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罗驿村,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白莲区下辖自然村,中国传统村落,古时称“倘驿”,后改名“罗驿”,村域面积10平方千米。罗驿村建于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是古代海南岛西线的驿站、海南省历史文化古村、澄迈县长寿之乡;罗驿村保留有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宗祠,环日、月、星三潭而建的火山石屋、古道、老井;罗驿村街巷格局典型,村内建筑遗产、历史文化遗迹分布集中、颇具规模、风貌较好,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原称“倘驿”,是海南岛西线的驿站。南宋初年(1127-1236年),因村子之东建有琼州府西路官道驿亭而得名。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年),驿亭改建为驿站。南宋宝佑四年(1256年),吴、陈两姓村人聚居而形成村落,取名“倘驿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间),因“诸峰环绕罗列,驿站于此”,村中有识之士改村名为“罗驿”,《李氏族谱》记载为:“罗者,诸峰环拱罗列;驿者,马公开琼建驿,因以村名”。清代,罗驿村曾称为“罗亦”,不久后又恢复“罗驿”一名。</p> <p class="ql-block">罗驿地处琼北火山口地带,全村地势高低起伏较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火山土台地,土壤富含硒等稀有微量元素;罗驿村北靠颜春岭,南朝社延岭,东西分别是万岁峰和秀松。</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周边的山水格局凸显古村落选址理念:凭高向低,背山(岗坡)面水(湖塘),居险聚气。背后的山坡(浅丘)种植有风水林,以固山避风;村前多为人工挖掘池塘,引水入池,风水中有聚气之意,也可以调节小气候。村落山水格局与基础设施布局也紧密关联,村落的给排水主要来自水塘、水渠和水井,这些都依赖村落选址时对水源充足、安全和地势落差处理的考虑。</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临湖而建,选址于月湖北岸,形成坐北朝南、临水望田的景观格局;村落内建筑群和巷道均沿日湖、月湖向西北方向辐射状延伸,利于雨季排水,村内院落布局统一而富有变化,院子布局以正房为核心,形成两进格局,并有东西偏房相衬。村南分布有日湖、月湖,因其形状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村落内建筑群主要分布与日湖、月湖北岸,湖南岸则为农田种植区,村北部分布有星湖,西、北、东三个方向则为树林环绕,风景秀美。罗驿村古村落整体布局呈扇形,村落内建筑群和街巷以村南的日湖、月湖为核心,向西、北方向放射状延伸;村南沿湖的主干道路为串联村落内部石板巷的骨架。</p> <p class="ql-block">村落内部形成以古井、古树、公祠、牌坊等类型化的公共节点和重要建筑元素来串联村落内部空间,宗祠主要分布于村落南部,湖的东西两岸分别建设李氏宗祠、大房祖祠、岱之祖祠。村四周曾建有五处碉楼(已毁),周边有古榕树、大枇杷树等。</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村落格局完整,路网清晰,世俗活动空间与田园劳作空间、祭祀空间以及普通居住空间分配得井然有序。村落内部空间布局序列递进,逐次展开,层次分明;同时又根据各自的实用功能和布局构思,形成具有共性且各有章法、个性灵活的村落组织肌理和风貌格局。</p> <p class="ql-block">罗驿村内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430间,共计4386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均坐北朝南。古村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建筑风格多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屋结构,石头为火山石,木材均为杉木、菠萝蜜格板等,是澄迈县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