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葵卯之春,两次漫游港澳珠深大湾区。中国最具活力的区域,让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中山故居</p><p class="ql-block"> 我对中山先生的故居,神往已久。</p><p class="ql-block"> 中山故居,位于中山市翠亨村。</p><p class="ql-block"> 中山先生,是改写中国历史的伟人。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毕生献身与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事业,结束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他的“博爱”理想,“民本”思想,至今仍是文明社会的道德基础,执政原则。</p><p class="ql-block"> 出于对先生的热爱,对国父的崇敬,八十年代,到北京旅行结婚,既到香山碧云寺,参拜先生的衣冠冢。九十年代始,四次去南京,三次去中山陵,祭拜先生陵墓,缅怀国父伟业。</p><p class="ql-block"> 今年三月,夙愿方偿,来到先生故居,追寻伟人史迹,瞻仰革命圣地。</p><p class="ql-block"> 翠亨村西靠五桂山脉,东临秀丽珠江,依山傍水,是风水宝地。先生的故居,还保持原貌。故居的西边,建有孙中山纪念堂。这座纪念堂,两层小楼,规模不是很大。里面展示介绍了先生的生平,也有早期追随先生起义革命的部分英烈的简介,还有孙氏家族的宗族谱系人物介绍。若论规模气派,中山纪念馆,实在不敢恭维。换一个角度思考,这又符合先生的行为规范。所有被后人缅怀的伟人,都有共同的特点,他一定是扎根于民众,有质朴无华的气质。真正的形象丰碑,永远伫立于民众的心中。纪念堂馆的规模大小,纪念碑体的高矮胖瘦,与人们心中的实际形象无关。</p><p class="ql-block"> 杰出人物的诞生,须有一定的环境条件。中山先生能成为民主的先行者、播火者,与一个亲人息息相关,那就是先生的大哥:孙眉。</p><p class="ql-block"> 中山先生12岁时,孙眉邀请母亲与中山远度重洋,去美国的檀香山。中山先生志在读书救国,孙眉虽觉有拂本意,但仍提供学资,让心存鸿鹄之志的兄弟潜心读书。1895年,广州起义急需经费,孙眉则以平贱价钱出售牲畜,以捐充军饷。190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发行债券,以济革命之需,孙眉将一千多头牲畜变卖认购债券。为解孙中山奔走革命旅费之资,孙眉曾将珍藏的“龙涎香”赠予变卖作旅费。</p><p class="ql-block"> 孙眉不仅对中山先生予以精神资金的全力支持,对家族成员,也是尽其所能,倾力相助。其母其妹,及后来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孙眉皆将他们接到檀香山,或提供优越条件悉心赡养,或供应资金上学读书。后来,为了支持中山先生的革命伟业,干脆将檀香山资产尽数变卖,举家迁址香港澳门,成为职业革命者,于61岁病逝于澳门。若没有孙眉的开明睿智,中山先生不可能在金钗之年,就到美国求学,接触到西方文明;若无孙眉的资金和精神支持,中山先生的革命伟业极有可能半途受阻。孙眉是中山先生的亲大哥,更是扶持先生成就伟业的贵人。</p><p class="ql-block"> 翠亨村人杰地灵。十八、十九世纪风云激荡改朝换代之际,翠亨村还出了两个青史留名的人物,一个是陆皓东,一个是杨殷。</p><p class="ql-block"> 陆皓东是中山先生的邻居、发小、同学。家境富裕、又是独子,自小与中山先生脾气、志向相投。成年后,陆皓东追随中山先生,成为兴中会的核心骨干。广州起义前夜,他受诸同志委托,设计制作了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起义受挫之时,他临危不惧,返回起义指挥部,将名册焚毁,保护了举义的同志。被捕后,面对清廷的严刑拷打,始终未吐露一个同志的姓名。最终坦然面对敌人的屠刀,英勇就义。孙中山后来称誉他是“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者之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杨殷,与中山先生同乡。早年追随中山先生,任广州军政府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后加入共产党,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与领导工运工作,与张太雷一起,发动领导了广州起义,先后担任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和苏维埃政府主席。1929年,被推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常委委员,担任中央军事部长。同年8月,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不久,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时年37岁。临刑前,他坦然对狱中同志说:“朝闻道,夕死可矣!”</p><p class="ql-block"> 陆皓东、杨殷,捐躯就义时,年龄分别为27岁、37岁。面临生命抉择之时,他们都大义凛然,选择了舍生取义。这让我想起了才女那句脍炙人口的古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个民族,要走向成熟,需要这样的有志青年,前仆后继,抛洒头颅,在所不惜。而不是鼓励奖励告密小人,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p><p class="ql-block"> 先生故居院子里,有一棵老酸子树。这是1881年,孙中山从檀香山带回来的种子,亲手栽种成活。1931年,酸子树曾被台风刮倒,但仍顽强生长,直到如今。</p><p class="ql-block"> 我想,中山先生还政于国民的民主自由思想,犹如这棵酸子树,虽经风霜雪雨,饱经沧桑考验,仍顽强不屈,呈现勃勃生机。真理,会永存不朽。</p><p class="ql-block">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这是先生的哲言。</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前,先生戒励后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p><p class="ql-block"> 百年之后的今天,先生的教导,仍如警钟,振聋发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p> <p class="ql-block">天下为公</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先生纪念馆主楼</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亲植酸子树</p> <p class="ql-block">翠亨村门楼牌坊</p> <p class="ql-block">翠亨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 <p class="ql-block">世界潮流,浩浩荡荡。</p> <p class="ql-block">一心一德,贯彻始终</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亲笔任命书</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开国大典</p> <p class="ql-block">黄兴雕像</p> <p class="ql-block">中山先生雕像</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梁启超纪念馆外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