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常熟

ZYB

记得是在五十多年前因为样板戏《沙家浜》知道了有座城市叫常熟,也是在五十多年前随着部队野营拉练的车队经过常熟。后来,所居住的城市其实距离常熟近,但与常熟的接触只是几次去过其下辖的沙家浜、尚湖公园游玩。直到今年,我们老两口才与老朋友夫妇第一次来到常熟城里旅居两天,对这座全国著名的城市有了进一步了解。 2023年6月5日中午,我们冒雨驱车到达常熟虞山饭店。后来才体会到老朋友把本次活动的住处安排在这里是多么英明。 一整天基本都在下雨,午饭后就在客房内休息,喝茶看电视。本次旅居并无特定攻略,只要避开节假日游人扎堆、车辆拥堵,其他一切随意,放松休闲。没有加入到朋友们的牌局之中,在客房走廊尽头观看窗外的老房子和不太远处的那座宝塔。细雨蒙蒙之中,眼前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第二天(6月6日)雨止,早饭后我们驱车二十来分钟来到一个叫做铜官山的小村子,这里有一座乡村乐园。 退休生活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避开节假日人流高峰,此刻的乡村乐园没有其他游客,成了我们的专场。 乡村乐园中一大片马鞭草正在盛开,紫色的花海美不胜收,同行的女士们为之雀跃。没有节假日人山人海的喧嚣,没有摩肩接踵的拥挤,只有我们一行人独自享受着这份宁静和谐与紫色的浪漫。 紫色花海附近成片青翠的树木和旺盛的农作物、缤纷的野花家花簇拥着漂亮的农民别墅。在这生动的田园画卷中,不能不感叹,正是因为有一大群人把农村这个充满希望的田野,当作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并为之辛勤奋斗,才有了眼前这美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铜官山村位于常熟市海虞镇西北角,北临长江,西接张家港。由于此前长期无序开采山石,铜官山山体被挖得千疮百孔,大风吹来,尘土飞扬;大雨天黄色泥浆四处漫溢。<div>  2016年,海虞镇党委、镇政府领导铜官山村开展了以绿化美化乡村山体为中心的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按照苏式水乡经典样板模式,打造“丰收铜官山、美丽常熟田”,在铜官山种树、种茶,全面覆绿。同时在铜官山村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幸福田园”建设工程,把铜官山村建成一个集田园、茶园、果园、花园和农民新家园于一体的“田野公园”,争创农业强、生态优、环境美、百姓富的苏州全域旅游示范景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村。铜官山村也因此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div> 乡村乐园中的兵器园、历史文化馆、酒坊、茶馆……给游人们提供了增长知识、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 一阵阵婉转悠扬的戏曲声吸引着我们登上了海拔只有数十米的铜官山,七峰亭中几名票友和戏迷正在十分投入地唱戏听曲。听上去这位女士唱的很专业,悄悄问其同伴她唱的是什么曲目,同伴告知是锡剧《拔兰花》和《珍珠塔》。 返回途中,路边的还有一片成熟的麦子尚未收割,今天是芒种节气。芒种意味着仲夏的开始,人们迎来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 朋友选取了虞山宾馆作为本次旅居的落脚点给我们带来极大方便,宾馆的马路对面就是虞山公园。<div>  (6月6日)午饭后我独自到虞山公园散步,首先被一座座牌坊、石雕和祠堂所吸引。原来这里是常熟人为了缅怀古人,追思先贤而修建的遗址广场。 </div> <p class="ql-block">  “不忘奕世师门仰承祖志 幸得此邦学道肃拜先型 横批:高山仰止”,乾隆年间所建石坊,此处为冯班墓。常熟人冯班少为诸生,因屡次不第,遂发奋读书,攻诗学,后继钱谦益及门弟子,并继钱之后为虞山诗派首领。</p> 这些石雕记载着仲雍的故事。仲雍,一名虞仲,商末周国人,周太王古公亶父次子,为成全父意,让位于三弟季历,随兄泰伯借为父采药之名,从岐山周原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br>  泰伯、仲雍向当地百姓传授黄河流域先进科学文化和耕作技术,兴修水利,发展农桑,传播文化,建立勾吴国。泰伯无子,仲雍继位,开创吴国六百年基业。泰伯、仲雍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灿烂的吴文化,成为吴文化的始祖。仲雍卒后葬乌目山,因仲雍又名虞仲,山改称为虞山。 孔子在《论语》中说:"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这是对仲雍让国同心、清廉淡泊行为的赞颂,所以享祭仲雍的祠堂称清权祠。清权祠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历有修葺。2010年对该祠作了新修拓展,门上匾额"清权祠",用曾国藩旧时手迹。<br> 清权祠室内陈列着吴国历代君王像,第一世为泰伯,第二世为仲雍。 清权祠室外有许多纪念仲雍的碑刻 仲雍墓道<div>  主体仲雍墓,迄今三千余年,是常熟有历史考证最早的古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言子墓道<div>  始修于西汉时期。言子,名偃(前506年﹣前443年),字子游。常熟人,孔子门下七十二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其墓在虞山东岭入城半坡,坐西面东,气势宏壮。墓道直抵山脚,半山甬道石亭有摹刻康熙御赐"文开吴会"额。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div> 在山脚下言子墓道石坊附近有一组石雕,细细看后竟让我解开了一个早已熟知却并不知出处的成语典故--杀鸡岂用牛刀。而且这个成语与常熟人言子有关。 <div>  言子曾在出任鲁国武城的邑宰,实践并贯彻了孔子有关礼乐之治的教导。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满城都是弦歌之声,很是高兴,笑着对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意思说,治理这样一个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礼乐教育。言偃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君子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br></div><div> 言子学成后南归,为江南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孔子评价说:“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div><br> 文学桥<br>  清乾隆年间始建。桥在南方夫子言偃墓道入口处,因言氏在孔子三千弟子中以擅长文学著称,故名桥下影娥池,原为影娥川,相传仙娥在川中泛舟,故名。常熟古城内琴川七弦溪流皆源于此。后川渐淤塞,成现月形池。 辛峰亭<div>  始建于南宋嘉泰初,因登亭可眺望昆承湖、尚湖,故初名"望湖亭",又名"极目亭"。后因位于城区之西,按天干地支方位,西为"辛",故取名"辛峰亭"。相传亭下有潜蛟蜇伏,亭中有许旌阳像碑镇之。</div> 在辛峰亭旁我看到了这么一块指示牌,原来这里是著名画家钱松喦先生的名作《常熟田》的写生之地。<div>  20世纪50年代,整个美术界开始倡导通过写生的方式改造中国山水画。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材日益受到山水画家们的关注。钱松喦就是当时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常熟田》,虽然画的是一个平凡的江南水乡,却呈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在这里,丝毫没有传统文人画里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境,有的只是备感真实的生活景象。这幅作品是钱松品为新中国成立十五周年庆祝大典献礼而作,所表现的内容是他根据此前在常熟虞山上写生,亲眼目睹当时繁荣新景象后的有感而发。<br><div>  </div></div> 山坡上的御碑亭 看完大约在半山腰的辛峰亭不想继续去山顶,于是下山返回。发现宾馆附近有一片旧式民居,干脆走进去感受一下常熟老民居的韵味。 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经意间走上了这条沿河的通江路。粉墙黛瓦红灯笼倒映在清澈的琴川河上,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古城常熟让人感到很亲切。 通江路11号是中共常熟党史馆和李强革命历程展示馆。此处原称亦爱庐,原为曾氏书斋。1926年2月至1927年为中共常熟特别支部的活动场所。<div>  李强(1905-1996),原名曾培洪,是常熟著名的曾氏家族走出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复合型人才和传奇人物。毛泽东主席曾亲笔题词"坚持到底"赠与李强,鼓励他在革命历程中继续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精干专研的精神。<br>  展示馆分李强与常熟特支篇、李强与隐蔽战线篇、李强与外贸事业篇、李强与家乡建设篇等四个部分展示了他光辉的一生。<br></div> 馆内的常熟党史展 琴川河上的通江桥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古迹。该桥始建于唐,明清屡重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建,通江桥题字云:"康熙癸丑年腊月庚申日,署常熟县事县丞许太初、主簿林麟、典吏王文元、乡绅陆文焕、陆格众姓等募缘重造。"今存其桥系单孔平桥,东西走向,墩基用武康石筑,面以6块花岗条石并列架成。宽3.15米,高2.3米,长4.5米,置有护栏板及望柱,二侧各镌"通江桥"额。在西侧桥墩上有民国修桥碑记。 走出通江路,相邻的还有虞阳里、紫金街,这些现代建筑林立的闹市中依然保留着江南特色的小街小巷,提醒人们这里经历过悠久的岁月。 回到宾馆稍事休息,又与朋友们一起去参观常熟博物馆,好在宾馆的位置太好,博物馆就在马路对面。<div>  常熟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现有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至当代的各类文物藏品2万多件/套,其中以书画、陶瓷、玉器三大类为主。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266件、三级文物851件,藏品数量、等级均在全国同级博物馆中名列前茅。</div> 关于常熟各个历史阶段的介绍 明 德化窑白釉观音坐像 左、明 珐华弥勒像,右上、明 嘉靖青花寿星像,右下、明 德化窑白釉寿星。 上、明 永乐(1403-1424)青花一束莲纹盘,下左、清 雍正(1723-1735)青花一束莲纹盘,下右、明 万历寿莲花纹盘。 上左、明 正德 阿拉伯文瓷器,上右、明 正德 青花缠枝茶花纹宫碗,下右、明 万历青花人物纹罐。 上、明 万历(1573-1620)五彩双龙戏珠文具盒,下、明 龙泉窑青釉划花三足炉。 明 双龙菱边铜镜<div>  馆内藏品丰富,还未细细观看完就到了博物馆下班时间。</div> 虞山公园镇海台<div>  常熟古城的北大门俗称旱北门现已不复存在。向东弧形而去的马路就是在古城墙基上建筑的环城路。古代出这北门可到达长江岸边登船入海。海洋不仅给人们带来财富,台风大潮、江洋大盗也会给人们带来威胁。为祈求生活安宁平和,所以人们将这向北城门叫“镇海门”。这个城台也就得名“镇海台”。</div><div> 晚饭后在虞山公园散步。公园位于常熟古城北部虞山之麓,占地22.1公顷。始建于1931年,初名"常熟公园",1950年更名为"人民公园",1984年更名为现名。2004年,扩园南拓,亮山增绿,引大片疏林草地延伸入市,并修复镇海台、虞山门、西城楼阁等景点。复引长流山泉建映山碧湖。山水相映,城园相连。更彰显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独特风姿。</div> 树龄315岁的香樟树 树龄110岁的三角枫 西斜的夕阳,将公园里的树木、建筑装扮的更加漂亮。 这里叫做枫径,可惜此时尚不是最美的时刻。可以想像到了深秋季节,这里该是如何的火红。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乘坐公交车上山,前往位于虞山锦峰之巅剑门景区。出示了退役军人优待证乘车免费、入园免费,为全省第一个实施此项政策的苏州点赞。<div>  剑门景区海拔261米,相传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石一剑劈开,形成洞开一线的两扇石门。清康熙御题“烟岚高旷”和玉玺镌刻在剑门巨石上,剑门下并有明清时期的名人摩崖石刻。景区内还有桂香园、拂水晴岩、瞿式耜墓、松风亭、藏海寺、报国院、拂水双桥等景点。但我们并没有找到这些景点。</div><div><br></div> 剑阁<div>  明嘉靖间监察御史邑人钱籍罢官归里后在修凿剑门磴道同时所建石亭,取名“剑阁”。亭之两柱原分题楹联“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后为仇家告发此联有谋图不轨之嫌,几遭杀身之祸。原剑阁已不存,民国二十三年(1934),常熟县文献委员会曾在原处重建石亭一座。建国后八十年代末,在石亭东侧建二层重檐阁式建筑,仍题名为“剑阁”。</div> 登临剑门山风开襟,视野广阔。 藏海寺与香花桥<div>  藏海寺宋代名"觉海庵",明洪武四年(1371)僧道原重建,改称拂水东庵。嘉靖至万历间,僧等慈来此梵修,未几又废。崇祯十年(1637),僧涤尘、道梅从九华山卓锡驻此,募建地藏殿、观音殿,又建药师殿,未竟,清顺治初道梅在山前烧香浜购置下院,为接待之所,志载:"藏海禅院旧称拂水东庵,虽原始于宋而实创自明,洪武开山,崇祯再造,逮于玉琳国师来虞,因大慈老人之建塔迄,洪济法嗣为主庵,会上诏之叠颁,荷天恩之特敕,遂乃改庵为寺,赉赐今名,宗风大振,为三吴朝拱之地。"后寺院屡经兴废,至60年代,仅存山门。1991年开始,历时五年修复旧观,于1997年举行重建竣工佛像开光典礼。</div><div> 香花桥建于清光绪年间,单孔石拱,跨拂水涧。矢高1.60米,宽3.25米,全长8.5米。东西明柱分镌"弓影腾空流通万壑,花名独表香透重门"、"雁齿横排去烟出没,虹腰高卧泉石奔腾"。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div> 下山后我独自来到距宾馆约1公里的方塔园,在宾馆窗户肉眼可见的方塔,此刻我已来到塔的跟前。<div>  方塔园是在宋代古迹旧址上新建的古典园林,方塔全名“崇教兴福寺塔”,四面九层,为古城常熟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方塔与宋代古井、古银杏并称为“园中三宝”。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1月1日起免费开放。</div> 位于方塔园内的常熟市碑刻博物馆,是收藏、陈列历代碑刻及拓片资料的专题博物馆。全馆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采用江南古典园林格局而建,碑廊全长500米,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俗、人物传记四个展区,共展出唐、宋、元、明、清各类石碑800余方。馆内还建有常熟名人馆、崇兰草堂、景贤亭、翰墨亭、塔影潭、清远楼、雅雨居等景点,与方塔前后呼应,回廊曲折,环境典雅,是人们休憩和展示常熟历史的重要游览场所。 左、崇福庵佛殿记 刻于明正德七年(1512),右、常熟县北门外陆莲庵碑 清同治十年(1871)。 左、养竹山房图咏,刻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金匮(无锡)钱锦山题其宅名为"养竹山房",书法家刘墉为其书额,画家张桂岩绘《养竹山房图》。后钱氏次子钱泳又得阮元、孙星衍、伊秉绶、洪亮吉、翁方纲、章钜观、袁枚、稽璜、钱大昕等28位名家题咏山房诗文。道光二十二年,其侄钱萱将全部图咏墨迹亲手镌刻于石。现存13块,略有散佚。<div>  右上、严禁派取木竹行铺当官碑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右下、饭僧田碑记 清顺治五年(1648)。</div><div> </div> 宋代石刻柱础<br>  此石刻柱础为石灰岩质地,边长102厘米,通高55厘米,呈下方上圆,凸字形状。其中上端鼓墩部分直径达65.5厘米,边缘浮雕缠枝莲纹一圈,沿花纹内侧周刻楷书铭文共计76字。<br>  此石础体量硕大,刻成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为目前全国发现铭文题记最多的宋代石刻柱础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虞山镇寺后街原慧日寺遗址出土。 明代赑屃<br>  赑屃( bìxì ),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龟趺。形似龟,相传力大无比,好负重,在古代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该件赑屃属于明代高官墓碑之碑座,虽已残损,但仍可见其雕刻之精湛。上世纪九十年代虞山西麓征集。 门枕石<div>  俗称门礅、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用于中国传统民居,特别是四合院的大门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个石质的构件。因其雕成枕头形或箱子形,所以叫门枕石。</div><div> 如今门枕石已越来越少,常熟碑刻博物馆所收集陈列的二十余块门枕石系明清及民国年间之石刻。</div> 两只我叫不上名字的神兽 左、宋代经幢残件,右、明代石花瓶。<div>  园内各类石碑石刻实在太多,根本来不及逐一细细观赏。</div> 方塔园建筑均为仿宋形制,既绚丽大气,皇家园林的文脉神韵,又采用江南园林曲折多变的手法,曲桥亭台、轩廊水榭、山石花木相得益彰。 1949年4月27日,苏常昆太武工队入城,宣告常熟解放!<div>  同年8月26日,3000多名解放军官兵在方塔广场举行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第三总队开学典礼。</div> 两整天的常熟之行就在告别方塔后划上圆满句号,时间虽短却不虚此行。<div>  常熟,这座充满历史故事、现代气息和美丽风景的城市,既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又有现代化城市的繁荣与活力。无论是历史文化的探索者,还是现代都市的爱好者,常熟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可惜虽然无锡距离常熟非常近,我们老夫妻同来常熟市内还是第一次,并且这次也只能算是到此一游。看来今后还得再来,正如很多年前就耳熟能详的那句著名城市广告语:“常来常熟”。</div><div> 是啊,常来才能常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