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第五讲学习体会</p><p class="ql-block">2023·6.6.周二</p><p class="ql-block">跟着王婷老师和各位老师共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看似学的是沟通方式,实则是个人的生命完整成长”。</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p><p class="ql-block">王婷老师引领我们一步步自我觉察——</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想改变,只是处于“无名状”的,不知道是怎么了。“看见”了也仅是成长的开始,怎么做到,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最快捷有效的方式,读书,结合家排,小物件排列等,一点点地去觉察,修为,悟道……只有内在真正地修复成长好了,才能外在变成“自觉”的行为呈现。</p><p class="ql-block">“比较”的背后是不接纳,对外有期待,有抓取。不接纳他人,其实是不接纳自己,不接纳自己,就是不接纳父母。向外求就会有评判,向内寻找,尊重接纳每一个生命“如是”的样子,内心才能真正的自由。</p><p class="ql-block">让你受苦的是你的念头想法。是“我好了,世界才会好;不是别人好了,我才会好”。活出自己,才是生命的自由。和解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两个人的事。</p><p class="ql-block">王婷老师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把书中的例子又一一给解读。</p><p class="ql-block">比如,若根据以下理由行动时,也就试图回避责任。</p><p class="ql-block">❤️其他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要打自己的小孩?</p><p class="ql-block">因为他跑到街上去了。</p><p class="ql-block">(表象是打孩子,真相呢?也许是因父母的身份权威性,也许勾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p><p class="ql-block">负起责任:问,我怎么了?是不是有投射?)</p><p class="ql-block">❤️同伴的压力。</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抽烟?</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烟。</p><p class="ql-block">(真相是:在家被忽略,没有感受到爱,没有归属感,只好到同伴中找归属感,不管对方人品如何。)</p><p class="ql-block">❤️无法控制的冲动。</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吃巧克力?</p><p class="ql-block">因为吃巧克力的冲动征服了我。</p><p class="ql-block">(真相:有可能是小时候的愿望被压抑了,需求未被满足。越控制越反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正向表达需求。王婷老师以书中例子为例,一位女士不愿意做饭“我讨厌做饭!早就受够了!但二十年来,每天我都不得不做饭。”她从未正面表达过,也许她觉得表达了也没用。学习后,告诉了家人,她不想再做饭。结果,她儿子对她母亲的决定“感谢上帝!她终于可以不在吃饭时发牢骚了。”这位女士正面表达了感受和需求,结果皆大欢喜!家人也不喜欢她每天带着情绪做饭吃饭,让家人笼罩在压抑的气氛中,那不是爱,是伤害。</p> <p class="ql-block">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p><p class="ql-block">1、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p><p class="ql-block">2、如果真的想过上悲惨生活,就去与他人做比较。</p><p class="ql-block">我们常:“人比人,气死人。痛苦都是比较出来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p><p class="ql-block">在与他人比较时,我们开始觉得自己活得很惨,“房子不如人家的大,孩子不如人家的优秀,伴侣不如人家的能干,自己不如人家漂亮……”哪哪都不如别人,自信受到了打压,此时,我们的心情极为低落,自惭形秽……从而产生,自卑、焦虑、嫉妒、愤怒……</p><p class="ql-block">为什么现在很多父母都有各种焦虑,大部分都源于比较:”你的学习永远都不如那谁谁;你不如那谁谁懂礼貌懂事;你看那谁谁从来都不迟到,总考第一……“</p><p class="ql-block">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想表达的都是对他人的关心,但为什么说出来就变成了会伤人的刀子呢?到底是什么蒙蔽了彼此心中的爱呢?因为我们既往的沟通方式都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导致了彼此的疏远和伤害。</p><p class="ql-block">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不论是哪件事,最根本还是要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有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有时会被他人所惹怒,但是宣泄情绪归根到底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别人的言行跟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代表埋怨,责怪他人就能让事情解决,我们要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何种需要没能满足,同理他人,与他人沟通,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p><p class="ql-block">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沟通方式,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回归到自我,爱自己从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开始。</p> <p class="ql-block">回避责任</p><p class="ql-block">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行政部有规定,每周一晚上所有人必须参与学习,我不得不来。"”为了逃避爸爸的挨打,我不得不离家出走。“......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另一短语,例如:“你让我伤透了心。””你让我非常的失望。“”你让我陷入了痛苦与绝望。“......</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p> <p class="ql-block">学习践行:</p><p class="ql-block">一、与女儿分享</p><p class="ql-block">今天孩子放假在家,她写作业,我说:“我也写昨天我们《非暴力沟通》读书会的总结。王婷老师的分享特别深刻,结合着排列心理学,要写的点很多,不知从哪儿写起。”她说:“你一点一点慢慢写呗。”我又说:“我们昨天晚上的内容是很多人习惯于用’不得不’做什么。’你让我’什么什么。你让我很失望,你让我很伤心……我不得不工作,我不得不学习……改成’我选择什么什么,因为什么什么。我选择工作,因为我需要这份工资,因为我觉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我选择学习,因为学习让我快乐,让我积累知识,成就更好的我……你体验一下,不’不得不’换成’我选择’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不得不’是被动的,无奈的,很累,甚至痛苦。’我选择’是不是,是我主动选择的,我愿意付出,再难也不觉得痛苦?”</p><p class="ql-block">这是基于孩子有时也会抱怨作业多,给她一个心理建设,趋向更积极的思维状态。</p><p class="ql-block">二、与母亲和解</p><p class="ql-block">受王婷老师的启示,一切的关系源于与自己的关系,与自己的关系又源于与母亲的关系。做了个与母亲和解的冥想。冥想的发现,自己依恋母亲,不情愿从原生家庭里走出来,走不出原生家庭,就永远长不大,不能更好地成长成熟起来。孩子也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妈妈。我和母亲艰难地告别,一点点成长吧。</p><p class="ql-block">三、内观练习</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喜欢比较,或者无意识地就在比较呢?</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被比较。“你看,你的同学、朋友都做得比你好······”在我们的内在,就内化成一个判官的眼睛,总是在盯着我们。</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会对自己有很多的评判、比较、指责,当我们看到其他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种内在的张力投射出来,无意识地也在做一个判官。</p><p class="ql-block">现在当你把觉察带回来,跟内在的判官说:嘿,放松一点,放松一点,现在一切都是OK的,你可以放松一点,现在我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我拥有了很多的资源,我能够照顾好自己,我拥有了很多不同的技能,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所以请你放心,请你放松······</p><p class="ql-block">回归到自己的内在,透过这样的内在对话,把现在的眼睛、资源带回给自己,用现在的这双眼睛,更新那双古老的判官的眼睛。</p><p class="ql-block">完整,就是爱。</p><p class="ql-block">我是阴,我也是阳;我是黑暗,我也是光明;我是恐惧,我也是力量;我是自私,我也是付出;我是虚伪,我也是真实······你说我是哪一个呢?你可以简单定义我吗?</p><p class="ql-block">我会说:我是这一切,我比这一切更多,更多,更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