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行:合肥包公园

暖阳

<p class="ql-block">  包公园,简称包园,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3年),是为纪念北宋著名清官包拯而修建的园林,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72号。</p><p class="ql-block"> 包公园占地34.5公顷,其中水域面积15公顷,总体布局为开放式,主要由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景点组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p><p class="ql-block">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p><p class="ql-block">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p><p class="ql-block">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伸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p> <p class="ql-block">  铁面鱼、无丝藕</p><p class="ql-block"> 包河里的鱼脊背漆黑,被称为“铁面鱼”,包河里的藕为七孔红花藕,鲜嫩而且断之无丝,称为“无丝藕”。合而为一即是"铁面无私",凸显包公一身正气、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  包公园三面被“包河”环绕。</p><p class="ql-block"> 包河的来历:相传宋仁宗皇帝封包公为龙图阁大学士的时候,还将半个庐州城赏赐给他,谁知包拯却说:“臣做官是为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是为了请赏,所以我不要。”宋仁宗听了暗暗称赞,觉得一点不赏赐,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说:“那就把包家门前那段人工河赏赐给你吧!”包拯想,河不比田地,不好分,不好卖,富不了,也穷不尽,就谢恩接受了。说也奇怪,世上的藕都有丝,而且藕断丝连,可是包河里的藕,丝却很少,人们说,这是因为包公无私的缘故。于是人们也将这条河叫作包河了。</p> <p class="ql-block">  包公祠(包孝肃公祠),是包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这个高地又有“香花墩”的雅号。</p><p class="ql-block"> 包公祠大殿建筑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所建,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包公的三把铡刀,分别为: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p> <p class="ql-block">  回澜轩,里面设有包拯历史文化长廊。 通过瓯塑、碑刻、书画、刺绣、彩金木雕等多种工艺,详尽表现包公的一生,真实再现包公的历史形象,并展示包氏受姓始祖申包胥及其家族的世系脉络。</p> <p class="ql-block">  廉泉井</p><p class="ql-block"> “廉泉井”,为包公生前所挖,原本井上无亭,系为满足家庭用水的一口普通之井。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亭记》,发出“抑或孝肃祠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p> <p class="ql-block">  包公故事蜡像馆。</p><p class="ql-block"> 蜡像馆集历史、戏剧、影视、美术为一体,展示包公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故事,表达了合肥人对这位乡贤的怀念、敬仰之情。</p> <p class="ql-block">  《怒弹国丈》情景:</p><p class="ql-block"> 国丈张尧佐,原是一名进士,因此人善于钻营,为博皇帝欢心,将养女送给仁宗,被册立贵妃,张尧佐因此自诩“国丈”。</p><p class="ql-block">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时任知谏院,专门评议国是及大臣政绩,此时仁宗决定,授予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同群牧制置使四项军政要职,包拯认为皇帝此举乃“私于后宫”,上疏弹劾国丈,前后历经六次,终使仁宗削去张尧佐宣徽南院使和景灵宫使两项要职。</p><p class="ql-block"> 这组蜡像运用戏剧语言,艺术地再现了包拯为官清正无私的高贵品质。</p> <p class="ql-block">  《打龙袍》情景:</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继位以来,多年膝下无子,在得知刘妃,李妃同时怀孕后,下旨“生皇子者,立为后”。刘妃觊觎皇后之位已久,竟设计以狸猫换取李妃所生皇子,并欲杀害李妃灭口。</p><p class="ql-block"> 幸得宫女相助,李妃逃至民间隐姓埋名。几十年后,包拯受命赈灾放粮,途中得知宋仁宗生母的悲惨遭遇,经过明查暗访,包拯智断“狸猫换太子”这一宫廷奇案,使得仁宗母子相认。</p><p class="ql-block"> 包拯以仁宗为子不孝借打龙袍,以儆天下,充分展示了包公的刚直不阿。</p> <p class="ql-block">  流芳亭</p><p class="ql-block"> 包公小时候读书及休息玩耍之地,为敬仰包公的高风亮节,赞誉他流芳百世,后人修建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