南依次为东林庵旧址、还经亭、道南祠、正心亭;西路由北向南依次为心鉴斋、寻乐处、来复斋、晚翠山房;书院东西两侧都有池塘等景观。</p><p class="ql-block"> 实地游览时,有些建筑紧闭门窗,有些建筑已有新用途……</p> <p class="ql-block"> 🔽书院边门:走出东林书院,亭台楼榭、白墙黑瓦犹在记忆之中。楼宇古朴、书院沧桑,点滴古迹的背后深藏着一群读书人的家国天下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说明:文字,部分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