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往事 并不如烟

W.G.32291229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章:W.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照片:W.G.、陈俊军提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配乐:《醉乡》由呼斯楞演唱。</span></p> <p class="ql-block">“小红书”里有句话挺好:“我们的童年,那个看似不慌不忙的童年,已经成了我们回不去的过往。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动,却带走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前段,我们重回“建工部大院”,漫步在机关大楼前面宽敞的广场,看着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追忆那些回不去的过往,时而朦朦胧胧,似乎已经很远;实则近在眼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建工部机关大楼主楼</span></p> <p class="ql-block">一、建工部机关大院</p><p class="ql-block">1、大院与周边沿途</p><p class="ql-block">五六年底,跟随爸妈的调动进京。起初我家暂住在城里的四合院。五八年底搬到了建工部机关大院甲三楼三单元,在这里一直住到六六年离开北京。</p><p class="ql-block">建工部机关大楼是爸爸妈妈们上班的地方。后面的大院宿舍,就成了我们小时候学习生活,儿时尽情挥洒童真快乐,至今依然令我神追意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机关大院位于海淀区三里河路九号。它北侧,紧邻着充满伊斯兰风情的黄色建筑群---《新疆办事处》。再向北走,二里沟路西与建工部大楼相似的建筑,那是【中国进出口总公司】下属的“谈判大楼”。由此再往北,就到小学三年级之前春游常去的《北京动物园》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充满伊斯兰风情的《新疆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动物园对面是《北京天文馆》。记得小时候在天文馆,我仰望着深蓝色天幕上的狮子座、天秤座、射手座、摩羯座……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科普着神秘莫测的天文知识,而我却神游在远古的美丽传说中……</p><p class="ql-block">“北展”位于动物园东侧西直门外大街。1954年10月建成,名为《苏联展览馆》;1958年正式更名《北京展览馆》,是我国首个大型综合性展览馆。</p><p class="ql-block">“北展电影馆”---一进大厅就看见墙上悬挂着我国22大电影明星的大幅肖像。那时的我也是追星族:王晓棠、王丹凤、秦怡、谢芳、于蓝、上官云珠……王心刚、赵丹、孙道临、庞学勤……。看着这些英俊潇洒,靓丽养眼的偶像,自然而然就成为他们的影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坐在北京天文馆天象厅仰望漫天星星遥想</span></p> <p class="ql-block">“北展剧场”---1954年始建为露天剧场,1959年改建成室内剧场。观演大厅是当年北京市唯一能同时容三千人观看的专业演出剧场。以举办大型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舞剧、演唱会、相声以及大型会议为主。文革中,这里“有幸”成为各派红卫兵“辩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忘了小学几年级,学校组织观看以前苏联电影重排的话剧《以革命的名义》。具体情节已记不清了,但全剧快结束时的那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成为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历史真是一面“照妖镜”,这句至理名言放在今天,依然适用!</p><p class="ql-block">1954年开业的《莫斯科餐厅》,北京人称“老莫”。那时在北京西餐业是屈指可数开业最早、名头最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碧辉煌的“老莫”,文革中</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老兵们”经常光顾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开业当天,独具特色的前苏式建筑群,以及向人们献上的俄式大餐,都给当年的北京市民留下了深刻印象。六十年代初,妈妈曾经带着我们与来京的战友们在此欢聚。吃的什么我早记不得了,但是,女招待们头顶和腰间雪白的荷叶边装饰,倒是令我十分开眼!</p><p class="ql-block">“老莫”的二次走红已在文革中。那时“联动”遭中央文革抛弃,一些年龄尚小的“老兵”,心灰意冷无所事事。就把“老莫”当成“网红打卡地”,来此排遣心中的不满,一时生意兴隆。戴尺把长红袖标的“老兵”们频频光顾,留下了“遥记当年送沙果,江青阿姨多爱我”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遥想那些往事,时而朦朦胧胧,似乎已经很远;实则近在眼前,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和老孙在“北展老莫餐厅”的雕塑前</span></p> <p class="ql-block">改开以后,又与老朋友在此团聚。多年来,“老莫”的基本格局倒是没怎么变。四个青铜柱子还屹立在那里,精心的雕花依然美丽。只不过增添了些许岁月的痕迹……再次饕餮,感觉到价格不菲但口味一般,尤其“闷罐羊肉和奶油杂拌汤”,不知是“老莫”厨师手艺不济了?还是我们见多识广口味变刁啦?</p><p class="ql-block">午后暖阳照耀下的“北展”亭亭玉立---金纹红门、墨绿墙面、钴蓝拱顶、铁艺格窗,依然折射着前苏联的建筑艺术和曾经的灿烂辉煌。而眼前激战正酣的“俄乌战争”却让人感到阵阵悲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午后暖阳照耀下的“北展”亭亭玉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依然折射着前苏联曾经的灿烂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2、大院与大院文化</p><p class="ql-block">建工部大院宿舍与“百万庄小区”一样,都是参考当时西方流行的“邻里单位”居住理念,引用了对称和非对称的手法进行设计布局。</p><p class="ql-block">“目字”形平整的水泥路面,辅助的涌路铺设到单元门口,形成风格统一、造型各异的暖色系楼宇院落。路旁楼间的空地上高低错落的植被,绿影婆娑。夏天给人们送去清净阴凉,冬季又把阳光洒入人们的卧房。因“邻里单位”的居住理念与设计,使在大院居住、学习和生活的人们,感到由衷的舒适和惬意。</p><p class="ql-block">大院被围成一座四四方方、相对封闭的小城一切自成体系:幼儿园、小学校,医务室、缝纫社,商店、粮店、理发店,食堂、浴室,花房、果园、礼堂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人们生活必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参考西方流行“邻里单位”居住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引用对称/非对称设计布局的部机关大院</span></p> <p class="ql-block">这种相对优越而又封闭的生活环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大院文化”。这带有五十年代国家在蓬蓬勃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及在计划经济时期特有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多年后,当我又回到儿时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大院,竟然发现---近七十年的风雨打磨,大院的变化数不胜数,但整体布局基本没变,原有的“架构”依然。所有变化都被限制在当年规划的格网区块之中,只是增减了局部的“填充”。</p><p class="ql-block">原规划的布局和架构,表示出对变化极大的容忍,也因此耐住了岁月的侵蚀,愈加显得苍劲有力。我依然惊喜地感到:当年那个风云之巅的建工部机关大院,依旧是---魅力不减、气势未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秋风吹落了银杏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把大院装点的一片金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二、《百万庄小区》</p><p class="ql-block">说到建工部大院自然想到《百万庄小区》这个曾荣极一时的“首都第一住宅区”。《百万庄小区》在建工部大楼东面,与建工部中间隔着一条马路,那里有我不少小学同班,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我们称它“马路东”。</p><p class="ql-block">百万庄小区动工于1953年,是由我国著名设计大师张开济先生主持设计的国家第一批公务员宿舍。在百万庄小区的设计上,张开济大师参考了西方颇为流行的“邻里单位”居住理念,亲自规划出了“百万庄小区”这个现代化居住区的样板模式。大师的设计理念是:将百万庄地块,划分成“格网”形成“区块”继而填充功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万庄小区》是曾荣极</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时的“首都第一住宅区”</span></p> <p class="ql-block">百万庄小区的设计:东西横向有三条线,大概四等分;南北两条线,大概三等分。这些纵横设计的线条,即是将来社区内的道路。这样百万庄小区就被分成了井井有条的十二个区块。这些区块共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八个区,分列在小区四周,申区和公共设施则位列正中。东西靠外的八个区,作为普通干部的住宅,容纳了大部分居住功能。</p><p class="ql-block">中间的四个区块,对于方正格网进行错动。这样,既丰富了空间形态,也能使社区道路不能一通到底,有利于降低小区内的车速。最北侧的区块,沿街布置了一栋办公楼形成小区的门面和屏障。办公楼的南面规划为高干居所区,被四周的建筑围绕拱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万庄小区”规划设计,参考了当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西方颇为流行的“邻里单位”居住理念</span></p> <p class="ql-block">整个小区的核心:是向整个社区辐射的居民公共活动中心,它分别规划了:绿地、小学、商业等重要公共设施,这样的设计理念,即考虑到人们生活的便利,也符合新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当年的百万庄小区并非普通的公共建筑,设计得方方正正的小区看似普通,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又借鉴了苏联的建筑理念。曾作为样板和蓝图被收录到众多建筑学教科书中,对新中国居住区的规划产生过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在北京与百万庄小区建筑形式基本相同的住宅楼区还有多处:三里河计委宿舍小区、翠微路宿舍区、北航教职工宿舍区、北京机场员工宿舍等,但都不如百万庄小区规划完整名气响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位列“百万庄小区”正中的“申区”</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为副部级以上高级干部住宅区</span></p> <p class="ql-block">“百万庄小区”曾作为八大部委、国家第一批公务员的宿舍,见证过许多国家领导人:李鹏、温家宝、谷牧、钱其琛等人日常生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国家栋梁、著名学者居住最密集的小区,实则卧虎藏龙之地。</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曾居住过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文革中是北京赫赫有名的大院之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力发展,间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影《血色浪漫》就曾以此作为背景,拍摄过不少镜头。</p><p class="ql-block">我们又重回“建工部大院”,漫步在机关大楼宽敞的广场,看着儿时经常光顾的地方,追忆那些已经回不去的过往,时而朦朦胧胧,似乎已经很远;实则近在眼前,清晰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