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镇这样游(三)——南浔

程贞淳

南浔在清朝时,真正是富可敌国,财富超过了政府全国的年收入。<br> 南浔以前的藏书,浩繁冠省,藏书估约八十万卷。<br> 外呈水乡的小桥流水、枕河而居江南民居,内含巴洛克、洛可可欧式群楼。由之可见南浔的不俗,处处透着俊秀儒雅气质、兼蓄并收的襟怀。<br> 一个把丝绸生意做出国门的南浔人,骨子里有着自信和坚韧,眼神里却一派淡然从容。<br> 这是一座财气与书卷气并存的江南古镇,也是一座具有中外合璧的建筑风格的小城。<br> 在写南浔逰之前,须先提到一个人。这也许会有助于美友们对古镇南浔历史的内涵和对我国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产生更深刻的了解。<br><br> 此人便是南浔籍的前湖北省文联副主席,诗人、作家和翻译家徐迟先生。 1978年初,徐先生惊天之作,讲述数学家陈景润事迹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一期问世,《人民日报》立即腾出大量版面转载又复载,这是极为罕见的。 《哥德巴赫猜想》当时在全国引起了极其热烈的反响,各地报纸、广播电台纷纷全文转载和连续广播。包括党政军领导干部在内的全国各界读者,喜欢文学的和平时不太关心文学的,都找来一遍又一遍阅读。 一时间,《哥德巴赫猜想》飞扬神州大地,陈景润和徐迟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天天都有大量读者来信飞向他们。当时我下班回家,经过江汉路邮局就排队抢购了十本当期的《人民文学》,分售给了同事。 在《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不久,全国首届科学大会召开,这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腾飞的春天。<br> 徐先生世代祖居南浔,出生于书香门第,文人辈出、文脉不绝。他的这篇报告文学为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作出了有力的铺垫和舆论准备。<br><br> 南浔位于湖州市,地处江浙皖三省交界处,是一个人文资源荟萃、中西建筑合璧、蚕丝名声遐迩的江南古镇。南浔人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且素有经商传统。其中最有钱的几十名富商被誉为“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 “南浔一个镇,湖州一座城”,足以说明了当时南浔的富庶。正是这样的财富和人文,成就了后来的南浔。<div> 在南浔几乎每个角落,深宅大院里,重脊高檐下,河埠廊坊旁,过街骑楼间,临河水阁外,都能看到挂起的大红灯笼。它们轻轻摆动,在默默地书写着这座古镇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历史。</div> 我们下榻后,天色已晚,各自外出觅食。<br> 古镇的一番风貌,与周庄乌镇又大为不同,安静,内敛。并无璀璨的灯河,川流的人群,喧闹的街肆,完全是一副财不外露的架势。<br><br> 我俩走走停停,竟找不到一处填肚子的餐馆!行至一骑楼下,见一冷落的面馆内,两位大嫂正在吃饭。我们说来两碗青菜肉丝面,“下班了!”一位答道。我凑近她们的饭碗一看,咦?这分明是炒饭嘛。碎碎的青菜末混在里面,饭粒在灯光下闪着光。我咽了下口水说:“就这来两碗!”,“哈哈哈”她们竟笑了起来“这是我们打工的吃的”不等我两反应过来,她们说:喏,你们要真想吃我去给你们盛!说罢起身便添来两碗,我们就着笋丁肉末咸菜吃了起来,香!吃完付账,这是她们明天的早饭,从没卖过,钱怎么收?我们谢毕,把二十元压在碗下,丢下一句话“明天中午再来!”便径自走出了门。 河边徜徉,人少灯不多,倒也惬意。一下瞅见河对面似有两尊高大的玻璃罩,便快步跨过小桥,仔细看去。原来是两支如椽巨笔,两层楼高,倒立而垂,罩内顶上一柱灯光直射而下。见状猛醒,这不就是文房四宝里的湖笔吗!记得一篇文章里写过湖笔源于宣(城)笔,因战乱频仍,匠人东迁,落足南浔。湖笔就此诞生光大,更为南浔地区的传统文化添彩加色、输气助力。 湖笔虽名震中华,但南浔最宽阔的发家之路却是蚕丝。中国蚕丝看浙江,浙江蚕丝看湖州,湖州蚕丝看南浔。一根南浔辑里蚕丝足可吊起12枚铜钱!这一举拿下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金奖,成为清朝专为皇室织造所需的首选蚕丝。 100多年前,南浔的商人们就凭此走出了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他们积攒下了巨额的财富。那究竟有多富呢?这样说吧,仅南浔“四象”的资产总额,就超过了清政府一年的国库收入。<br> 令人慨叹不已的是,当初这些“象、牛、狗”们,如同如今南浔的镇容,含蓄内敛、毫不张扬,看上去既无周庄的繁华,也无乌镇的发达。 四象之首的刘墉子孙故居名刘氏悌号,外观一色的粉墙,门户朴实,如普通人家。可内里乾坤,别有洞天。墙内一中西式建筑群赫然耸立。洋建筑为巴洛克式,拱券形的大窗,色彩绮丽的玻璃,石膏吊顶、枝型吊灯、沙发壁炉、窗帘油画、彩色地砖;外墙有欧式铁围栏,门头有精美的意式雕刻,另设一个可举办家庭私人舞会大型的室内舞厅。 但刘氏家族绝非奢靡之辈。他们秉持了家族“百年世家,重在积德,万般好事,唯有读书”的家风家训。拿出巨资把日本觊觎的大量中国珍贵古籍尽力购入悉心收藏。 刘墉之孙刘承干一生藏书,刻书,共计60万卷、20万册。并辟地20亩,耗金12万,在小莲庄鹧鸪溪畔精心建造了“嘉业堂藏书楼”,用以庋藏。宣统颁赐九龙金匾:钦若嘉业。 湖州刚解放时,周恩来急令华野,守护好藏书楼。文革中,管家在所有藏书柜上都刷上红漆写上语录,使“除四旧”者惮于此而住手,致万千古籍得以保存。刘先生及后人先后将藏书楼的所有捐给了省图、浙大和复旦。 无独有偶,亦为“四象”之一的张万铭同样是一位扶危周急、古道热肠的大贾。他热衷于收藏字画、金石、碑刻、奇石、书籍(超过十万卷),为人宽厚,同情弱小,虽家财万贯,但自奉俭约,布衣素食,不事张扬。门楣朴实,内筑洋房。张府占地65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中、西各式楼房150间,整个宅邸院落由典型的 江南 传统建筑和 法国 文艺复兴时期 洛可可风格组群构成。 可是,张先生对公益事业却异常热心,每年旧历年关,沪上慈善会照例募款济贫,他从不缺席,还常年给家乡的育婴堂、养老院、施药局、平价米局等捐款捐物。他为家乡的首家医院顺利竣工捐出巨资,并每年另送四五千元,作为医院的常年经费。 “四象”之一顾家后人顾乾麟先生秉承其父: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遗训,1939年创办叔蘋(其父名)奖学金,当年就资助了家境清寒的优秀学生1100多人(国家领导人钱其琛为第六期奖学金得主)。并为学生建立图书馆、理化实验室、免费诊所等。1946年发起建立上海市民急病医药助金社,任社长。<div> </div> 刘墉之孙刘承桓捐赠100万在上海成立了刘湖涵教育基金,资助涉及教育的多个项目。2019年他又捐赠100万成立刘承桓慈善教育基金,定向资助南浔湖师附小的学生。 在宁静祥和生活的氛围中,在厚重历史的街区里,都能探寻到其背后的这类感人故事。这些巨商大贾以前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渐转向注重精神文化的追求,扶危济困,仗义疏财,保护着文化典籍,守护着民族的文脉;现在他们的后人,积极投身家乡共同富裕工作,为海内外南浔籍象牛后裔反哺家乡树立了典范。这也是南浔在江南诸古镇中最为独特的地方。 既为水乡,南浔许多地方也如同其它古镇,小河纵横交错,小船划来驶去,街道和民居沿河而建。既有售卖地域特色产品的沿街商铺,又有众多高品质的私家宅第。古朴实在的传统民居和秀丽典雅的江南园林,处处洋溢着诗的神韵,是一副交相辉映、与众不同的江南水乡古镇画图。 令人觉得新鲜的是,有的河边人行道上竟筑有南洋风情的骑楼,以避风挡雨遮阳,营造了凉爽安静的环境。 尤其是食客们,更喜欢在骑楼下边推杯换盏,边欣赏水乡风光。昨晚菜炒饭的饭店翌日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便。主食依然是菜炒饭,吃干抹净后,询问了店家食材和程序,都表示回去要一试身手。 河两岸三三两两筑有一些梯形状的泊墩,上底可长可短,“梯形”的两腰筑有台阶,以方便船客上下。这在其它古镇不多见。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大概就是这种镜头。 河湾里泊着一溜彩船,是哪个大户人家在办婚事?水乡无车,这也是空气清新的重要原因。 新人和傧相的两条船也已备好。 哟,有好几对?我们有点兴奋了:“集体婚礼哦,今天可逮着了。”一镇民笑道“可不,天天有的。”啊?天天有!到底是南浔,喜事连连,人丁兴旺啊。 四月浔溪飞柳絮,天花乱坠走清流,<div> 河湾转过婚俗艇,点点洁白上盖头。</div> 一溜婚船依次靠在了张万铭先生的故居,我们也不拿自己当外人,跟随而入。进门一看,嗬,满场都是新娘新郎。场子上空拉着一条条的红丝线,上面挂满了三角小红旗,四周吊着一串串的红灯笼。不等打量清楚,只见一个举着小旗的人拿着扩音器喊:各位游客,婚礼节目到此结束!请大家把衣帽交到门口……<div> 爆起一阵傻笑声,似乎比“新郎新娘”还高兴。</div> 小莲庄是典型的江南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行水,形成内外两园。山道弯弯,小巧曲折,松枫各半,红绿相映,亭台楼阁,怪石嶙峋,布局错落,张弛得当。 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每到花季,枝叶茂密,如紫色的彩带悬绕于架顶,阴翳斑驳,美不胜收。一下使人触觉到殷秀梅演唱《紫藤花》温婉的旋律......永在我记忆里牵挂。 移步换景,美轮美奂,秀外慧中、不事声张。这就是南浔古镇的水乡风景。 徐迟先生在遗作《江南水乡》所写“这是呵,这里是我水晶晶的家乡!”流淌出饱满的热情和浓浓的乡愁。<div> 痛惜啊,徐迟先生因看不惯低俗的文学作品充斥于市场,士大夫的脾气使他选择了托尔斯泰殒命的那天离开了人世。</div><div> 他的赞美将永远在游客心中萦回,这是南浔最美的导游词。</div> 近一百多年来,南浔以蚕丝为业,乘地利之便,用诚信立本,积累了富可敌国资产。随着工业化的延展,尤其化学工业的兴盛,丝绸逐渐势微,南浔告别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div> 临别之际,带有几分惋惜、几分怅然,几分佩服,向南浔人三鞠躬!你们前辈的儒雅之气、包容之心、担当之魂、善济之举,经营之道,“以忍处事,以信为本,以诚待人,以孝事亲。”这已经牢牢抓住了游客们的心!</div><div> 我们感受了人文景观之真谛、享受了自然景观之奇美,这就是此次南浔之行的最大收获。</div> 《读荷》 2017.4.16<br><h5> ——游小莲庄触景</h5> <div> 万木争荣四月初,<br> 荷杆尽萎水将枯;<br> 孰知蓄势出头日,<br> 藕叶花莲次第出。<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