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高陵优秀传统文化,共享高陵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促进高陵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2023年6月9日下午,桑家中心小学邀请陕西省级非遗项目《高陵曲子》传承人王康政先生一行7人来学校,为桑家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p> <p class="ql-block"> 高陵曲子,又名小曲儿,以坐唱为主,简便灵活。一般七八个人,扎个堆,围个摊,手执二胡、三弦、四页瓦、板胡等乐器,便可自伴自唱,粗犷有度,豪放有节。文场三弦为主奏,二胡、板胡、斗嗡、为副奏;武场以四页瓦为主奏,梆子、碰铃、碟子为副奏。虽不登大雅之堂,却盛行于民间。因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寄托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高陵周边群众喜闻乐见。</p> <p class="ql-block"> 高陵曲子是陕西曲子的一脉。陕西曲子分东路、西路和中路曲子。东路曲子粗犷豪放,西路曲子婉转细腻,高陵曲子属于中路曲子的范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内容异彩纷呈,历史故事、爱情故事、农村生活都在其中,因此其曲词、书目藏量丰富,唱腔曲牌多元,曲牌联缀规律。</p><p class="ql-block"> 高陵曲子的曲调,有大调和小调之分,有“七十二大调、三十六小调”之说。从结构形式上,高陵曲子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音域宽广,拖腔委婉,常用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大的片段。小调音域较窄,结构规整,常用来表达某种感情的诉说,或喜怒哀乐,或悲伤情愁。曲词整齐排列,长短句结合,有时艺人现场表演会即兴而作。语言通俗、泼辣,常用方言土语,既有北方粗犷、豪放的特征,又不失浪漫、狂野的情调,极具民间性。</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年间,高陵曲子已成气候,代表人物有张新年、孙金元、邢彦青等;清末到民国时期,代表人物有刘艾、张吉祥、吴二、俱志俊、周尚礼、张维宗、李文贤、邸书贯等。新中国成立后至今,郭青海、杨长工、邸成礼、刘志孝等人鼎力传承,高陵曲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唱红高陵大地,家有红白喜事,皆以请到为荣。当时,曲子艺人主要分布在枸杞赵村、高刘村、中王村、药家村,张卜乡原后村、塬张村,军庄村、船张村。</p> <p class="ql-block"> 高陵曲子老艺人自编自唱的剧目有:《蚂蚱灵》、《脏婆娘》和《卖柿子》。演唱的传统剧目有:《玲珑塔》、《朋友曲》、《出关》、《刺目劝学》、《小姑贤》、《隔门贤》和《寡妇恋爱》等等。</p> <p class="ql-block">《蚂蚁灵》</p> <p class="ql-block">《会友曲》</p> <p class="ql-block">《五更鸟》</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顶着炎炎烈日,兴致勃勃的欣赏着这一首首美妙的旋律,亲身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高陵曲子进校园活动,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高陵的非遗文化带进校园,让孩子们感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知名度。 让桑小的同学们深深爱上了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同时,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p> <p class="ql-block">摄影:佟晖</p><p class="ql-block">编辑:桑昆仑</p><p class="ql-block">审核:倪红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