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容编排非课堂教学设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

杨德伦

<p class="ql-block">  教材内容编排非课堂教学设计——</p><p class="ql-block"><b>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b></p><p class="ql-block"> ——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散论之三</p><p class="ql-block"> 杨德伦 北京特级教师 正高级教师</p><p class="ql-block"> 原“国培计划”培训教学与评审评估专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常听人讲: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让教材为学生有更丰富的课堂实际获得服务,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而不能被动地“教教材”,不能唯教材论。对此,我是十分赞同的。</p><p class="ql-block"> 怎样把这些彰显着大道理的话转化为精彩的课堂实践,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效能,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益呢?</p><p class="ql-block"> <b>一、重组单元学习内容,让学与用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b></p><p class="ql-block"> 部编语文课本中的主题阅读单元,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方式,且大致按“阅读实践→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练习→语文园地”等板块次序来呈现。而从三年级开始编入的阅读策略单元、习作单元,则采取“单线组元”形式,即紧紧围绕某项阅读策略或习作技能来编排;其中习作单元又以“精读领会→梳理交流→初试身手→例文借鉴→单元习作”的板块次序渐进呈现……足见编者在单元统筹编排设计方面倾注了极大的精力。</p><p class="ql-block"> 然而,教材中的单元统筹编排设计,并非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为更好地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我们可以指引学生首先明确单元口语交际要点或习作任务要求,以此驱动学生早作准备,带着任务去研读领会;为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我们可以将单元中的课文按体裁、类型或文言、白话结成群组,指导开展“整合阅读”“对比阅读”;为把阅读和语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学促用,我们可以前置“语文园地”或“初试身手”板块中的练笔内容,让它们成为研读课文后的“随堂练习”;……总之,提高单元整体教学效益,让学生学得好,学得多,学得轻松,是我们最终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习作单元”,主要指导学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本单元设有两个语文要素;围绕这些要素选编了两篇不同语言风格的说明性精读课文,又相继编排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任务与要求”四个板块。</p> <p class="ql-block">  理清该单元精读课文和语用实践的关联后,我们就会认识到:依着课本的编排次序分配课时、组织教学,皆是不顺当、也是不妥当的;必须围绕单元核心任务,整体设计,重组精读课文和语用实践内容。</p><p class="ql-block"> 1.明确单元习作任务,着手必要准备(1课时)。即,在提示学生感知单元语文要素,浏览单元阅读篇目、课后练习内容、语用实践项目的基础上:①引导学生阅读并明确本单元习作任务和要求,结合自己的已有认知与兴趣选定此次习作要介绍的事物及习作题目。②引领学生借助下面的《单元习作意向表》,针对所选事物、已有知识储备、拟用的习作题目,谋划介绍的几方面内容、先后次序、说明方法,形成习作提纲。③引发学生结合所要介绍的事物、习作要求和习作提纲,开始更加细致的观察,并多方搜集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  2.研读《太阳》一文,完成“初试身手”第1题(2课时)。即,借助学文和随堂练笔,使学生认识并强化列数字、举例子、用假设、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感受并深切领会以通俗、平实的语言,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 3.研读《松鼠》一文,完成“初试身手”第2题(2课时)。即,通过学文和随堂练笔,让学生认识到——介绍事物时,不仅可以采取列数字、举例子、用假设、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还可以用打比方等具体描述的说明方法,以活泼、形象、生动的语言去揭示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而,帮助学生感知说明性文章与记叙文的不同之处。</p> <p class="ql-block">  4.结合学文及“初试身手”的体验,并借助“交流平台”,梳理和总结说明性文章的作用以及它在表达上的基本特点;结合此次习作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单元习作提纲(1课时)。</p><p class="ql-block"> 5.借助习作提纲,限时完成习作,并进行反复修改(2课时)。即,①限时完成单元习作,并认真自我修改。②依据此次习作要求,结合下面的《单元习作评价表》,开展自我赏析、相互赏析、集体赏析。③仿照课文和习作例文,再次修改习作,誊写习作。</p> <p class="ql-block">  这样,围绕单元核心目标——从明确任务、提早准备,到研读领会、初试身手;从强化认知、完善提纲,再到限时习作、反复修改——学生既轻松、主动、高质量地完成了单元习作,又提高了认识,掌握了这类文章的表达要领。</p><p class="ql-block"> <b> 二、调换或补充篇目,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多切实收获</b></p><p class="ql-block"> 对于教材个别单元中不适当的篇目,要勇敢地将它撤下来,换上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篇目,让学生在深情的整合阅读中受到感染触动,陶冶情操。要结合教材单元中的精读篇目,及时补充一些必要的篇章或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在自主的拓展阅读、关联比较阅读中丰富思想认知,明确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 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家国情怀”主题单元,围绕着人文主题及“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依次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两篇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在导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诱发学生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深切感受主人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之后,激发学生自读由教师于广泛查阅并充分占有表现周恩来一心救国、全心为民感人资料基础上亲手编写的课文姊妹篇——《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文,抓住文中的小标题独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深刻理解主人公幼时的“宏伟志向”与日后投身“救国为民”行动两者间的内在联系。</p><p class="ql-block"> 如此,课堂上便出现了精彩的“1+1”模式的群文主题阅读情形,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强化了“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以多件事写人文章主要内容”的单元阅读要点,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立志”与“成长”的关系。更因如此,在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并写一写自己为什么而读书”的随堂练笔中,孩子们才有了掷地有声、昂扬进取的学习目标和充满真情实感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b> 三、优化课后练习,让语用实践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意义</b></p><p class="ql-block"> 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以及各语用实践板块中的练习内容,皆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编者对此推敲再三、精益求精,但我们仍需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作必要的调整,不可机械地照搬练习。</p><p class="ql-block"> 如,导读三年级上册“祖国河山”主题单元中《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观赏一组精美的图片——有课后人们熟知的《多彩的鱼》《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龟》《飞翔的海鸟》,还增补了几幅展现今日西沙群岛吹填扩建后的如画图景;鼓励学生从中任选一幅图画,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如此,不仅深化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了“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单元习作要求,也让入选课本几十年的传统篇目焕发出了时代新意,更让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强大祖国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p><p class="ql-block"> 再如指导研读部编语文课本三年级下册“奇妙的世界”主题单元中《海底世界》一文后,教师就热情激励学生结合前置的并作调整的该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1》的练习内容,进行随文随堂语用实践练习。</p> <p class="ql-block">  很显然,调整后的随文随堂语用实践练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具有针对性。它不仅让学生内化了“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又使学生进一步强化了“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个已有的知识点;还为学生完成单元习作任务——“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从几个方面)介绍一种事物”,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2023.06.09</p>

习作

单元

学生

课文

教材

语用

阅读

语文

初试

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