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子手法

海涛(李宏海)

<p class="ql-block">  《理惑论》是东汉末年广信人牟子撰写的著作,出自南朝梁时僧佑所编的《弘明集》,是第一部中国人所著的佛教著作。《理惑论》是运用宾主设问和解答的形式展开论述佛教的过程。从牟子撰写出《理惑论》到如今也将近2000年的历史,能够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已经非常难得了,至今仍经久不衰地还在深入研究,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分析应从《理惑论》文章里去寻找正确答案,也许会从中发现东汉末年牟子的写作手法在那个年代的确与众不同并有其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  喜欢写作的人也许都会知道一些写作手法。广义的写作手法就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饰方法等;而狭义的写作手法一般指写作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多是指表现手法。现代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对比、衬托、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铺垫、卒章显志这8种。除此之外,写作手法还有直抒胸臆、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起兴、虚实结合、设置悬念、点面结合、伏笔、首尾呼应、讽刺等等。下面从《理惑论》文章中列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对比:把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或某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对比是写作手法也是一种修辞方法。</span><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植物到结果实时就没有花了,最美的言辞是不需要修饰的。语言简约就优美,举例少而明确就使人明白。正如珠玉因为少而贵重,瓦砾因其多而低贱。从“珠玉”与“瓦砾”作对比。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某一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要事物,常常与对比放在一起使用。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正衬和反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辱。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其佛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佛所说的“觉”,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有或无,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现。睬踏烈火不会烧坏,行走刀锋不会割伤,置身污泥不会肮脏,身逢祸害不会遭殃。想走动就会飞翔,要静坐就会放光。这样,所以就叫做佛。从这一文中衬托出“佛”的无所不能。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3、借景抒情:带有强烈的主要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将自身想要抒发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也叫作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问曰:何谓之为道,道何类也?牟子曰:道之言导也,导人至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蜿蜒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什么叫做道呢?道是什么样子的呢?牟子说:道也就是“导”的意思,就是引导人达到无为的境界;牵引它不会向前,拖垃它不会向后,托举它不会向上,下压它不会向下。看不见它的形状,听不见它的声音。大到无限的宇宙,可真是大了,但它还要向外延伸;小到毫厘的容器,可真是小了,但它可以置身在里面。这样所以就叫做道。从道与导中抒发情感说明道理。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做到情景交融,一方面增加了文采,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另一方面使感情更加富有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4、象佂: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所以孟夏之月生者,不寒不热,草木华英,释狐裘,衣絺绤,中吕之时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佛之所以出生于孟夏的月份,是因为这个时节不冷不热,草木繁茂,群花艳放。又可以不穿狐裘,穿薄薄的葛布衣服就行了。那正是万物向西方迁徙旅行的时候。<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再如原文,牟子曰:佛者,谥号也。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牟子说:佛是一个谥号,就像人们称呼三皇神、五帝圣的尊号一样。佛是道德的始祖,是神明的开端。从佛“生于孟夏”象佂“万物向西方迁徙旅行”到“佛”谥号象佂为“三皇五帝”元祖神明。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含蓄深刻地表达某种感情,增强文章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  5、托物言志:将个人的志向寄托在某个具体的事物上,使得这个事物成为作者志趣、理想的寄托者。<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太子坐则迁座,寝则异床。天道孔明,阴阳而通。遂怀一男,六年乃生。</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结婚以后,太子坐不与妃同座,睡不与妃子同床,但是天道伟大光明,阴阳相通,妃子就这样怀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怀孕六年才出生。<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再如原文,太子曰:万物无常,有存当亡。今欲学道,度脱十方。</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太子说:万物没有不变的,有也应该变为无。我现在想去学道,帮助各地人民脱离尘世苦海。从“天道孔明,阴阳而通”到“今欲学道,度脱十方”。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间接表现作者的某一志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达的生动形象性。</p> <p class="ql-block">  6、欲扬先抑:先否定、贬低某一人或事物,再深入挖掘其特点及內在意义,予以肯定、赞扬。<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牟子曰:不可以所习为重,所希为轻,惑于外类,失于中情。立事不失道德,犹调弦不失宫商。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牟子说:你不可以把常见的东西看得很重,把少见的的东西看得不重要。被外表所迷惑,反而失去最核心的精神。做事情不失道德,就好象调整琴弦不走调一样。天道是管春夏秋冬四时转换的,人道是管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关系的“五常″的。从“失于中情”到“天道法四时,人道法五常”。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突出强调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饱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7、铺垫:在主要人物或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天气、情绪等进行描写,借以营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效果。<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牟子曰:夫转蓬飘而车轮成,窊木流而舟楫设,蜘蛛布而罻罗陈,鸟迹见而文字作。故有法成易,无法成难。</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人们看见蓬草旋转飘行的样子,就受到启发制造了车轮;看见中间凹陷的树干在水中漂流,就学会制造舟船;看见蜘蛛结网,就制成捕猎的罗网;看见鸟兽的足迹,就发明了文字。可见,有了样板,做事就容易成功,没有样板就难以成功。从“车轮”“舟楫”“罻罗”“文字”的形成铺垫出“有法成易,无法成难”的道理。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增加故事情节的感染力,制造悬念,使得情节更具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  8、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也叫篇末点题。<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如原文,问曰:子之所解,诚悉备焉,固非仆等之所闻也。然子所理,何止著三十七条,亦有法乎?牟子曰:……吾览佛经之要,有三十七品;老氏道经亦三十七篇,故法之焉。</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释义,</span>人又问:你所作的解释,实在是很全面了,是我从未听说过的。但你整理出来的论述,只有三十七条,这有什么道理?牟子说:……我观览佛教的要藉,有三十七品;老子的道经也是三十七篇。我的著述就按照这个样板,定为三十七条了。从“有法乎”到“法之焉”。反映了牟子善于运用这种手法,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  当然了《理惑论》一文中不单只包含以上8种手法,而且还有很多种不同类型的写作手法就不在这一一列举了。</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牟子《理惑论》在东汉末年首次用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学说阐释佛教理论,实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沟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可堪称为中国弘扬佛教第一人,《理惑论》文中有很多写作手法是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