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塘与南北谢塘的关系再考

龙朱

金坛县全境水利图(北宋)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段文字:出城10公里,便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河头古镇。河头镇最早起源于莞塘。《志》云:“梁大同五年(公元539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中,因名。亦有人考证,莞塘即南北谢塘。《唐会要》载:“县有南北二塘。武德中润州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灌田千顷”。《寰宇记》载:“南北二塘,梁普通间谢德威造,隋废,唐谢元超重筑。”从“《志》云”开始,后面文字均与明末清初的奇书《读史方舆纪要》卷25镇江府金坛县“莞塘”条目内容相同,除了将《读史方舆纪要》里的“或曰即南北谢塘也”改成了“亦有人考证,莞塘即南北谢塘。”但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br>  其实从上文可知,《唐会要》和《寰宇记》均说的“南北二塘”,未提及莞塘。史料证明 “南北二塘”只是“南北谢塘”的另一称谓。我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人将“南北二塘”混淆成一个塘——莞塘?又为什么《读史方舆纪要》“或曰即南北谢塘也”,紧跟其后要附《唐会要》和《寰宇记》两条史料,是不是顾祖禹老先生当时想用这两则史料证明“或曰”?<br> <p class="ql-block">  2014 年6月11日《常州晚报》发表了一篇《航拍:常州罕为人知的8个仙境 青山秀水美极了》的文章,文中写道:“谢塘,在金坛县北25里,萧梁天监九年(510)谢法崇主持兴建(1);南北谢塘,在金坛东南30里,各溉田千余亩,萧梁普通五年(524)谢德威创建,唐武德年间谢元超重修;莞塘,在金坛县东南30里,梁大同五年(539)谢贺之组织修建。” 该文明确将谢塘、南北谢塘和莞塘是分别介绍,而且关于南北谢塘的介绍时特在《唐会要》记载“灌田千顷”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字“各”,用以说明是两个塘。但仔细阅读还是可以发现问题,那就是除了增加了一个字“各”,该文还比《唐会要》的记载多了一个“方位里道”的信息——“在金坛东南30里”。这样一来,文中南北谢塘和莞塘的位置是一样的——“在金坛东南30里”。这不禁让人又起窦疑:南北谢塘和莞塘难道真是同一个塘吗?</p><p class="ql-block">  万事万物皆有因,万事万物的真实也只有一个,只要你认真去追寻,就会更清楚地明白这个“因”,更可能地接近“真实”。既然上述两段关于“南北谢塘和莞塘”文字均来自于史料——这个是可以明确的,那就只能求根溯源到古籍中寻找答案了。</p><p class="ql-block">  翻阅《读史方舆纪要》原文,赫然发现原文是这样的:“莞塘,县东南三十里。志》云……。”也就是说本文开头那段文字的“《志》云”前还有六个字——“县东南三十里”。姑且不谈《读史方舆纪要》里“莞塘的方里”是否准确,我们先寻找这六个字的出处,弄清楚“《志》云”里的志是哪一本志书,对我们考证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寰宇记》的记载也与本文开头那段文字有出入,原文如下:“(南北谢塘),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庐陵王记室参军谢德威置,隋废。武德二年,本州刺史谢元超重修复,因以为名焉。”文字虽有差异,意思倒没有大的不同,对疑问的消除也就没有什么收获。进一步仔细阅读王文楚先生的《太平寰宇记.校勘记》,《常州晚报》那篇文章里“在金坛东南30里”的出处问题清楚了。原文如下:南北谢塘 底本无,宋版、万版、库版同(均无“南北谢塘”四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九0、镇江府引本书有(“南北谢塘”四字)。新唐书.地理志五润州金坛县:【东南三十里有南、北谢塘,武德二年,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灌田。】此脱【南北谢塘】四字,据补。根据王文楚先生的提示,翻阅《新唐书.地理志五》“润州金坛县”条目,果然一字不差。但王文楚先生校勘时没有注意到《读史方舆纪要》把“东南三十里”安在了“莞塘”条目后面作为“莞塘”的方里而非“南北谢塘”的,王文楚先生校勘时也没有注意到元代俞希鲁编纂的《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乡都》(2)和《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九0》(3)所记载的“莞塘”与“南北谢塘”的方里是同一的——“县东南三十里”。可能是由于误记,导致后面凡不加判断引用《至顺镇江志》的志书、文章,都以为 “莞塘,县东南三十里”,包括《嘉庆重修一统志》、《读史方舆纪要》和《常州晚报》那篇文章。考证中发现,虽然光緖11 年(1885年)修的《金坛县志》也存在很多“方里”谬误,但“莞塘”与“南北谢塘”的记载倒没有出现“方里同一”的错误。(4)</p><p class="ql-block"> “莞塘”与“南北谢塘”同处“县东南三十里”是不可能的,违背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中的“同一律”。两者在现实中的地理位置也可证明“亦有人考证,莞塘即南北谢塘”不可能成立:莞塘自然村地处金坛城东二十里,如果南北谢塘在现在的东谢村、西谢村附近,倒差不多刚好处于“县东南三十里”。(5)</p><p class="ql-block"> 虽然莞塘、南北谢塘早已由于种种原因不复存在,但从史料里可以看出当时都是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从它们被修建起,凡是涉及到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的文集文书文章必有提及,上到各朝各代朝廷编撰的《一统志》,下到《府志》、《县志》必有记载,手边最早有提及的史书是《唐会要》,由宋代王溥撰,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年 ),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北宋宜兴人单锷在《吴中水利书.金坛县全境水利图说》云:“如莲莞等陂塘未易缕数,皆山乡灌溉之所必籍,不因滨巨泽而蓄泄可废也。”可知莲莞等陂塘(6)在营田灌溉蓄洪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虽然莲陂“宋嘉定中废”,漫不可考。</p><p class="ql-block"> 产生“莞塘即南北谢塘”这一错误记载的原因有很多,我认为其中不可回避的至少有两点。其一,为了促进太湖流域经济的发展,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期间,各个政权都非常重视太湖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仅南梁萧武帝在位期间,在短短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以莞塘为中心在方圆不足三十里的地方,有明确史料记载的修筑的塘陂水利工程就有四个:谢塘、莞塘、南北谢塘,还有地处莞塘东不足十里的吴塘(7)。如果再加上南萧齐时单旻所筑的单塘(详见注3),可知当年的水利工程建设的规模之大、耗用劳动力资源之多(8)。其二,主持三个塘修建及后来重修南北谢塘的四位官员都姓谢:510年谢法崇修谢塘、524年谢德威置南北谢塘、539年谢贺之壅水筑莞塘及谢元超复置南北谢塘。谢氏东汉以后就是望族,世称“崔卢王谢”,为“四海大姓”之一。谢氏子弟人才辈出,作为士大夫,从谢塘、莞塘、南北谢塘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来看,确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贡献的事。谢氏子弟在范围不足三十里的地方,在不足三十年的时间里兴修了这么多水利工程,稍不加细辨,很容易出错。我们国家、民族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世世代代的先圣仁人志士的贡献。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人,包括那些兴修谢塘、莞塘、南北谢塘在内的所有为国家民族富强做出过牺牲的老百姓,都不可轻易忘记。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p><p class="ql-block"> 以上考证,因兴趣而起,虽然过程枯燥辛苦,其中也有乐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凡例》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正方位,辨里道,二者方舆之眉目也,而或则略之。尝谓言东,则东南东北皆可谓之东,审求之,则方同而里道参差,里同而山川回互。” 确实如此。 读史不可不慎,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原本照抄,更不应穿凿附会。是为谨记。这是书写本文的另外一个目的。</p><p class="ql-block">  那么,《读史方舆纪要》的“《志》云”到底哪一本志书,我私自以为就是《至顺镇江志》:【梁大同五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中,因名。】同为二十三字,一字不差。</p> <p class="ql-block">注1、谢塘,在金坛县北25里,萧梁天监九年(510)谢法崇主持兴建。这个说法最初出自于《至顺镇江志卷七山水.塘.金坛县》,有误。光緖11 年修的《金坛县志》第六卷:“谢塘。在东谢村,约百亩,梁谢法崇主持新造。” 东谢村,在金坛县东南三十里。</p><p class="ql-block">注2、《至顺镇江志卷七山水.塘.金坛县》记载:南谢塘北谢塘,并在金坛县东南三十里【梁普通中,庐陵王记室参军谢德威造,隋废。唐武德中谢元超重修】二塘各灌田千余顷。莞塘,在金坛县东南三十里【梁大同五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中,因名。】</p><p class="ql-block">注3、《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九0》记载:谢塘【在金坛县东南,《唐书地理志》:县东南三十里,有南北谢塘,武徳二年,刺史谢元超因故塘复置以溉田。《太平寰宇记》:南北谢塘,梁普通五年,记室参军谢徳威造,隋废,唐谢元超重修,因名。《府志》:有莞塘,在金坛县东南三十里,梁大同五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种莞其下,因名。又有单塘,在县东北二十八里,入丹阳境,萧齐时单旻所筑。】</p><p class="ql-block">注4、光緖11 年修的《金坛县志》第六卷里分别有这样的记载:“莞塘。在一都莞塘村,梁大同间南台侍御史谢贺之壅水为塘,后俱种莞,因名。 “谢塘。在东谢村,约百亩,梁谢法崇主持新造。”“南北谢塘。在县东南三十里,梁武帝普通中谢德盛开,隋湮芜,唐高祖武德中谢元超重开,各灌田千余顷。”曾任安徽巡抚的金坛人冯煦在纂修《江南通志》同时,主编了《重修金坛县志》,“止宣统三年(1911年)”,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是最新的金坛县志。关于谢塘、莞塘的记载与光緖11 年修的《金坛县志》一致,却未有南北谢塘的记载。莞塘村在一都,属于唐安乡,唐安乡“在县东”。</p><p class="ql-block">注5、光緖11 年修的《金坛县志》中有“谢塘。在东谢村,约百亩,梁谢法崇主持新造。”我曾以此推断谢法崇先修谢塘,14年后谢德威修整谢塘时,又扩大了工程,于是一个水利工程变成了两个工程,即南谢塘、北谢塘,因为现在的东谢村、西谢村的位置大概就在“县东南三十里”吧。</p><p class="ql-block">  注6.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在“莞塘”条目最后一小条云:又有莲陂,在县西八里。宋嘉定中废。晚塘诗人许浑有七律《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心忆莲池秉烛游,叶残花败尚维舟。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神女暂来云易散,仙娥初去月难留。空怀远道难持赠,醉倚阑干尽日愁。据说唱咏的就是此莲陂。</p><p class="ql-block"> 注7,光緖11 年修的《金坛县志.塘垾》:吴塘【在县东二十五里,梁吴游造,周三十半,半属丹阳界半入金坛东。】吴塘就位于今天的常金公路边的丹阳皇塘镇,距离现在的莞塘自然村约6里。</p><p class="ql-block"> 注8、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在任丹阳尹时曾上表呈说,查得丹阳、溧阳、永世等4县,有抛荒田8554顷,需组织118000劳力修治塘陂,约有一个春季就可完工。由此足以说明这一带修建的塘陂之众多,耗用的劳动力资源之巨大。</p> 《金坛县志.塘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