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假如我们能够在家庭经营一个很好的谈话风气,那家庭气氛就会很好。一个团体,一个企业的负责人常常口吐莲花,让所有的同仁在谈话当中,都可以如沐春风,可以互相鼓励、互相肯定。假如一个团体领导人、政府领导人谈话的时候都是对别人的漫骂,挖人家的隐私,都是攻讦的言词,虽然逞了一时之快,那流弊、往后不好的影响很难估算。看到领导人都这么说话,那我也应该可以,后果就很难收拾。俗话说「公门好修行」,因为处在公门影响的面都很大,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会丧邦。所以我们当领导者在言语当中,要多加谨慎、多加考虑,有这个态度,可以带动社会的良好风气。</p> <p class="ql-block"> 『奸巧语』。「奸」是欺骗、是机巧。就是为了把自己的言语过错、没有守信用的过失掩盖起来。重利轻义,当孩子的思惟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成长过程一点一滴道义都会慢慢消退掉。所以孩子的聪明是用在当孝子,当好学生,当好公民,那才是用对了地方。</p><p class="ql-block"> 行善不欲人知,行善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所以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为人父母、为人老师者,要细细去推敲,不然会染上虚名。</p> <p class="ql-block">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名臣叫司马光。有一次,他跟他姐姐比剥核桃,结果都剥得很慢。他们家的仆人就跟他说,你用热水烫一烫就很好剥。司马光去拿热水来烫,刚好他的姐姐离开一段时间又回来,看他剥得好顺,就说:弟弟,你怎么这么厉害,谁教你的?司马光说,我自己学会的。结果刚好他父亲走过去,父亲当场就跟他说: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是自己剥的绝对不能夸大。所以由于父亲在他第一次犯错就给予严厉的指责,这是正确的教诲。后来司马光一生非常坦坦荡荡,所以他也曾经讲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p> <p class="ql-block">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长辈掌握好机会教育,孩子就能建立正确的态度。所以当孩子掩过饰非,要及时指正,不能让他养成习惯。在孩子面前不要撒谎,面对朋友要学会拒绝。你不学会拒绝,人家就不知道你为人的分寸,你生活的原则。只要你该拒绝的拒绝,你的朋友就会顺着你的原则跟你交往,不必遮掩掩,把本来很单纯的事情搞得复杂。</p> <p class="ql-block"> 言语行为能守信,奠定孩子往后在社会会有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德行假如不好,很有可能在某一个点上就把一个好的机会断送掉了。所以信用跟一个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所以「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p> <p class="ql-block">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p> <p class="ql-block"> 第一句『见未真,勿轻言』。当我们还没有看到事实真相,只是听别人片面之词,绝对不可以把这个话再传出去。这是一个很重要谨慎的态度。假如你没有确定,它可能是谣言,那你这么又一传出去,自己就变成帮凶。所以团体要以和为贵,绝对不可再惹是非,这个共识很重要,团体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攻讦、漫骂。所以古代对于言语很谨慎,因为往往乱之所生,言语就好像那个阶梯一样,一句一句谗言慢慢就制造了动乱。</p> <p class="ql-block"> 所以「君听臣当诛」,当国君的假如听了谗言,臣子就要遭殃了。「父听子当诀」,父亲假如听了后母的谗言,孩子就遭殃,骨肉之情都有可能会决裂。夫妻听谗言,「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疏」。朋友假如听进谗言,慢慢就会疏离,夫妻可能就会分离。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说长道短,希望人与人和睦相处。</p> <p class="ql-block"> 所以「堂堂七尺躯」,一个人堂堂七尺的身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所以一个家、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要能相处得好,我们对于谗言一定要懂得辨别。所以「见未真」,假如他在说某一个人的是非,你跟这个人也颇有交情,这个时候当然你不能把这一段话传出去。可以去跟这一位朋友说,现在外面是这样传言,用一个真诚心去跟他讲。讲了以后,假如没有这回事,那我们就安慰安慰他。所以只要你没有做,迟早日久见人心。那假如传言确实有几分真实,要赶快要规劝他:人的名誉在团体当中特别重要,应该赶快收敛一点。不管是谗言,还是说人家的坏话,都到我们这里适可而止。所以读书明理的人,纵使听到的是事实,而这个事实攸关团体的和谐,攸关一个人的名节,他也会避口不谈,所谓隐恶扬善。</p> <p class="ql-block"> 「见未真,勿轻言」,要常常提升我们对于事理的判断能力。因为假如你判断不对,有可能你会好心行了坏事。因为现在很多团体打着善良、打着公益的名号在在骗钱。假如你都不了解这个团体好不好,你见未真,马上又带一大堆人来帮忙、来捐钱,到最后是骗人的,那我们就很难跟这些朋友交代。所以要谨慎,先观察清楚。我们要用理智去判断,这样才不会以善心行了恶事,也才不会让一些有心人有机可乘。</p> <p class="ql-block"> 「知未的,勿轻传」,我们对于很多的道理还没有了解透彻,对于一些事实还没有清楚,不可以轻易去讲给别人听。怕的他先入为主,我们又讲错了,就把人家误导到不对的路上去,这样就很不好。</p> <p class="ql-block">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人性本善,但是不受到好的教育就容易长养习性。「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讲「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小学》,现在最精譬的小学就是《弟子规》,依据《小学》的纲领编出来的,所以《小学》读完,读《孝经》,读四书。而且当孩子已经把《弟子规》扎根下去,他再念《孝经》,念四书,味道就不一样了。当读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也者」,那个「孝」字跟「悌」字就不是一个字,这个孝是指「入则孝」孝是跟生活结合,学问一定要解行相应,一定要力行加学文。只要态度正确,方向就不偏颇。所以「见未真,勿轻言」,而我们要见地正确,必然要从经典去了解,要从圣贤人的教诲去堆积我们的判断力。</p> <p class="ql-block">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事非宜,勿轻诺」,现在轻诺的现象多,大人很常犯的就是一高兴,孩子马上察言观色跟你要东西。当他考试考得好的时候可以要东西。所以当我们在承诺孩子给他东西,已经在长养他的虚荣心,已经在让他的读书目的偏颇。他所有的动力都在获得物质上。所以为什么会有很多的父母被孩子赶出家去,因为他觉得他想要的东西你都应该满足他。所以当这个要东西的风气形成,孩子的欲望就一天一天在增长。欲是深渊,孩子从小欲望就打开,回不回得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所以孩子要东西要习惯了,当有一天你不给他,他会怎么样?我们也听到很多孩子初中就动手打妈妈,不给钱就打。到那时候为人父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所以这个轻诺当中就是太溺爱。「事非宜,勿轻诺」,不能一直长养孩子的奢华。</p> <p class="ql-block"> 教育孩子的原则一定要要一致。不然孩子一定躲到那个没有原则的父亲或母亲的背后。教育慎于始,特别重要。不只小孩重要,所有大人的相处,你也是要让他第一次就了解到公私的原则是什么,所以「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是同样的道理。 </p> <p class="ql-block"> 「勿轻诺」一来是因为溺爱,二来是没有原则。父母给予的承诺都凭着好恶,想给就给。可能答应了以后,情绪又变了,又不给他,小孩对你就没有信任。父母要勿轻诺,进一步也要教导孩子勿轻诺。</p><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答应别人的时候,要先衡量到你的能力能不能做得到,假如能力不够又答应别人,到时候一定会失信。而且在答应别人的时候,除了衡量能力,还要考虑到你答应同学有没有符合校规。所以要符合校规,符合国家的法律,要从这些去思考。都是正确的行为了,那我们又有能力做到,才可以答应他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