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共319年。

Honey

<p class="ql-block">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定都东京开封府,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结束分裂割据局面。1004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宋朝逐渐步入治世。宋仁宗以后,宋朝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等进行变法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使宋朝深陷新旧党争中。1125年起,金朝大举南侵,至1127年攻陷东京,北宋灭亡。同年,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绍兴和议签订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得以偏安一隅。宋孝宗、宁宗时两度北伐,均以失败告终。1234年南宋联蒙灭金,随后宋元战争爆发。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1279年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相对开明。有学者推算,1000年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赵匡胤即皇帝位时,下诏“昔汤武革命,发大号以顺人;汉唐开基,因始封而建国,宜国号大宋”,因赵匡胤在即位前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故定此国号。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别称“火宋”“炎宋”。因赵氏的郡望为天水,故后世也称宋朝为“天水一朝”。</p> <p class="ql-block">五代后周的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年幼的儿子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恭帝即位后,殿前都点检、归德节度使赵匡胤进一步受到重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北疆传来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实际上主持朝政的宰相范质、王溥决定命令赵匡胤率领禁军前往迎敌。赵匡胤行至陈桥驿,便黄袍加身,被士兵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后改为东京开封府,并设陪都西京。</p> <p class="ql-block">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谋臣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乾德元年(963年),赵匡胤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国和武平军。之后又灭亡后蜀(965年)、南汉(971年)、南唐(975年)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他两次征伐北汉,均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最后一次出兵时,却因他突然去世而结束。</p> <p class="ql-block">【宋朝历代君主】第一位,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小名香孩儿。涿郡人(一说保州),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后周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宋宣祖)次子,母为杜氏(昭宪太后)。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伍,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随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著。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旋即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针对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问题,通过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调整文武关系,又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改革官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自其开始的逐渐成型的重文轻武、偏重防内政策,对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所影响。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定谥为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今有诗作《咏初日》传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立宋,定都汴梁,当然他也想过定都洛阳,但是被群臣否了。赵大哥给普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埋下了弱宋的祸根。</p><p class="ql-block">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相继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发动的叛乱,巩固了政权。他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便对宰相赵普说:“我睡不着觉,因为卧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盘。”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分别经历了:荆湖之战【乾德元年963年】;宋灭后蜀之【战乾德二年(964年)至乾德三年(964年)】;宋灭南汉之战【开宝三年(970年)至开宝四年(971年)】;宋灭南唐之战【开宝七年(974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开宝元年(968年)和开宝二年(969年),赵匡胤曾两次出兵进攻北汉,都因辽出兵援助,无功而返。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第三次进攻北汉,因其突然去世而结束。直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炅亲自统兵,灭亡北汉。</p><p class="ql-block">【杯酒释兵权】据说,赵匡胤有一天召宰相赵普,问道:“从唐朝末世以来数十年,皇帝已经换了八个家族了,战争频繁不休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朕想停止天下兵戈,使国家长治久安,如何才能做到?”赵普回答:“陛下讲了这事,是天地人神之福啊。造成天下的混乱,非别的原因,就是藩镇的权力太大,君弱而臣强罢了。今日如想要解决这样的情况,唯有削弱藩镇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将他们的精兵没收,这样天下就会和平了。”</p><p class="ql-block">【后市评价】朱元璋:“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p><p class="ql-block">【传奇经历】据传,赵匡胤出生时赤红的光照满屋子,奇异的香味过了一晚上都未散去,因此小名“香孩儿”。身体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变。长大后的赵匡胤容貌威武,器度豁达,有见识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学习骑马射箭,总是超出其他人之上。他曾试骑一匹烈马,他不给马套上笼头,结果烈马跑到城楼的斜道上,使他的额头撞在门楣上,人也从马上掉下来。人们以为他的脑袋一定会被撞碎,不料赵匡胤却从地上慢慢起身,继续追赶马并跃上马背,一点也没有受伤。赵匡胤又曾与韩令坤在土屋里下棋,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斗,就起来捉麻雀,结果屋子随后就倒塌了。</p><p class="ql-block">【不徇私情】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郊关山中段)之战后,赵匡胤的父亲、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赵弘殷率军在半夜时来到城下,传呼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诚然是至亲,但是城门开关,却是国家的事情。”等到天亮,才允许他进城。</p><p class="ql-block">【帝号变化】乾德元年(963年)九月(一作十一月),群臣为赵匡胤上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皇帝。开宝元年(968年)十一月,加号为“应天广运圣文神武明道”皇帝。开宝九年(976年)二月,加号为“应天广运立极居尊圣文神武明道至德仁孝”皇帝。</p><p class="ql-block">【喜爱读书】赵匡胤虽是武将出身,却喜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他跟从后周世宗柴荣平淮南时,有人向柴荣告密说,他用几辆车运载自己的私物,其中都是财宝。柴荣派人去检查;车中却只有几千卷书籍。柴荣问他:“你是武将,要书有什么用!”赵匡胤回答说:“我没有好的计谋贡献给陛下,只能多读些书以增加自己的见识。”赵匡胤称帝后,也很尊重和重用读书人。</p><p class="ql-block">【雪夜访赵普】一天雪夜,赵普正在家中读书,忽报有客人来访。赵普十分惊疑,只好出门迎接只见三个人立于风雪中之。为首一人,除下头上斗笠,乃是赵匡胤。赵普燃炭烧肉置酒以进,赵匡胤呼赵普的妻子为嫂,君臣甚为相得。谈话的中心是商量用兵北汉的问题,赵普认为:“太原(北汉)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宋朝)独当之,不如等待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赵匡胤深表赞同,于是决定采用“先南后北”的策略统一。后来清朝的乾隆帝评论这件事说:“宋太祖雪夜幸赵普家,计下太原,后人侈为美谈,不知征伐大事自当议之朝堂,即云帷幄秘谋,亦可召至禁中密相筹画,命将成功,岂必待风雪叩门始有济哉?盖其于功臣家不能无所疑虑。微行数过,固有深意。厥后南唐海物,亦以骤至而得之,可以觇其用心矣。”</p><p class="ql-block">【金匮之盟】据记载,一次赵匡胤去看望生母杜太后(一说赵炅一同前往),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为什么你可以夺得天下吗?”赵匡胤答:“是祖宗保佑我啊!”杜太后摇头说:“那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你才得以黄袍加身。所以以后传位,应该先传给你的弟弟光义,这样我大宋江山才可以永固。”赵匡胤叩头说:“一定遵照母亲说的做。”于是,杜太后命赵普起草盟约,藏于金匮之中。北宋时期的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多有“三传约”的记录,即“太宗传之(赵)廷美,而廷美复传之(赵)德昭”。而关于约定金匮之盟的起源、内容、参与者、书写者、公开与否、誓书的收藏等问题,各书所记各异,但都承认了金匮之盟的存在。现当代学界普遍对金匮之盟真伪的争议较大。有的学者认为金匮之盟存在的可能性较大,但对其具体内容有较大争议。如王育济论证了五代宋初传位观念的变化及赵宋王朝实际的人事安排,并剖析了张荫麟提出的有关“金匮之盟”的五个破绽,指出,“三传约”是原始的真实的“金匮之盟”,后公布的“独传约”则是对原始“金匮之盟”的篡伪。何冠环认为“金匮之盟”并非伪造,当实有其事,但也有后人所加的“伪造”部分。虞云国明确认为:“至少当时是有一个‘三传约’口头的誓约。”也有学者认为,这是赵炅为了证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才提出的世所未见之说。李裕民提出了五个“金匮之盟”为假的理由。王瑞来认为如果赵匡胤不死,是有可能把赵德芳培养成经验丰富的继承人的。侯杨方从宋初困难重重的形势下认为,宋朝需要一位有丰富阅历及威望的君主来承担君临天下、统一四方的重任,因此赵匡胤选择赵炅实际上是出于现实的需要,何况赵炅又有开国之功。而杜太后临终前有此顾命,是有可能的。但因盟书不可能藏于金匮达二十多年之久,故所谓的“金匮之盟”不可信。另昭宪顾命不提到复传位于赵匡胤之长子也极悖常理,这些显然是出于伪造篡改。“金匮之盟”乃赵炅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伪造,目的是为自己无赵匡胤顾命入继缘饰。张其凡认为,“金匮之盟”不可信,其伪造时间当在赵普再相前后,伪造者为赵炅或赵普。</p> <p class="ql-block">【文学形象】自宋代以来,便产生了大量以赵匡胤为原型的文艺创作,尤以元明清时蔚成壮观。以赵匡胤为主角,描述其早年经历、作战经过的传世作品多达37种。在这些作品中,赵匡胤被刻画为好气任侠的粗俗市井豪杰,如元曲《打董达》中赵匡胤和结义兄弟郑恩、柴荣杀死霸占桥梁的恶霸董达父子。明代的《警世通言》则描绘了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赵匡胤年少时,因得罪朝廷而闯荡江湖,走遍了天下各地,曾经路过山西太原,在叔叔赵景清当道士的清油观住下。</p> <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宋太祖龙虎风云会》,飞龙全传》,《宋史演义》等作品。赵匡胤在这些文艺作品中大多以正面形象登场。</p> <p class="ql-block">【永昌陵】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坞罗河南侧、西村镇北的龙洼,永安路西侧。东邻其父赵弘殷(宋宣祖)的永安陵,西靠其弟赵炅(宋太宗)的永熙陵。陵园南高北低,南北长546米,东西宽230米,陵台呈覆斗形,长57米,宽55米,高14米。陵区现存石刻47件。东、西、北神门阙、宫城四角阙夯土台堆完好,高2到3米,夯土层明显可辨。该陵园规模宏大,地上建筑宏伟,石刻翁仲高大,雕刻精细,奠定了宋代皇陵的建制。永昌陵下宫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早已毁于兵火,仅存门狮一对。在金代时已被盗掘。在巩义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遗迹保存较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第二位,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太平兴国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76年—997年(总共21年)。对于他热度最高的关键词无疑就是“斧声烛影”。把大哥杀了,自己上位的这种阴谋论,轮不到我今天来辨真假,但是我主观上觉得不太可能。我的理由就是大哥赵匡胤武将出身,当了那么多年老大,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威严在,只要还没有闭眼,相信给文弱的二弟一百个胆子,也是不敢在大哥面前抡斧子的。</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的彻底结束其实是在赵光义手中。本来想一鼓作气攻辽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奈何实力不够,“高粱河”一战惨败,乘着牛车逃跑,成就了他“高粱和车神”的美名,同时导致宋朝面对辽国就一直处于守势,相对军事上的薄弱。</p><p class="ql-block">赵光义打仗不行,但在民生,科举等方面的许多举措还是要亮眼很多的,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为最后的富宋打下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地基。</p><p class="ql-block">第三位,宋真宗赵恒,“澶渊之盟”的签订者。年号—咸平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97年—1022年(总共25年)自此后,大宋开始每年向辽国进贡岁币,对于这个事儿,主流观点是将之视为一大污点的。但是也有不少人觉得“澶渊之盟”的岁币数量并不多,相对大宋的国库而言,不会对大宋造成伤筋动骨的效果,反而换来了之后几十年的太平,并不亏。</p><p class="ql-block">真宗期间,北宋开始驶入了经济繁荣的康庄大道,被称作“咸平之治”。不过赵恒本人比较迷信,沉迷“封禅”这种事情,说实话,签了“澶渊之盟”这种进贡的条约,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脸去泰山封禅?不过宋代的皇帝挺有意思,虽然迷信,但不随便修仙,不像唐朝的皇帝好多是自己吃丹药,被丹药毒死的。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就是真宗提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四位,宋仁宗赵祯。年号—天圣等(总共9个),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总共41年)。这是一个广受网络好评的皇帝,虽然也被很多人认为是碌碌无为,但仁宗期间百姓安居乐业,自己也非常的宽厚,知人善任是事实。</p><p class="ql-block">仁宗一朝名臣和文人辈出: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包拯、苏轼、苏洵、苏辙、曾巩、柳永、黄庭坚、米芾、周敦颐、沈括等。好家伙,这些人的名气甚至比仁宗还大。但同时仁宗期间也开始每年向西夏进贡,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也是虎头蛇尾。国内起义呢,也是有的,所以大家对于仁宗也不用无脑吹,如果真的非常的厉害,北宋早就雄起了。</p><p class="ql-block">第五位,宋英宗赵曙。年号—治平,在位时间1063年—1067年(总共4年)。仁宗没有儿子,收了作为侄子的他为养子,说赵曙这个皇位是路边捡来的,那是一点问题没有。但捡来的就不长久,在位仅仅五年就驾崩了。英宗对于追认自己的亲爹作为皇帝这件事情,跟群臣闹得非常不愉快,但是最终还是得偿所愿。作为一个经典案例,这件事也被几百年后差不多处境的明嘉靖朱厚骢给重新走了一遍流程。</p><p class="ql-block">英宗虽然在追认爹的名分上很犟,但在治国上还是很不错的,延续了仁宗时候的方略。在位期间,大宋并没有经历非常大的战端,可惜命不长,算得上是壮志未酬了,不过也为自己的儿子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第六位,宋神宗赵顼。年号—熙宁等(总共2个),神宗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总共18年),这18年是真热闹,是真折腾,甚至有种说法,北宋亡于神宗治国这块。</p><p class="ql-block">神宗从小就是一个非常有抱负的人,喜欢看韩非子。年少的时候看过一篇王安石的奏疏,从此,就成了王安石的迷弟了。继位之后第二年就开启了“王安石变法”这条大剧情。结局大家都知道,整个朝堂鸡飞狗跳,苏辙、韩琦、司马光等守旧派和王安石大战300回合,王安石两度罢相,新旧两党轮番登场,朝令夕改,大大阻碍了北宋前进的步伐。</p><p class="ql-block">同时,在对外方略上,神宗重启战端,五路大军进攻西夏,但最终宣告失败。总体来说,神宗励精图治,是一个非常有能耐的人,但是,他性格不够刚毅,少了点一往无前的决心,才导致他这18年来回折腾的乱局。</p> <p class="ql-block">第七位,宋哲宗赵旭:年号—元祐等(总共3个),在位时间1085年—1100年(总共15年)。这是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人,九岁即位,幼年听命太后和守旧派权臣司马光,就是那个砸缸的司马光。17岁亲政把司马光、苏轼、苏辙一帮人都给贬了,成就了苏轼吃遍大江南北的神奇经历。重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多次出兵西夏,打得西夏俯首称臣,让大宋真正扬眉吐气了一把。但是因为太年轻, 24岁就挂了,导致朝堂新旧两派矛盾激化,自己也没有留下成年的子嗣,间接促成了后面那个艺术家宋徽宗上台。</p><p class="ql-block">我总会把哲宗和康熙放在一起类比。康熙早年20多岁的时候也很忙,非常的急功近利,随着之后的磨砺才变得有大将之风,可惜,赵旭24岁就没了,没能等到自己成熟起来的那一天,不然宋朝多一个盛世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第八位,宋徽宗:年号—建中靖国等(总共6个),在位时间1100年—1125年(总共25年)。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瘦金体”书法的发明者。投错胎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第九位,宋钦宗赵桓: 年号—靖康,在位时间1125年—1127年(总共2年)15岁被老爹禅让,第一年做得还不错,罢免了蔡京等一群浑蛋,任用李纲抗金,还赢了一场。可惜第二年金军卷土重来,钦宗徽宗一起被俘,从17岁开始一直到57岁去世,钦宗一直是一个俘虏的身份,非常的可怜。</p><p class="ql-block">北宋也就自此画上了句号,南宋开启。</p> <p class="ql-block">【南宋】相对北宋整体局势非常的平稳,毕竟一直都是在防守。南宋的几个皇帝除了高宗以及末代的小皇帝,其他人我之前是一个人不认识,整理完以后发现南宋的这几位还是有点意思,各有特点。</p><p class="ql-block">第十位,宋高宗赵构,年号—建炎等(总共2个),在位时间1127年—1162年(总共35年)岳飞、秦桧的老板。 20岁即位, 55岁退休当了太上皇,然后又活了26年, 81岁才挂了。</p><p class="ql-block">相对于他对北方敌人“主和”方方面的情况,为人所诟病,但在发展经济,修养民生方面,赵构反而是一把好手。迅速将南迁的百姓安顿好,并发展海洋贸易,促使了南宋虽然地方不大,但经济实力和繁荣程度依然不容小觑。</p><p class="ql-block">第十一位,宋孝宗赵昚:年号—隆兴(总共3个),在位时间1162年—1189年(总共27年)赵匡胤这条血脉又悄悄回来了,作为宋太祖的七世孙,在赵构无后的情况下,远方侄子赵昚继承了大位。上台后的赵昚为岳飞平冤昭雪,肃清秦桧一派,一度性格非常刚烈,坚决主战,然而还是打不过。赵昚对内做得也非常好,发展经济,积极变革,减轻百姓赋税,被许多学者评价为南宋最杰出的皇帝。</p><p class="ql-block">第十二位,宋光宗赵惇,年号—绍熙,在位时间1189年—1194年(总共5年)。 43岁接受父亲孝宗禅让。可惜的是仅仅就过了五年做皇帝的瘾。光宗一生围着老婆转,最后被老婆逼疯, 54岁禅让给了自己的儿子。一个乱七八糟的人。</p><p class="ql-block">第十三位,宋宁宗赵扩:年号—庆元(总共4个),在位时间1194年—1224年(总共30年)。在自己亲爹被亲妈逼疯以后,接受了禅让,在位30年,是一个非常忠厚的君主。在这个期间,南宋的人口达到了峰值。宁宗期间大事不多,常规操作的北伐,该伐还是伐,习惯性该败还是败,然后就埋头弄经济,卓有成效。我们熟悉的朱熹就是在宁宗手下当差的,然而并不非常的受待见。庆元年间,朱熹被罢黜,理学被定义为伪学,甚至禁止朱熹一脉参加科考。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没过多久,朱熹的理学不但强势回归,更成为了明清一代科举的唯一标准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位,宋理宗赵昀,年号—宝庆(总共8个),在位时间1224年—1264年(总共40年)。被称为平民皇帝。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是赵匡胤小儿子的九世孙,血脉已经非常稀薄了,可以参考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他爹也就是县衙里的一个小官,基本就和老百姓没有区别了,原本距离皇位可以说是十万八千里远,而且当时宁宗有九个儿子,按理说怎么也轮不到他。然而神奇的是,这些皇子一个个不慎全部夭折,作为太子的宁宗养子又被权臣给废了,最后没人来,白捡的皇位一坐就是40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非常传奇的人物,白捡的皇位,他不一定是好事。前十年被拥立自己的权臣视作傀儡,自己纵情享乐。 28岁开始亲政,本想着励精图治,联盟抗金,然而30岁那年,窝阔台撕毁盟约,全面侵宋。晚年任用大臣贾似道,朝堂群魔乱舞,死后多年,他的头骨更是被制作成了杯子,直到明代才能够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第十五位,宋度宗赵禥:年号—咸淳,在位时间1264年—1274年(总共10年)。他上位后沉迷后宫不可自拔,在位十年,心思基本都在后宫上面了。贾似道把持朝政,南宋在蒙古铁骑面前摇摇欲坠。</p><p class="ql-block">第十六位,宋恭宗赵:庙号—宋恭宗,年号—德祐,在位时间1274年—1276年(总共2年)。他五岁的时候被谢太后抱着向忽必烈投降,被忽必烈送到吐蕃,主要修习藏文和佛教,长大后出家,享年52岁。</p><p class="ql-block">第十七位和第十八位都是之后南逃福建的南宋遗孤。宋端宗赵昰,庙号—宋端宗,年号—景炎,在位时间1276年—1278年(总共2年)。因为路途颠簸,惊吓过度,半路夭折,时年九岁。最后的崖山海战,</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赵昺宋少帝,年号—祥兴,在位时间1278年—1279年(总共1年)被名臣陆秀夫背着跳崖坠海,君王死社稷,大宋就此落幕。</p><p class="ql-block">大宋人口总多,经济繁荣,没有宦官当政,历代君主不管能力如何,绝大多数都是心怀仁慈之心的。如果没有石敬瑭,大宋可能会更好吧。</p> <p class="ql-block">【宋朝最好的皇帝】</p><p class="ql-block">一、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p><p class="ql-block">赵匡胤一生中最大的宋朝贡献和成就是恢复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近70年的皇帝藩镇分裂。饱经战火之苦的宋朝人终于有了和平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进步、皇帝经济发展、宋朝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皇帝条件。</p><p class="ql-block">赵匡胤以军事武将,宋朝赵匡胤夺取了世界,皇帝他的宋朝得国非正,却能善待老主柴子孙。杯酒释兵权,不尝一大将。古代君王谁有这种心胸?此外,赵匡胤心地清正,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无愧于宋朝第一圣君。</p><p class="ql-block">二、宋仁宗赵真。</p><p class="ql-block">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宋朝出现了仁宗盛治,这也是宋朝的巅峰。人们安居乐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此外,宋仁宗期间还出现了包拯、范仲淹等名垂青史的大臣。宋仁宗性情宽厚,不奢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成为后世皇帝的榜样,被誉为千古第一仁君。</p><p class="ql-block">三、宋神宗赵旭。</p><p class="ql-block">宋神宗赵旭在位期间,宋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王安石变法。尽管由于守旧势力的反对,变法最终宣告失败,但宋神宗希望通过变法图强之心,从不衰减。宋神宗决心开疆扩土。在位期间,他亲自主持了两次重大军事行动。然而,先大胜后大败的结果对宋神宗造成了很大的打击,他无法生病。</p><p class="ql-block">宋神宗赵旭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变法图强,开疆扩土,重建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时,他的生命也结束了。</p><p class="ql-block">四、宋孝宗赵敏。</p><p class="ql-block">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是赵敏。他平反岳飞冤案,利用主战派人士,锐意收复中原。在内政上,加强集权,积极整顿官治,裁掉冗官,惩治腐败,重视农业生产。南宋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历史上被称为乾淳之治。</p> <p class="ql-block">【宋朝著名的十大诗人】</p><p class="ql-block">1、苏轼</p><p class="ql-block">苏轼应该说是毫无疑问的老大,他不仅词写得好,而且诗歌,那也是同样的写得出彩,他的诗完全可以直追唐朝的那些诗人。</p><p class="ql-block">应当说苏轼的一生是命运多舛的一生,他前后三次被贬,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留下了很多的诗作,这些诗作到了现在,早已是成为了经典。</p><p class="ql-block">2、王安石</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说王安石由于一个变法,搞得自己灰头土脸,在历史上的评价不怎么好,可是要知道,他对于当宋朝来说,那是有着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王安石除了在政治上得势之外,那么他的词和诗都写得非常之好,而且他的诗,也是非常不错。</p><p class="ql-block">3、欧阳修</p><p class="ql-block">欧阳修可以说是苏轼与王安石的老师,他对于这两个人来说,那是有过提携,同样欧阳修的诗,那也是写得非常的不错。</p><p class="ql-block">4、陆游</p><p class="ql-block">陆游是一个才子,更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不仅词写得好,诗那也是可以比肩唐朝的很多诗人。他也是诗作传世最多的一位诗人,差不多有三万多诗,这对于任何一个诗人来说,那都是一个高产的诗人。</p><p class="ql-block">陆游的诗富含哲理,让人读了之后,总能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p><p class="ql-block">5、杨万里</p><p class="ql-block">杨万里在宋朝就是以诗名为世人所知,他写的诗清新脱俗,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而且他一生之中,也是写了大量的诗。有一些诗还被收录在了课本,我们从小都开始学。</p><p class="ql-block">6、黄庭坚</p><p class="ql-block">可能大家一提起黄庭坚,那么首先就会想到他是一个书法家,的确在宋朝,他的书法,那也是与苏轼齐名。其实他除了是一个书法家之外,那么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诗人,尤其是他那首《寄黄几复》里的第二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那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p><p class="ql-block">7、范成大</p><p class="ql-block">范成大应当说是宋朝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诗人,他的很多诗作,那也是有被收录在课本里,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可见他的诗写得有多好。</p><p class="ql-block">8、司马光</p><p class="ql-block">一说起司马光,人们首先都会想到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还有就是他编撰了《资治通鉴》,其实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同样的也是写了很多的诗。</p><p class="ql-block">9、辛弃疾</p><p class="ql-block">辛弃疾可能一说起他,人们会想到他是一个词人,但是他同样的也是写过诗,而且一些诗,那也是写得相当不错。</p><p class="ql-block">10、文天祥</p><p class="ql-block">文天祥是爱国英雄,他同样的也是写过了很多的诗,尤其是他的那一首《正气歌》,那更是成为了千古名篇</p> <p class="ql-block">【南宋抗金四大名将】</p><p class="ql-block">岳飞,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岳飞从二十岁起就投军从戎。在十几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深受百姓爱戴,先后收复建康,襄阳六郡,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想一心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命令班师回朝。后来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在风波亭遇害。宋孝宗时,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纵横天下十余年未有败绩,金兵叹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三十九岁。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诏复飞官,以礼改葬,建庙于鄂。六年,赐岳飞庙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谥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宁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岳飞封为鄂王。岳飞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p> <p class="ql-block">韩世忠字良臣,延安府绥德军(今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与岳飞、张俊、刘光世合称“中兴四将”。字良臣,南宋朝名将,汉族,民族英雄。身材魁伟,勇猛过人。出身贫寒,18岁应募从军。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江南黄天荡以八千水军包围金军40于万,几乎全歼金兀术大军,为抵抗金兵南侵中建立巨大战功。为官正派,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是南宋朝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韩世忠出身贫寒,十八岁时便投军从戎。他英勇善战,胸怀韬略,为宋朝立下许多汗马功劳,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在“黄天荡”战役中围困金朝元帅完颜兀术四十八天之久,威名天下。后来又在平定各地叛乱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权臣秦桧,曾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晚年杜门谢客,口不谈兵,悠游西湖以自乐。绍兴二十一年,韩世忠逝世,年六十三。</p> <p class="ql-block">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南宋抗金名将,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张俊十六岁时就参与对西夏作战及镇压山东、河北农民起义。高宗赵构即位后,任张俊为御营司前军统制。建炎三年,张俊与韩世忠等人平息苗刘兵变。他与岳飞、韩世忠合称三大将,所部称张家军。后首请纳兵权,进封清河郡王。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转主和,成为谋杀岳武穆的帮凶之一,并以此博得宋高宗深宠。</span>张俊贪婪好财,大肆兼并土地,晚年封清河郡王,显赫一时。绍兴二十一年10月,张俊大排筵宴,以奉高宗,留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桌筵席。历史上,张俊之流,人所不齿,却以此宴而闻名;宋徽宗政绩不佳,然亦以书画为后世所推崇。绍兴十一年二月,张俊与韩世忠升枢密使、岳飞升枢密副使。张俊知道宋高宗、秦桧想收兵权,遂首请纳宣抚司兵权,宋高宗、秦桧乘势罢三宣抚司,也收韩世忠、岳飞兵权。张俊协助秦桧推行乞和政策,又与秦桧合谋制造岳飞谋反的冤狱。<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绍兴二十四年,张俊去世,年六十九岁。</span></p> <p class="ql-block">刘光世,字平叔。保安军(今陕西延安志丹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兴四将”之一。徽宗时奉命镇压河南叛军张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_延路马步军副总管。靖康初率部戍边,败夏兵于杏子堡。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升司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使,封荣国公。绍兴年间,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率部抗金,后因朝廷主张议和被召回。刘光世是镇海节度使刘延庆次子。宋徽宗时,平定地方叛乱有功受赏,宋高宗即位后,金兵大举南侵,与韩世忠等共守江南,屡立战功,封荣国公。绍兴七年,刘光世引疾被罢去兵权。绍兴十年,再为三京招抚处置使。绍兴十一年四月,南宋朝廷收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兵权,六月刘光世也被收回兵权,罢为太保、万寿观使,累封杨国公。绍兴十二年,刘光世去世,终年五十四。</p> <p class="ql-block">【宋朝五大官窑】</p><p class="ql-block">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p> <p class="ql-block">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工艺品,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明代汝窑水平。从此,汝瓷成了汝州市人的一张名片。</p> <p class="ql-block">哥窑[gē yáo]宋五大名窑之一</p><p class="ql-block">“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器形有各式瓶、炉、尊、洗及碗、盆、碟等。多见仿古造型,底足制作不十分规整,釉面常见缩釉和棕眼。而《中国陶瓷史》这样叙述:造型有各式瓶、炉、洗、盘、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多种色调,釉色也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黄各色。从时间上讲,这里应有早晚之别,从产地说也有恐非一个瓷窑的作品,情况是比较复杂的。</p> <p class="ql-block">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仍然不得要领。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p> <p class="ql-block">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原属今定州市)的涧磁村、野北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1]定窑从邢窑而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定窑随着地域变化,新瓷土料的运用和制瓷工艺的进步。卞向和认为:定窑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上闪烁过光芒,在中国陶瓷史和世界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