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识人更重要的是容人

青莲书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个单位有好的风气,是领导之福,也是下属之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单位风气好坏,责任在上不在下。领导的格局决定着单位的风气,好的环境能使坏人变好,坏的环境能使好人变坏。如果领导只喜欢能会察言观色、能说会道等所谓高情商的人,真正的“贤臣”因性情耿直,少有媚骨,自然进不了领导者的视野。更糟糕的是有些领导不但本事不行,还心胸狭隘,武大郎开店,容不得部下比自己强。所以,情愿用庸才、蠢材,也不愿用人才。风气不好,是一个单位没有正气、没有活力的真正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孔子认为,公叔文子配得上“文”的谥号。春秋战国时代,依照中国的封建制度,平民很难上来做官,但不是绝对不能。在这种制度下,公叔文子的部下僎由公叔文子的提拔,从平民而提升保荐到与自已同等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古代,谥号是在一个人逝去后,对他用最精炼的文字进行盖棺定论,而且有严格的礼制,不能乱来。欧阳修去世的时候,关于到底是给一个字还是两个字就讨论了好几年,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单独一个“文”字属于第一级的谥号,是表达非常高的褒奖,而“文正”、“文忠”则稍低一个层次。公叔文子的谥号就是“文”,这是表达对他极高的赞颂,意味着他具有经天纬地的才华、宽宏博厚的德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什么孔子说他能够配得上这个谥号?因为通过“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这件事就能够看得出他的气量。他愿意把自已的家臣举荐出来,与自已一起于朝堂之上并肩而立、平起平坐。就凭这一点,他值得被称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观察一个管理者的胸怀,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将下属举荐出来,能不能接受自已的下属与自已并肩,甚至是否乐意看到昔日的下属超越自已。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如果下属超越自已,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何能做到像公叔文子一样?那就一定要有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品质,不在乎自已的面子,不在意别人的讽刺。当自已的下属被提拔甚至超越自已,不眼红、不嫉妒。因为,能干的人被提拔、被重用,是国家之福、人民之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管理者,不止要有识人的眼光,还要有容人的境界。当管理者从一个单位离开时,每位部下都能比当初时候更好,这说明整个团队处于一种提升的状态,这也是管理者应有的智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