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六中记忆】快乐的旅行-西山1

陆野 纳钟禄

昆明西山,矗立在滇池西岸,像一位长发飘逸的少女仰卧滇池水中,因此又称为睡美人山。 登临西山,快哉,壮哉,“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喜茫茫宽阔无边。”<br> 因此,爬西山,登龙门,成为昆明人喜爱的一项活动,民间流传有“三月三耍西山”的风俗。<br> 我们昆六中85班同学数次游耍西山与西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去西山旅行有三种方式:<br> ①乘坐木帆船:从篆塘码头乘船沿大观河前行,经过大观楼,进入草海,到高跷码头上岸,爬山路到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br> ②乘坐米轨小火车:从塘子巷火车南站出发,到石咀车站下车,沿着公路徒步上西山。<br> ③爬千步崖:从西山脚的龙门村,顺着石板台阶盘山而上,到三清阁刚好一千多步。 现在去西山,除了有公交车到高跷,乘坐景区摆渡车外,还有地铁直达高跷,从海埂也可以乘坐缆车直达西山三清阁。<div> 当然,还是有许多人愿意体验爬山的乐趣。</div> 记得我们初一年级去西山旅行,是乘坐木帆船去的。大家排着队从塘子巷走到篆塘码头,河道里已经依次停泊着十几条大木船了,我们登上学校老师事先按班级编号的木船。<br> 大部分同学是第一次乘木船,既新鲜,又有几分害怕,小心翼翼地踏上跳板,走进船舱,坐在两侧的条凳上,有的坐在船篷里,我喜欢坐在外面观风景。<br> 木船在大观河里的航行,主要靠两个船工用竹竿撑,经过大观楼以后,水面宽阔起来,进入滇池草海了,船工改用两条木桨来划,木浆划动,与木桩发出咕叽咕叽的声响以及哗啦哗啦的水响声音。 不一会,起风了,于是船工将桅杆下面的船帆拉动绳索升挂起来,海风吹拂,鼓起风帆,我们的船乘风破浪快速前进。<div> 坐在船前的我能够感受到不时有浪花拍打在脸上,环顾四周,滇池海面宽阔无比,原来依次行驶的船,现在都挂着风帆,分散开来,拉开了距离,各自朝着西山方向驶去。<br></div> 这是最愉快的一段旅途了,原先胆小的同学也适应了船体的摇晃,慢慢走出船篷来看风景,蓝天白云,渔帆点点,海风微微,心情舒畅。<br> 附近的帆船还飘过来一阵歌声,“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br> 袁迪新用手中的照相机拍着美景。<br> 喜欢文艺的童恒颐诗兴大发,站在船头高声朗诵“美丽的滇池我们来了”,我从袁迪新手中拿过照相机,咔嚓,给他拍了一张照片。 许多同学把手伸进水中,激起一片片水花。<br> 前进的帆船有时候会激起浪头,浪花飞进船舱,引来一阵欢叫声。<br> 不久船工落下了船帆,用双桨把木船摇进了西山脚的高跷码头,西山到了。 我们下船后,开始沿着山路上山。<br> 爬山是幸苦的,好在西山森林茂密,空气新鲜,阳光透过树叶空隙洒在地面,光斑摇曳,树林里还鸟啼声声......<div> 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华亭寺。</div> 这里虽然是半山腰,但是地势较为平缓开阔,树木茂盛。<br> 始建于元朝的华亭寺古庙,红墙黄瓦,掩映在松柏竹林间,中午的阳光将琉璃瓦照射的金光闪闪,与满目青山翠柏相映成趣,正值午间撞钟,放生池旁边的钟楼传来阵阵钟声。<br> 各班级清点人数,就地休息,已是午餐时间,在树荫下,同学们从书包里拿出饭盒,一阵狼吞虎咽,很快解决战斗,老师交代了注意事项以及返回时间,大家就分组活动了。 我们进入华亭寺,观看了四大金刚、五百罗汉后,从华亭寺后山,登上了“太华古道”。<div> 说是古道,也就是山腰上的一条崎岖小路而已,有些地段尚留着一些残破的石阶,倒是山林茂密,曲径通幽,有些水浒梁山的意境。</div> 穿过一段山坡,眼前开阔,可以俯瞰滇池与昆明坝子,天高云淡,两条带状云絮直冲天际,大家正在行走,突然天空传来一声巨响,大家四处张望,没有什么异常,我说可能是喷气式飞机空中加速的音爆吧,大家满脸狐疑。<div> 第二天上学时,王祖植神秘兮兮地告诉我,昨天在西山听见的那声巨响,是蒙自空军飞行员驾机在高空发射导弹击落美帝U2高空侦察机的爆炸声,王祖植的父亲在市公安局工作,内部消息应该可靠。</div> 在太华寺,我们参观了门前的那棵建文帝栽种的银杏树,也参观了“万顷楼”那块康熙帝御书:“世济其美”,然后,直奔三清阁而去。 通往三清阁的路修筑在崖石陡峭的半山腰,十分险峻,路边有栏杆防护,这段路的山体怪石凌厉,少有树木,正午的阳光热烈,走的很累,当然,边走边欣赏辽阔的滇池与万顷良田环抱的昆明,倒是一种享受。 转过一个弯道,眼前一座苍翠的山峰出现在前面,几间庙宇屋檐在绿树丛中时隐时现,那就是三清阁了,大家一阵兴奋,疲倦一扫而空。<div> 袁迪新拿出照相机,为大家留影。</div> 三清阁据说是元代梁王的避暑行宫,也是道教修行之地,三清阁修筑在陡峭的山体上,各个宫、殿之间有石阶连接通达,高低错落,层檐叠屋,栉比鳞次,树木苍翠,犹如置身仙境。 拾阶而上来到“别有洞天”,就进入龙门石窟群了,这是在千仞削壁上,完全用人工雕琢出来的一个石窟、石道、石洞、石门的系统工程。<div> 据说是西山脚下的石匠吴来清带领徒弟杨兰汝用尽毕生精力,茹苦含辛,一斧一锤一凿一刀,呕心沥血,开凿而成。<br> 感人的是工程最后完工时,匠人吴来清不慎将龙门达天阁内的魁星手中的笔凿断,痛心疾首,跳下悬崖,以身殉艺。</div> 龙门,受人尊崇,登龙门,成为愿望,关于龙门,流传着许多典故,古时候读书人把科考成功、金榜题名,比喻为“登龙门”、“鲤鱼跳龙门”,隐喻了一种时来运转、出人头地的美好愿望。 龙门石窟有许多令人称杰的楹联,其中姚安举人赵鹤清那幅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既通俗易懂,又寓意深刻,说的是攀登,暗喻的却是人生,做人的哲理令人难忘。<br> 同学们在龙门合影留念。 下午太阳落山时,我们乘船离开西山,大家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大家心中默默地说,西山,我们还会再来的。 不知是滇池的辽阔、西山的秀美,还是龙门的险峻,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还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又邀约着爬西山登龙门观滇池 那是初中就要毕业等待出榜的时候,同学们即将分别,没有官方组织,几个同学发出提议,互相邀约,还邀请了音乐老师浦恩施和我们一起去,于是,愉快难忘的“西山夏令营”开始了。 事先易敏和几个热心同学就去华亭寺联系住宿。<div> 华亭寺的和尚听说来意,特意腾出了藏经楼上面两个房间让我们住(一间男生,另一间女生),腾出大殿后面的一间有一眼灶一口大铁锅的灶房给我们煮饭,只是交代我们不要吃荤饮酒,不要在寺庙里打闹,生活用水就在寺庙后面的山涧.......。</div><div> 我们询问收取多少钱,和尚回答,分文不取,来者皆客。</div> 接着大家各自准备自己用的铺盖行李洗漱用品,还有公用的米面油盐蔬菜咸菜……,<br> 出发那天,同学们早上在塘子巷火车南站上车。 因为上午我要参加学校团委的一个会议,所以要等下午开完会再赶过去。正好中午门房老罗接到易敏从西山华亭寺打来的电话,告诉我,去学校伙食团借一屉蒸笼以及一些炊事用具,下午来时带上西山。 同学们先到了华亭寺后,安排好住宿房间(男生住走廊外面一间,处于安全考虑安排女生住走廊尽头一间),随即易敏带领男生挑水,后山捡柴火,李扬碧几个女生在灶房搞卫生、淘米、煮饭,……,就这样开始了“夏令营”第一天,吃上了第一顿自己动手烹饪的饭菜。 而我是下午开完会坐公交车到高跷的,用扁担挑着那些炊具与行李走路上山,暮色苍茫中,遇到来公路上前来接应我的几个同学,大家不由分说将扁担挑子抢了过去,将我引进灶房,端来给我留好的饭菜。 当晚大家在木板地面上打开行李,铺好地铺,集体住宿,其乐融融。<br> 在寺庙中过夜,有种陌生与神秘的感觉,为了安全,我们几个男生打着手电,在周围巡视了一番。<div> 大殿内,烛光闪烁,僧人诵经,木鱼声声......</div><div> 后山,晚风吹拂,松涛阵阵......<br> 见无异样,于是大家回到住处放心入睡。</div> 第二天早上醒来,细雨霏霏,山林雨雾缭绕,因为下雨捡来的树枝烧不起火,于是我和易敏等几个同学就从小路下山,去高绕村采购柴禾,顺便买点蔬菜之类。<br> 高绕村倚山临水,土墙青瓦,石板铺路,民风淳朴,细雨中集市上熙熙攘攘,蔬菜土产,琳琅满目,我们看中了一担木柴,讲好价钱,焦夫随即跟我们一起将柴火挑到了华亭寺灶房里。<div> 青山雨雾,渔村街子,寺庙钟声,那情景至今难忘。<br></div> 虽然大家平时在家里都会煮饭炒菜,但是出门在外做十几个人的饭菜,不免有些忙乱。<div> 几个女生成了大厨,淘米、下锅、避米汤、蒸饭、炒菜;我们男生就打下手,挑水、捡菜、凑火。</div><div> 自然啦,近水楼台先得月,嚼锅巴不用说,在厨房的男生当仁不让,锅巴又香又脆真好吃。<br> 那几天的伙食虽然没有荤菜,几样蔬菜瓜薯,加上各家带来的咸菜酸腌菜萝卜干茄子醡,米汤泡饭,好吃极了!</div> 这种“夏令营”没有什么框框条条,爬山、玩耍、休息,自由自在,捡柴、烧火、做饭、洗刷也是分工合作,自觉自愿。<br> 傍晚,大家一起在华亭寺外的公路上散步,远处滇池微光粼粼,昆明市区万家灯火闪亮,刘治统背着手风琴轻轻演奏起来,蒲老师带领大家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晚风吹来,我们的欢歌笑语在青山间迴荡……<br> 散步回来,大家意犹未尽,大家围坐在地铺上,请蒲老师给我们讲聂耳与冼星海的故事,说到高兴处,蒲老师还跳了一曲踢踏舞,赢得大家鼓掌叫好。 白天,游玩太华寺、三清阁、龙门,十分尽情。<br> 站在西山高处远眺,西山脚下有一块半岛伸进滇池水中,几幢西式建筑在绿荫树丛中时隐时现,这就是神秘的西园。<div> 据说西园解放前是民国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的私人别墅,解放后成为了政府的国宾馆,用来招待省市领导人或者接待外宾,平时卫兵值守,大门紧闭,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望而不可及。<br> 那天我们竟然推开了那扇紧闭的铁门,进入了几乎空无一人的西园,尽情在里面游走,还在栈桥上饱览滇池风光,在滇池里游泳,那时的滇池水面很宽阔,水很清澈,濛濛细雨中,滇池烟波浩渺,一望无际,葱郁的西山雄伟矗立,云雾缭绕,这一切,犹如在泼墨画面中,大家玩的很开心。</div> 西山顶上有雷达站,还有气象站,那么,西山背后是什么呢?我一直想弄明白,这次机会来了。<div> 那天早上看完日出,我们几个男生从聂耳墓后面那片慢仰坡向山顶爬去,这面坡向阳,没有大树,裸露的崖石中,灌木丛生,荆棘挡道,山路崎岖,只能迂回探路前行。</div><div> 爬高下低,钻刺棵,爬石头,身上沾满了刺颗野果,手背也划出几道血痕,我们不放弃,继续向上爬。<br> 气喘希希,汗流满面,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div><div> 啊,原来西山背面还是山,一个个山包,连绵起伏,一直延伸到远方,山风吹来,格外凉爽。</div><div> 大家指点着远处说,那里冒着烟雾,应该是安宁昆钢的高炉吧,转过身来,面对滇池和昆明市区,大家辨认出东寺塔,寻找自家居住的街道…………</div> 几天后,愉快的“西山夏令营”结束了,大家依依不舍。<div> 离开华亭寺前,易敏安排大家将住处打扫干净,将灶房的锅灶清洗干净,将借来的斧头水桶归还,同时感谢寺庙给与我们的接待,老和尚说,善哉,善哉,后会有期。</div> 【上山下乡前的西山行】<br> 1968年底,全国上山下乡运动开始。<div> 我们这一届的同学不管你是普通高中还是中专技校,都面临着离开昆明,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当农民的命运,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br> 此时我们昆六中85班的同学毕业分别也有5年了,大家十分想念,有同学提议,聚一次吧,就当是一次告别,与同学告别,与昆明告别。<br></div> 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西山,对,就一起去爬西山登龙门观滇池,与西山告别。<br> 那个时候通信条件还不发达,有的同学毕业多年联系不上,还好,那个时候老街老巷还在,于是,凭着记忆,走街头巷尾,查门牌号码,访左右邻居,……,总算联系到二十多位同学。<br> 阔别多年,昆六中85班老同学又见面了,西山,我们又来了。<br> 这次西山聚会,既是见面,又是告别。<br> 几年不见,都长高了,俊了,帅了,多了些成熟,多了些矜持,青春年少,学习正当年啊,可惜就要去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