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朋友之间要讲道义、信义,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劝,互相关怀,互相赞叹。其实当你在赞叹别人的时候,自己已经熏到那一分香。「通财之义」。财分两种,有外财跟内财。内财就是用我们的劳力,用我们的经验智慧去帮助他。俗话又说「救急不救贫」。如果没有钱可以再有钱,只要他有志气、肯学习。所以怕就怕在他连志气、连学习的心都不愿意,那才是真正的贫穷。所以当对方他是这样的态度,你可能拿钱帮助他,他愈来愈依赖,甚至于愈来愈觉得理所当然。可能我们本来是想帮助他,到最后反而害了他。</p> <p class="ql-block"> 所以帮助人也要用我们的智慧,不然会以善心行恶事。比方说,对方他没有家庭责任感,他常常出去喝酒,来跟你借钱肯定不能借,只要你有原则,他就动不得你的钱。和他坐下来,每次给他一句、两句做人的道理,讲一些你在工作当中的实际经验,或者自我砥砺的经验,让他在智慧或做事的能力上能够有所积累。准备《弟子规》,拿给他。要善巧地说:你儿子满可爱的,这一本给你孩子学,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但是我们中国古代圣贤讲,教育是「上所施,下所效」,我们为人父母要做好榜样给孩子看。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用真诚、平等心感化对方。</p> <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有「通财之义」,这个财不只钱财,还指我们的经验和智慧。等他学习到这些经验、方法、智慧了,相信他也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得很好。所以帮忙,不要帮一时,要帮一世。圣贤教诲是如何产生的?是几千年来历代圣哲流血流汗,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才留下了精粹的智慧,绝对不是偶然的。全球四大古文明,现在只剩下中国。有果必有因。所以为什么其它古文明灭了,而中国没有灭?因为老祖宗知道人生哲理,比方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到四十岁、五十岁突然回头看看几十年来走过的路,他会忽然有一种感慨:假如让我人生重来一次,我一定有很多过失不会犯。人生假如处处有这样的遗憾,那就不圆满。所以因为中国的祖宗他了解到假如智慧不传承,那每个人的人生可能都要从头开始摸索。所以基于对于后代子孙,甚至全人类的厚爱,希望能把智慧传承下来而不断。所以就发明了一个传承智慧的工具,叫做「文言文」,因为有了文言文几千年的文明得以传承没有中断。</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能够做出非常伟大的事,往往只是一念之间。有一分慈爱就会有好的方法。所以老祖宗观察到,语言跟文字假如不分开就传不下来。几千年来我国所有智慧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写出来的。当我们懂得文言文,就可超越时空去学习圣贤的智慧,所以文言文是我们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泽。老祖宗几千年来用生命在成就后代子孙,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古文,好好学习圣贤经典。</p> <p class="ql-block"> 「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障碍在自己的心。自己觉得很难,它就很难。当你把这个障碍放下,它就不难。当我们一念心忏悔了,那一念心真正就把使命提起来,跟这些经典就相应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文言文方法也很单纯。李炳南老师曾经说过,你只要能背五十篇古文,你就能看文言文。你假如能背一百篇古文,你就能写文言文。《弟子规》六篇。《孝经》十八章,其实读五十篇古文不难,一百篇也不难,最重要在有恒心,「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随着实践,智慧开显,可以愈深愈广的去领受经典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身为炎黄子孙,一定要把信义、道义传下去。要传首先要承。所谓「继往开来」,没有承就无法传,没有承就会传错了,明了使命从自己做起。</p> <p class="ql-block">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都讲出来了。每个行业、每个年龄层都可以做到。修身所以首先要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格除物欲,格除坏习惯,当我们能够淡欲,心志清朗,自然就能诚意正心。开始从自己的言语行为去修正。当修正自己,家庭和工作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化。这样你就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我们中国圣贤教育的好招牌。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大时代当中,去尽一分炎黄子孙的职责。</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五伦关系找到了人生的角色,人生的定位。当我们站稳脚根,自然就能够步履踏实,一步一步让人生走得充实、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p>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做人首先要言而有信。在春秋时代吴国有一个人叫季札,有一次君王派他出使到鲁国去,季札在旅途当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宴请他,吃饭的时候,徐国国君掩饰不住对他那一把宝剑的喜爱之情,一直盯着他身上背的宝剑。季札心里就想,他是很欢喜我这一把宝剑,但是以前宝剑是身分的象征。所以出使其它国家,配剑是必要的礼仪,所以现在不能送给他,季札心里面就起了一个念头——等办完事后送给他。后来顺利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他就去拜访徐国国君,要把宝剑送给他。</p> <p class="ql-block"> 结果不巧,徐国国君去世了,季札知道后前往他的坟前祭拜。祭拜完了把宝剑吊在坟旁的树上就走了。季札对他的下人说:我心里早已经答应要送给他了,不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怎么可以用死来违背我的心,违背我的承诺?所以古人的信不只在言语上,连一个念头他都不愿违背,不愿违背别人也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p> <p class="ql-block"> 《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当学习经典的人没有力行,他对那些的道理解就是空的、虚的,所以久而久之,言语跟行为渐行渐远。说一套做一套,这就不是弘扬文化,而是毁谤文化。</p> <p class="ql-block"> 文言文的浩劫不在那些废除文言文的人,真正的原因在读书人没有言行一致。假如读书人都把《大学》《中庸》、《弟子规》演出来,就不会有人想把文化毁掉反而会起而效法。几千年来奉行圣贤教诲的人都得到万民的拥戴。明朝海口名臣「海瑞罢官」他用心对国家社会的奉献。让后人「见人善,即思齐」,对人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海瑞墓有两行字非常震撼「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从他这两段话可以感受到他非常的清廉。</p> <p class="ql-block"> 海瑞只要到一个地区去当官,因为知道他刚正不阿,人还没到,当地的贪官污吏和恶霸都赶快溜之大吉。所以只要他管理的地方,人民都是普天同庆。海瑞最后在南京任职,去世以后,家人要把海瑞从南京移回海南。当灵柩在南京城移动的时候,所有的人民都穿着孝服,如丧考妣,就好像失去了父母一样悲伤。所以得道者多助。真正力行正道的人一定会赢得民心并起而学习效法。所以当我们心上起了要替家庭、社会,替祖宗付出的心,就要时时信守承诺。</p> <p class="ql-block"> 言语不能挑对象,守信用一定要童叟无欺。不是做生意才童叟无欺,应该是对待一切人,只要言出都要必行,不然你就要先考虑清楚再答应。所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只要考虑清楚,答应了,就不可以后悔。汉朝有一位太守叫郭汲,路过他管辖的区域,几十个小朋友围过来跟他问好。小孩子很天真说:太守,你下一次什么时候还到我们这里来?郭汲对孩子的话没有怠慢。跟孩子约定几个月后某一天,结果刚好比他讲的那个日子早了一天,所以就在郊外的野亭子下住一晚。然后等到约定的那个时间郭汲才进去。果不其然这些孩子也在那里等他。所以汉光武帝对郭汲非常的尊敬,还称赞他「贤良太守信之至」,他的信用已经到了极至,没有缺陷。郭汲最后活到八十六岁,无疾而终。所以信用不分年龄,不分长幼贵贱。对任何一个行业的人我们都不轻慢,要信守承诺。</p> <p class="ql-block">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诈是欺骗,妄是花言巧语,假如不守信,还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失信,可能就造成「倘揜饰,增一辜」。你的名声可能就会愈来愈差。当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很有可能你确实很想守信,刚好生命当中出现一些状况让你无法实现诺言,世间的事一个字可以解决,「诚」。坦诚布公,因为真正了解你的情况,又了解你的诚意,就会退一步。假如继续掩盖,对方会愈来愈愤怒,最后就很难收拾。所以与别人的信诺绝不可以拖延,愈拖愈难解决,世间处事做人的方法,不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应该用诚信去对待。</p> <p class="ql-block">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所谓言多必失,话确实不可以滔滔不绝。因为你滔滔不绝,很多话还没有思考清楚就说出去了,结果一出去收不回来。夫子说「三思而后行,三思而后言」,所以言语也要谨慎。《易经》提到「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众」。吉祥的人言语少,急躁的人言语很多,因为一个人滔滔不绝是他的心不安,很急躁,很没安全感。俗话说「祸不单行」,那都是心没有主宰,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犯过失,所以心要能静得下来。当言语少的时候心就比较平和,对于所处的环境、所发生的事就可以明白清楚去观察、去观照,就不容易出差错。</p> <p class="ql-block"> 当别人真正需要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引导他,去规劝他。但是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也不要讲太多,可能会让人生烦恼。所以这个进退之间,缘分的成熟与否,不是用讲可以讲清楚的,要自己去累积经验。那可以用孟夫子一个方法,叫「观其眸子」,比方谈《弟子规》很重要,然后举了几句经文「置冠服,有定位」,这对孩子做事的能力有直接相关。当缘分成熟,我们可以顺势而为。另外一个人你跟他讲了,讲了五分钟,他眼光呆滞,那就太攀缘。所以时时刻刻观察缘分的状态,缘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 </p><p class="ql-block"> 「话说多,不如少」。所以多话不如少话,但是一讲话就一定要是好话,都是可以利益别人。所谓讲利益语、讲柔软语,让人家听了很舒服;要讲诚实语,要讲智慧语,成就别人。在家庭生活当中,我们要抓住一个态度,所有的人怎么做那是他的事,自己对不对最重要,所以先不要去看他人的不是,要先看自己有没有尽力。假如自己没做好,还去说别人,那跟别人是一般见识。</p> <p class="ql-block"> 所以能够先检讨自己,心就平息许多。所以人,现在往往很多家庭情况都愈来愈复杂、愈严重,往往都是遇到情况意气用事,所以我们要理智应事。古语说「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桥断了还可以建,婚姻假如破裂了,破镜很难重圆,那碎片捡起来都合不回去。所以言语要谨慎。</p> <p class="ql-block"> 人往往都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所以我们与人交谈,一定要抓住一个原则,跟朋友谈天,谈到家庭工作的事,一定让他自我反省,以和为贵。当你都引导他往自己身上找问题,那才能真正化解。而往往他在反省当中,情绪就能够平和下来。</p> <p class="ql-block">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所以事实如此,我们就直接讲出来,绝对不可以再去找借口,绝对不可以再去掩过饰非。只要有过失,没有守信,一定要当场道歉,对方会觉得比较能接受。假如这个时候你说,我最近很忙,愈解释人家心里愈不舒服。所以「惟其是,勿佞巧」。</p> <p class="ql-block">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言语是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最多的。所以言谈假如能够非常文雅,那在无形当中,交谈当中,会提升一个人的气质修养。我当为人长者,为人父母,甚至于你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在言谈当中不急不徐,你在言谈当中都是给人鼓励,给人称赞,给人利益,给人智慧,一定会收到上行下效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