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姚素兰 ,笔名兰草。字:予芳,号:佩秋。户籍:四川省成都市简阳涌泉,职业经商。从小喜欢绘画艺术,18岁开始创作散文诗歌执笔至今。喜欢文学、诗词绘画艺术、摄影、健身、茶道。师从著名诗人小杜牧刘兴超博士学习中华新声韵格律诗词。现为《小杜牧诗刊》签约诗人,中国梦文学网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用户,中国诗词学会.中诗协会员。作品分别发表于《小杜牧诗刊》、《新花集》、《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当代诗人作品精选》、《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等。已出版《当代中国诗词精选.兰草诗词选集》、《兰草诗词选》。</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一个古老的小镇,曾有九宫八庙的繁荣。电影《徐茂和他的女儿们》便是在我的家乡拍摄的,当时年幼的我还目睹了许多拍摄场面。家乡的小镇历经岁月沧桑,只有不多的几处古建筑,残破的遗留了下来。老街的石板路,雕花楼阁的房屋,还有些许影子。年代久远的雕龙刻凤、仙禽神马的精美浮雕的古戏台,承载了太多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镇上有一口古井,总有取之不竭的甘泉,冬暖夏凉。小镇上半条街的人们生活,络绎不绝的都从此井中打水。一条索溪河环绕了整个小镇,像一条缓缓游动的卧龙。在月夜里又仿如一面镜子,把小镇的影子都映在里面了。</p> <p class="ql-block">在童年的记忆中,小镇的美,不仅在老一辈的口中流传有“九宫八庙”久远的繁华;不仅有环绕整个街道的缓缓流淌的索溪河,及河里可见鱼游虾戏的清澈见底的流水,有放帆小纸船的许多童梦和幻想;有精雕细琢美丽图案,及明宋时期衣纹流畅生动、细腻的服饰,栩栩如生的描绘人物故事的木雕,作为了小镇的川戏古楼台;还有依然是古建筑风貌,解放后作为农技站的街道外,那棵覆盖了整个街面的(大榕树)黄葛树。</p><p class="ql-block">它像大地撑起一把顶天大伞,四季常绿,茂密的枝叶藏着飞鸟的窝巢,顽皮的孩童像灵敏的猴子,在它身上翻爬,掏鸟蛋,摘嫩芽尖,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当毛笔沾口水或墨涂鸦。有时会长出天然美味的野生菌蘑菇,摘回家和家人美餐一顿。</p> <p class="ql-block">黄葛树下冬暖夏凉,几个壮汉都不易合抱搂住它的腰。无论吹风下雨,树荫庇护下的人们,都是泰然自若,不用担心受风淋雨。它的根茎舒展到了整个街面的土壤深处,像血液跳动的脉搏,滋养整个树身。树身筋脉错综环绕,就如一位雄健的汉子,充满勃勃生机,有大力士般旺盛的生命力,像角斗士一样气宇轩昂,与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抗争的坚韧意志,顽强精神。它汲取日月之精华,炼岁月之沧桑。磐石般挺立,像巍峨的高山。它生长的地方就是有灵气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黄葛树下的索溪河桥上,曾有人看见出现过水莲花的传闻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幅《清明上河图》 ,就是它绿伞下的红尘烟火,是人们平凡而并不平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我在赶集天的人群里,总少不了久站细听,眼睛也不眨一下的看热闹。扎着两个小辫子,有时不留意,发丝就被身边的一位妇女的背箩挂住了。</p><p class="ql-block">每当赶集,树荫下人头攒动。有卖编制精美的农家日常生活用具的竹编,有壮汉袒胸露背,叫嚷卖肉的;有夫妻一起,娴熟做弯月似的油炸馍的;有吆喝“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脱!一角钱三包,包毒倒,包捡到,包换药。”卖老鼠药的三寸不烂之舌,摆着几串死老鼠。挂着一幅生动有趣的拟人化了的绘画《老鼠嫁女》。描绘老鼠抬着花轿婚嫁热闹场面的广告性质的宣传国画,引来许多赶集围观和购买的路人;有穿扮成少数民族的卖各种动物骨骼治疑难杂症;有卖“牙膏”状物擦拭修补瓷盘的;还有卖吹牛“狗皮膏药”、跌打损伤草药的赤汉,拳打脚踢的把自己一身打得红白相间,然后擦拭、喝酒药表演的;有卖自称祖传秘方治疗蛇咬伤的江湖郎中,一边卖药一边吓人的在耍蛇。。。</p> <p class="ql-block">黄葛树旁的农技站有一位让我非常佩服的人,是从父亲嘴里听说他的故事,以及街邻们津津乐道摆起他的故事。他路过我家门口的时候,我总是久久的注视着看他,也许他都不明白这小丫头怎么老喜欢傻傻的久久注视的看他呢!他是小镇人们嘴里英雄一样传颂、赞美的人物,为人刚直不阿,走路挺直的腰身,迈着疾步如风,稳健的军人步伐。说话声如洪钟,就如有深厚的武术气功、内功一样,丹田气运很足。饱满宽厚的额头,红活圆实的脸,洋溢着无比的自信、朝气及和蔼可亲的,充满亲和力的微笑。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种坚毅、明亮正气的光。在那个信息匮乏,闭塞的时代,偏远小地方,没有名人和明星可以追捧,他就是我心中的偶像,男神了!</p> <p class="ql-block">听父亲说:因为父亲年轻的时候,聪明能干。作为工人阶级,在当地集体单位榨油、加工缴棉花、打铁、做木工。并在当地自创了木质,像吹粮食那样的风车一样使用原理,手摇轴扇页子,风力足不间断,还不会冻手,用于烧炭火等的吹风机。改变了当地人们普遍使用手拉风箱,风力不足,来回拉动的时候费力,还会中断风力,冬天回风会吹冻手。改变了当地人们用于灶台的生活旧貌。父亲有了迁家居住街上的待遇,有嫉妒的人会冒杂音阻挡,是那时有一定官职和发言权的李柏春老师(常听人这样尊称他),咬定要父亲迁家安居落户在了小镇的街上,那时我们一家子就成了乡里人羡慕的街上人。他在小镇上刚直不阿的故事,真不少(年代久远,现已忘记故事细节。),他处处为百姓做实事,发民声,深得民心和口碑。人们都说,镇上要是多几个像李柏春那样的人就好了!那时,也许他代表的就是人民,或许是地方人大代表。他常得罪当官的人,受到排挤。他越得民心,听人说官却越做越小。最后大概退休了吧!</p> <p class="ql-block">那时,年幼的我并不懂世事。只是在心里,他像一个男神一样的存在,充满神秘色彩,以及我对他的好奇和仰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光飞逝,我渐渐从儿童到少年。在辍(chuo)学进入社会的时候,在黄葛树下摆摊卖起了凉茶水,那时流行的饮料——碳水化合物汽水。还卖有炒花生和瓜子。无意开始了经商的雏形。(随后,跟姐和姐夫去了成都,帮他们在下涧槽、石板滩的农贸市场摊位卖干杂。)</p> <p class="ql-block">我身着浅粉色的,棉质柔软的小红花朵图案的上衣,灰色直筒裤,一双胶底黑色布料的超哥鞋。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少女初春的成熟、窈窕身姿。朝气勃勃而又充满个性。一对笔眉,长而舒缓,带有文气。眉下有一双杏眼,清澈明亮,柔情似水的眸子,含着笑意。中间是乖巧的直鼻,鼻下有一个轮廓分明,薄而小巧的粉唇,像樱桃。“甲”字型的娃娃脸,别致美感的耳廓。扎成马尾的秀发一扬一扬的,随着步伐的节奏晃动。天生丽质的秀气、淑雅,由内而外的透出一种气质。</p> <p class="ql-block">在黄葛树下,河边的小桥上,我会与自己的梦中情人迎面相照,然后错身而过。因为羞涩,彼此不敢看对方一眼。但,就那么短暂的邂逅擦身而过,那种感觉也是美美的回味无穷。那是一种天真纯洁的情愫,没有暧昧和杂念,是一种热血沸腾,心跳加快的激情,情蕾初开的少男少女。他在我面前,表现的抓耳挠脑,手脚无处安放的不自在。我便是羞怯的埋头,不敢正视他,彼此认识,还有一点远亲关系,却互不说话。我们是儿时的同学,一个住街这头,一个住街那头。在我心中,他就如牛郎,而自己就是织女。这样在黄葛树下见证了的爱情,还是在少年的羞涩和命运的安排下错过了彼此。</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黄葛树守护,见证和传颂小镇不为人知的许多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小镇的当权者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不经意间,也不知道是在何年何月?何人安排下?这颗参天大黄葛树,无声无息悄然的消失不在了!就如古楼戏台建筑的折毁消失一样。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农技站的索溪河边,却升起了一排排、一栋栋鸟笼般的水泥墙的楼房。黄葛树没有了,楼房侵占了河床水路。二零一八年的一次大洪水,小镇被历史性的呛水。当时,还闹得沸沸扬扬。最后,也是风平浪静的安宁下来。</p> <p class="ql-block">我童年美好记忆的那颗家乡的大黄葛树,也许依然还健在。不是被砍伐破坏,而是移植到更广阔的天地,更高远的人们面前。继续给那里的孩子美好的童年梦想,继续给那里的人们展开《清明上河图》一样美丽的生活画卷。是大地母亲的巨手,撑起一把顶天大伞,庇护人们安居乐业,国泰民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