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遂昌是一个不甚知名的浙西小县。《牡丹亭》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戏曲。此二者因一位明代的戏剧大师汤显祖而产生了关联。盖因汤显祖在遂昌做了五年县令后弃官还乡,随即着手创作《牡丹亭》。故此,遂昌为汤显祖建纪念馆倒也是名正言顺。</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深藏于一个小巷内。巷口有一座木亭,牌匾上书“牡丹亭”三字,可为标识。</p> <p class="ql-block"> 此亭像是移建而来。亭为三开间结构,樑、椽、柱、顶皆用旧木,双重顶,覆有黑瓦。其左、右两廊的前后和中亭的上方各挂有一盏宫灯,看上去还有那么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小巷,前行约50米左右,右侧保留着一栋明代末期建造的老宅:陈家大屋。这就是“汤显祖纪念馆”所在地。老宅座东朝西,主体为三进院落,结构布局保存完整,具有典型的明代风貌。用一栋明代的老宅来纪念明代的县令汤公,说明遂昌县是认真的。</p> <p class="ql-block"> 县小,巷深,纪念馆前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保安玩弄自己的手机也属正常。从中间门楼和两边板壁的木头年代感,或者可以想象一下这所老宅所经历过的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一缕金色的阳光照在陈家大屋门楼上悬挂的这块匾额:汤显祖纪念馆。题匾之人张庚是当代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担任过中央戏曲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遂昌县不仅争取到了张庚院长对在本县建立“汤显祖纪念馆”的支持,或许有了张院长的加持,连“中国戏曲学会汤显祖研究分会”的牌子也挂了起来,为遂昌在文化事业(或说文化业绩)方面撑起了门面。遂昌的这所“汤馆”自然无法与汤显祖家乡江西抚州的纪念馆相提并论,但是作为“汤显祖研究分会”的所在地,说起来还是有些分量的。</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的主厅在老宅的第二进。厅堂还算敞亮,陈设简单:一桌二椅,其后置一条几,长几后的板壁正中挂着一个大镜框,那是汤显祖画像。镜框两侧分列着两副楹联,镜框之上、屋樑之下还悬有一块横匾。这个布局几乎是江西抚州汤显祖纪念馆的翻版。这话或者也可以倒过来说,因为毕竟遂昌的汤显祖纪念馆比抚州的那个要早开馆半年。谁仿谁还真不好说。</p><p class="ql-block"> 两处纪念馆主厅的区别在于那块横匾。抚州馆画像上的匾,其题字是“玉茗堂”三字。汤显祖从遂昌弃官返回临川后,就一直住在家乡的玉茗堂。当年的临川就是现在的抚州。故此,遂昌还真无法去争“玉茗堂”这个名号来题自家的横匾。遂昌馆画像上的匾题是“平昌遗爱”这四个字。平昌是遂昌的旧称。汤县令在为平昌做了诸多好事后,虽然弃官回乡,但是大爱长留。</p> <p class="ql-block"> 要说汤显祖的这张画像,还是有些来历的。下 款题的是:若士先生小像,道光戊戌初夏江都陈作霖敬摹。</p><p class="ql-block"> 汤显祖字义仍,若士乃是他的号。道光戊戌年是公历1835年。据“浙江新闻”网的报道,这幅临摹像是目前唯一存世的汤显祖画像,由俞平伯收藏。在画像的右上空白处可见俞平伯所撰、赵雪斋所书的诗文,中有“临川先生曲家巨擘”等语。但是既然抚州馆也有同样的画像挂着,那遂昌馆的这幅大概率不会是俞氏所藏真迹,也同样是一件摹本。</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馆第三进院落的偏房陈列室中还有这么一幅汤显祖版画像,作者杨可扬,作于1985年。杨可扬是当代著名版画家,做过上海人美的副总编。他是遂昌人,应约为家乡奉献一张汤显祖的像也是两厢情愿的事。</p> <p class="ql-block"> 在被纪念的名人塑像或名人画像两侧用一副楹联来表称颂之意,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事。但是画像两侧同时并列两副楹联,这样的形式倒也是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 有趣的是,不是仅仅在遂昌的汤馆才有此情况,在抚州的汤馆也如此!更妙的是,两处悬挂的画像相同,并列的两副楹联竟然也一字不差!非但楹联字字相同,而且它们的字体、颜色、形制也完全一样,就像是一对孪生儿。</p> <p class="ql-block"> 外侧的楹联是自撰自书的:汤公治事事事谋民利,若士作梦梦梦吐真情。</p><p class="ql-block"> 内侧的楹联是集古人句而成:逝者如斯夫江山代有才人出,南风之薰兮千古谁堪伯仲间。</p><p class="ql-block"> 这两副楹联的撰者、书者都是当代名人。或许遂昌、抚州两地的汤馆在各自建造之际都请这两位赐联,哪知两位竟然都交稿了,只挂谁的楹联都不合适,没奈何,只得都挂。</p><p class="ql-block"> 外侧楹联的撰者、书者是周巍峙,文化部前代部长;内侧楹联的集句者、自书者是徐朔方,浙大教授,汤显祖戏曲研究泰斗。</p><p class="ql-block"> 内联集了四位古人的句子。上联前半句出自《论语·子罕》,后半句出自清代赵翼的诗;下联的前半句出自传说为舜帝所作之《南风歌》,后半句出自南宋陆游的名篇《书愤》。只是传世本中放翁老的原句是“千载”,与“千古”倒也是同义。</p><p class="ql-block"> 集句成联是很见功力的,更何况上下联各由两句组成。此联立意高,借喻贴,对仗也谐。由此集句联或可管窥徐教授之学养。</p> <p class="ql-block"> 陈家大屋是晚明时代的建筑,从立柱梁架的结构上可以看出来。正厅为三间(开间)五架(进深)规格。这是明代为平民百姓建屋造房所定的等级制度。屋顶是普通的硬山顶。明代的民宅只能用硬山或悬山顶,不允许用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 在主厅两侧三架空间的墙上,成对挂着说明条屏,和介绍“临川四梦”的条屏。左侧说明牌是纪念馆序言,右侧的是汤显祖年表。</p> <p class="ql-block">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最为知名的四部剧作。因其都有做梦的主要情节,汤显祖又是临川人氏,所以统称为“临川四梦”。</p><p class="ql-block">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所以又名《还魂记》,是“四梦”中最广为人知的。杜丽娘到后园游春,困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会,因情而死。不久后柳梦梅赶考途中恰巧借宿丽娘葬所的梅花庵,与杜小姐游魂相遇,因其真爱竟使丽娘复生。这对情侣的故事数百年来倾倒了无数痴男怨女。那段“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唱词可谓缠绵婉转,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据遂昌的汤馆介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在遂昌县令任上酝酿、弃官归里后在“玉茗堂”新居最终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随着《牡丹亭》一剧的深入人心,“梦梅”二字也成为一种意象,见之便不由得联想起《牡丹亭》与汤显祖。故此,陈家大屋第一进天井右侧的过厅匾额,以“梦梅”二字为题也就顺理成章了。</p> <p class="ql-block"> 另外“三梦”分别是《紫钗记》、《南柯记》与《邯郸记》。</p> <p class="ql-block"> 据遂昌的汤馆介绍,汤公在遂昌修定了《紫钗记》,并为此剧作了题词。《紫钗记》唱的是唐朝才子李益与长安美女霍小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不同于原作《霍小玉传》中对李益薄情郎身份的批判,汤显祖在《紫钗记》中描写的李益和霍小玉二人对彼此间的爱情十分忠贞。李益是中唐时期诗人,对他人品的褒贬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p> <p class="ql-block"> 《南柯记》的故事还是比较为人所熟知的。说的是某军人在自家大槐树下醉酒后,恍惚间有了就任槐安国南柯郡长官的经历,却遭谗被免,突然醒来,发觉只不过做了一个梦,从此看破红尘,出家为僧。这个故事留下了一个成语:南柯一梦。还成就了毛泽东词作中的一句:蚂蚁缘槐夸大国。</p> <p class="ql-block"> 《邯郸记》的故事就更广为人知了。卢生在邯郸遇见仙人吕洞宾,睡在回道人给的枕头上,梦见人生中的大喜大悲。一觉醒来,却连黄粱饭还未煮熟。正是这段传奇故事留下了“黄粱美梦”、“一枕黄粱”等成语。</p> <p class="ql-block"> “临川四梦”的演出形式是昆曲。据说汤显祖任遂昌县令时为当地引入了昆曲,并以十番调形式存在了四百余年。2000年遂昌发现了昆曲十番的传统工尺谱抄本。在纪念馆就陈列了这样一件工尺谱抄本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没有五线谱、简谱之类的西方记谱法,长期以来用“工、尺”等汉字的形式记谱,其影响波及周边的汉文化圈。</p><p class="ql-block"> 在这件展品上可以看见在唱词的右侧以小字“工、尺、上”等符号作的标注,构成音程、音阶、音高、节奏等要素。艺人们据此演奏演唱。左页中展示的正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段唱词。</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绕过主厅板壁来到背面的后堂,在“慎德堂”牌匾下挂有一幅水粉画。画的主题是“遗爱祠”,乃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遂昌百姓为祀奉汤显祖而建。如今原祠已废。</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第三进敞厅的后壁上挂有一幅水墨梅花。汤显祖一生以高洁自许,喻之以梅花,恰如其分。配画的对联是“为官当法汤若士 作剧须追玉茗堂”。敞厅的数道横樑上有几个燕巢,好几只乳燕在巢中探头探脑,大燕子则飞来飞去喂食,颇有生趣。</p> <p class="ql-block"> 敞厅的门楣上方悬有一块大匾,上题“林下一人”四个大字。下款小字为:月洞先生题,临川汤显祖。这是汤显祖的手迹。查资料可知,月洞先生是宋代遂昌诗人王镃的号,为汤显祖所仰慕,曾为之题“林下一人”匾额赠与王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汤显祖纪念馆还有几个展厅,分别是“遂昌施政”展厅、“平昌遗爱”展厅和“仙县情意”展厅等,或以照片、或以实物出展。尽管愿意认真细看的人真的不多,但是毕竟也是纪念馆不可或缺的陈设。</p> <p class="ql-block"> 走出纪念馆,小巷倒也显得十分清幽。三两家茶铺、酒肆、书吧,也无顾客光顾。虽有花草点缀,除了我们几个旅行者外,小巷几乎阒寂无声。巷外倒是人来车往的。此时突然感受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但凡是旅游景点,多半是人声喧哗。怎么偏偏我们来到了这么一个幽静的纪念馆呢?</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