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喜欢到一个地方,先去看博物馆,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而湖北省博物馆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不仅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重点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竟然还是国家5A景区,参观走起——</p>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1953年筹建,1963年正式开放,2013年扩建新馆,2021年12月20日新馆开馆,坐落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景区,武昌区武昌东湖路160号,占地面积123亩,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湖北博物馆,馆舍建筑形成南北两馆一体、两主两翼、中轴对称布局,展馆主要分为南主馆(文展大楼)、北主馆(综合馆)以及东馆(楚文化馆)、西馆(编钟馆),具有鲜明的古楚文化和古长江文明的特征,布局体现了古楚国建筑的“一台一殿”、“多台成组”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现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有国内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楚”文化探寻——</b></p><p class="ql-block"> 楚人芈( mi )姓,族以熊为氏,自称是黄帝之孙颛项( zhuan xu )后裔。</p><p class="ql-block">商末周初,楚人助周灭商,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国于荆山一带,经过打拼,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3年,为秦灭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楚国与曾国关系——</b></p><p class="ql-block"> 从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楚国与曾国之间一直有战争,楚国经常战败于曾国。随着楚国发展壮大,到春秋早期以后,楚国反败为胜,曾国逐渐成为楚国的附庸国。曾侯乙墓中,光是国宝就有8件。而出土排列完整的曾侯乙编钟,更是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乐制的重要研究材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曾世家——考古揭秘的曾国</b></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馆二层,面积1900㎡。曾国考古是湖北省近年来取得成果最多、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古发现之一。叶家山、文峰塔、郭家庙、苏家垄等考古发现引起社会各界瞩目。展览分为“始封江汉”、“汉东大国”、“佐佑楚王”“华章重现”四个部分,展览通过考古成果,揭示曾国从在江汉地区独领风骚到滋养楚国、最后融入楚文化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曾侯乙墓 】</b></p><p class="ql-block"> 为战国初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南北16.5米,东西21米。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椁内分作东、中、北、西四室。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5岁的女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约15404件:青铜器宛如刚放入地下,漆木器鲜妍如新,竹简墨迹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更是世所罕见,文物保存之完好、种类之齐全、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曾侯乙墓文物创下许多“之最”:</b></p><ol><li>世界上最早的二十八星宿图;</li><li>先秦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酒器;</li><li>目前所见最早的竹简实物;</li><li>出土盏、漏匕、杯、带钩等一批金器,数量之多在先秦墓葬中罕见,2156克的金盏更是出土最重的先秦金器;</li><li>十二律俱全、一钟双音的曾侯乙编钟,是音乐性能最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乐器之王及世界上最庞大的青铜乐器。</li></ol><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共同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b></p><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 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镈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p> <p class="ql-block">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p> <p class="ql-block"> 青铜编钟,铸造精美、气势恢宏,美妙的编钟演奏,还能演奏世界名曲《欢乐颂》,让人沉醉其中,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曾侯乙尊盘</b></p><p class="ql-block">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p><p class="ql-block"> 尊的口沿是多层套合的镂空附饰,远看像云朵,实际是由无数条龙蛇所组成的镂空花纹,它们相互盘旋环绕,宛如在空中游动。尊的颈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镂空的龙蛇装饰,尊的腹部和圈足满是蟠螭纹和浮雕的龙,整个尊体共装饰有28条龙、32条蟠螭。盘的制作更为复杂,除口沿有和尊一样的镂空纹饰外,盘身的四个抠手也是由无数条龙蛇组成的镂空花纹。抠手下有八条镂空的夔龙。盘足为四条圆雕的双身龙,龙口咬住盘的口沿,造型别致。整个盘体装饰龙56条、蟠螭48条。</p><p class="ql-block"> 专家认为,曾侯乙尊盘鬼斧神工的工艺,堪称2400余年前的高精密制造,当之无愧是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国宝:曾侯乙战国铜冰鉴</p><p class="ql-block">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这件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均为方体,通高63.3厘米,边长62.85厘米。鉴与尊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贮存温水,尊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器物本身使用浑铸法(一次整体铸成),装饰附件使用分铸法(分别铸就),镂空附饰则用失蜡法熔模铸造。鉴和尊缶均饰以变形蟠螭纹、勾连纹和蕉叶纹等,并均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p class="ql-block">此器结构复杂,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繁复精美的纹饰令人赞叹,是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技法和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绿色冰箱”,也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阵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宝:曾侯乙战国鹿角立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span>鹿角立鹤为青铜铸制,通高143.5厘米,器形以底座、立鹤,鹿角以榨卯构连,鹤为长颈圆首,尖嘴上翘作钩状,硕腹拱背,翅展尾垂,高腿扁足,头两侧生有枝权丛生、朝上内卷呈圆弧状的一对鹿角。全器分八个部分,分铸后连接组装而成。</p><p class="ql-block"> 此器鹤身鹿角,寓意吉祥长寿,造型优美,形态美观,造型别致,体现了楚地先民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是一件独具风格的青铜工艺精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宝:曾侯乙彩漆木雕梅花鹿。</b></p><p class="ql-block"> 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出土。战国早期。 这只梅花鹿四肢盘屈、神态安详,鹿身用整木雕成,头上插着真鹿角,头部可以自由转动,全身以黑漆为地,以黄色在身上描绘瓜子型圈点纹。它眼眶、口唇、鼻孔用鲜红的浓漆点涂,显得格外生动。</p> <p class="ql-block">国宝:曾侯乙联禁铜壶</p><p class="ql-block">壶为敞口,厚方唇,长颈,圆鼓腹,圈足。左壶通高99厘米、口径33.8厘米、盖罩径53厘米、底径40.6厘米、重106公斤;右壶通高99厘米、口径32.6厘米、盖罩径53厘米、底径40.6厘米、重99公斤,铜禁长117.5厘米、宽53.4厘米、高13.2厘米、重35.2公斤。壶盖有衔环蛇形钮,盖外沿套装勾连纹的镂孔盖罩。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和内填蟠螭纹的蕉叶纹等。两壶内壁均铸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p class="ql-block">禁面有两个并列的中空圆圈,以承放大壶圈足。禁的长边各有二兽足。兽口部和前肢衔托禁板,后足蹬地。禁面和侧面均饰蟠螭等纹饰。</p><p class="ql-block">铜禁出土不多,迄今为止国内外仅见4件。在湖北省是首次发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宝:曾侯乙战国彩漆木雕龙凤纹盖豆</b></p><p class="ql-block"> 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通高24.3厘米,口径20.8厘米。盖和双耳浮雕的盘龙,有角有目,有鳞有爪,加上鲜艳的彩绘,犹如跃动在云彩间的游龙,十分生动。曾侯乙墓共出土四件这样的漆豆,是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 </p> <p class="ql-block">国宝:曾侯乙大尊缶</p><p class="ql-block">大尊缶是目前所知我国先秦酒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堪称“酒器之王”。它不但拥有足以傲视同类的巨大体型,而且在纹饰上也极尽精美,器表由细密复杂的涡纹、重环纹、蟠螭纹、綯纹、雷纹、蕉叶纹、带纹、蟠蛇纹等构成,花纹花式统一,线条整齐划一。</p><p class="ql-block">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大尊缶时,里面还存有酒液。历经二千四百多年没有泄漏,可见缶的密封性之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虎座鸟架鼓</b></p><p class="ql-block"> 于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通高135.9厘米,宽134厘米,由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踞坐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有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鸟组成。</p><p class="ql-block"> 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一面大鼓,悬挂在凤冠之上。两只小兽,后足蹬在凤鸟背脊,前足托住鼓腔。器身通体髹黑漆,运用红、黄色彩绘,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是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唯一一个有虎元素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越王勾践剑特展”——</b></p><p class="ql-block"> 位于南馆二层,面积600㎡。越王勾践剑是国宝级文物,省博物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所反映的历史故事、科技成就十分丰富,因此设立专馆展出,全面讲述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越王勾践剑为中心,分为“越国春秋”、“惊世发现”、“剑中王者”三个单元。以越国历史作为切入点,介绍文物背后楚昭王、越王勾践联姻的美好故事,以不朽之谜介绍越王勾践剑的科技成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b></p><p class="ql-block">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p><p class="ql-block"> 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金戈铁马,眼前仿佛浮现了当年强悍的楚兵出征场景,战马嘶鸣,旌旗招展,甲胃分明,气势恢宏——</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礼乐学堂,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加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被物化成一件件华美绚丽的珍贵文物,跨越千年与其对话,感受这独特的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文物承载文明,维系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继承祖宗遗产,学习传承创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