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再有一年,通辽市蒙古族学校将迎来四十年的校庆。做为蒙校人,我脑海深处留下了太多蒙校的记忆,我最美的生命年华都留在了蒙校。多次想提笔写蒙校,那么多熟悉的面容,那么多难忘的镜头,如潮水般涌动在心头,不知如何表达。今天用拙笔略记蒙校往事,以此向我们奋斗的岁月致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年文革,教育深受其害,尤其是民族教育。打倒“四人邦”之后的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中国的教育开始拨乱反正,步入正轨。从中央,自治区至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民族教育,通辽又是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地方,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呼声也很高,于是盟教育处在81年先在师范附小每年招收一个蒙语授课班,这就是蒙校的雏形吧。83年由盟处指派韩扎木苏、哈申、郭小光三人,开始筹建新的蒙语授课小学。校址位于和平路北端,西面毗邻西拉木伦公园,对面是通辽五中。筹建之初,在校园西面建有12间坐西向东的平房。1984年1月4日有关部门下达文件———建立哲盟蒙古族小学。同年7月1日从师范附小分出去三个班(一至三年各一个班)来到新筹建的学校上课。学生上课的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就在这排平房。新建学校的名称为哲里木盟蒙古族小学。就这样一所崭新的蒙古族学校成立了!是通辽市区唯一的一所小学蒙语授课学校。首任校长是孟根,副校长韩扎木苏、梁那顺,教职工有王牡丹、吴金花、胡义日、王金梅、赵希日模、娜仁、哈申、王桂荣、额尔敦、崔旭东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9年我调入蒙校时,学校已有漂亮的四层教学楼,实验楼,也有了初一、初二、初三六个班。中学老师分文科、理科两个办公室。据孟校长说,1986年,蒙小第一届学生毕业,面临读初中的去向问题,所以蒙小开始招初中学生了,从此学校也成了九年制的学校,名称由“蒙小”改为“蒙校”。</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刚刚从封闭、停滞的状态走过来,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此时,蒙语授课学校的发展遇到了最大的瓶颈问题,光单一蒙语的授课,学生未来的考学就业都遇到了困难。面对此问题,蒙校领导人站在时代的前瞻高度,在1986年招收初中伊始就强化国语教学,又开设英语课程,并提出了三语并举的教学理念。开了全区乃至八省区民族学校三语教学的先河,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95年学校在通辽市科委立项,进行三语实验课题研究,该项课题于2002顺利通过市科技局的验收并获通辽市政府颁发的科研成果二等奖。蒙校的三语实验不仅为全区民族学校的三语教学起到了垂范作用,而且为蒙语授课学生的未来铺设了宽厚的基础,使我们的多名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及211、985名校。如毛力尔、阿荣高娃、叶丽古玛、韩永强、张巍……。多名从蒙校走出的学生在全国各地工作生活,在各自的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不可多得的人才,更让我欣喜的是很多学生回到内蒙古,回到通辽,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伊如罕、少布、赵刚、吴斯琴等多名学生大学毕业后回到蒙校任教,成了响当当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始终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学习外地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如老师们去北京的景山学校、长春的东北师大附小听课,与北京西城区的康乐里学校结成联谊学校,派送多名老师去此校听课,又请该校老师到学校作课,通过听课交流,我们汲取了汉校办学的先进经验,丰厚了自己的底蕴。成就了多名教师成为全区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孟根、田高娃、白晓宝等几名教师获得了特级教师的殊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孟根、额尔敦扎布、宝山为校长的几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蒙校老师兢兢业业工作,努力拼博之下,蒙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了骄人的成果。每年的通辽市的“科尔沁杯赛”、三语演讲比赛中,蒙校学生脱颖而出,荣获奖项,尤其是中考成绩斐然。成了享誉全区民族学校的示范窗口学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95年孟校长赴云南参加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校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三语实验的资料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市政府颁发的三语实验二等奖的部分老师的荣誉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我们的联谊学校———北京西城区康乐里小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康乐里小学的田校长来我校作课,即作文指导课。学生当场写的作文《神奇的纸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97年学校文艺队应联谊学校——康乐里小学的邀请,参加庆祝“97香港回归”校园艺术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包老师、娜仁老师、王桂荣老师与康乐里小学的老师一起爬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吴小海、田高娃、宝音贺希格、宁海青、赵航、依兰等康乐里小学老师同游长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中央顾问委员会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教育部民教司长——达赉,区教育局厅民族处白处长来我校调研指导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盟行署副盟长——阿荣来我校指导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12年春节,市委领导和教育局领导慰问特级教师———田高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云南有个蒙古族聚居乡叫兴蒙乡,历史渊源是跟随元世祖忽必烈攻击大理国的骑兵后代。95年孟校长参加云南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时,特意去了通海县的兴蒙乡。云南与内蒙古远隔数千里,但同祖同宗的情义是隔不断的。记得全乡集资2万元赠予我校。这份礼物太厚重了,表达了全乡蒙古族兄弟之情——同根同祖,心手相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美国、日本、蒙古的国际友人,香港、台湾等国内三十多个教育社团我校参观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10级学生——韩永强,高考时全区蒙语授课生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现在北京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常说“学校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摇篮”多么形象的比喻,多么温馨的词语。是啊!蒙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牧区,孩子们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蒙校读书。就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的温暖的家,老师是他们最亲的人,校园是他们的乐园。校园里蹦蹦跳跳玩耍的情景,孩子活泼可爱的模样,老师们与孩子们互动时乐趣盎然的神情都框进了瞬间的镜头,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难忘的回忆。丰富多彩的校园课外活动,不仅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乐趣,发挥了个人特长,使蒙校真正成了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摇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001年8月在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少儿音乐舞蹈电视大赛》中群舞《科尔沁小雄鹰》,独唱《草原童话》分获“三等奖”和“二等奖”。</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说到蒙校,最想说的蒙校老师的奉献精神与敬业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据元老教师们回忆,建校初期,一切都白手起家。校园没有操场,有的是满院子的杂草砖头。老师们头顶烈日,拔荒草,平整操场,扒士炕,老师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起了蒙校。是这些老师辛苦付出,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成了蒙校光荣传统。蒙校老师早自习、晚自习都是八小时外的无偿劳动,当时的市里其它学校老师的晚自习费是十几元。后来在校长努力下,晚自习终于有了几元钱的补贴,但此时,五中、一中的一个晚自习费都50元了,仅隔一条马路,却天壤之别。可我们从无怨言,依然抢着上早自习、晚自习。甚至因抢上早自习与舍敦撅鼻子瞪眼睛。那时教育处民教科对蒙中、蒙校初中学生进行期末统考。为了让学生考个好成绩,我们抢自习课。记得我连着在三个班上课,上完六节,累得人差点瘫倒,为此还与林梅花、龙梅争得脸红脖子粗,好像抢金银财宝似的。每当回忆这些往事,觉得可爱可笑。有一年,来小、舍敦及我三人在周日辅导参加科尔沁杯赛的学生,为了节省时间,老师与学生中午都没回家,所以我们三位自掏腰包请肖诺干、澈丽木格等四位学生去餐馆吃饭。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有几位老师能做到?我们无怨无悔地做到了,而且还乐在其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蒙校老师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村牧区,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考上大学或师范,毕业分配到蒙校工作的。当时,多数老师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租门房。门房墙薄透风,冬天冷若冰窖;夏天又闷热,蚊蝇飞舞,生活的困境可想而知。后来,学校把西面的平房隔成仅有二米宽的数间房子供老师们居住。我们调侃称呼为“苗条房”。尽管如此,老师们不因生活困苦而对工作懈怠。老师聚在一起,说的最多的话题是哪个班怎么样,哪个学生如何如何。津津乐道,引以自豪的是学生取得什么好成绩,蒙校有什么好事,很少谈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就是凭着这种乐观积极的精神撑起了蒙校的一片蓝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蒙校工作了二十几年,我喜欢蒙校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学校无论是开展什么活动或某个同事家办事,只有需要大家会全力以赴,团结协作。例如:七一建党纪念日合唱比赛,教职工体操比赛,元旦联欢晚会,谁家男婚女嫁之事……每次的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年一度的元旦联欢。先前是以教研组为单位在学校联欢。头一天开始采购,从自己家扛上煤气罐、电炒锅,拿上碗筷,第二天是开始炒啊,炖啊,………锅碗瓢盆交响曲。楼道里飘着诱人的香味,传着朗朗的笑声,老师们东走一下,西窜一下,比着谁的厨艺最好,碰碰杯酒开怀畅饮。是啊,劳累了一年,学生考完试就放假了,该放松了。再后来,是在大饭店举行联欢。各组都有自己的节目,艺术组是华丽的华尔兹舞,政史地组是探戈舞,小学数学组是秧歌舞……瞧,老师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发型也美了,脸上容光焕发。唱啊,跳啊,喝啊,笑啊,………今夜无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调入蒙校之初,我是在初中文科组办公。当时的初中文科组有宝山、高娃、舍敦、嘎尔迪、韩立忠、特古斯、齐凤云、依兰、宁海青、红梅、乌日乐玛、刘文华。青一色的年轻人,属我年龄最大,所以大家称我“老田”,这个称呼至今还未改,只要是蒙校人碰面的称呼仍是“老田”,听着心里真暖。年轻人正值青春年华,生龙活虎,工作更是在劲头上。学文科的人最喜欢怀古伤今,时常是大家因一个历史人物或社会现象展开争论,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有时还拍桌子大喊大叫,上课回来接着争论,嘎尔迪、宝山、舍敦与我是最较劲的四位。过了几天,回味过来,觉得好笑,于是一笑了之。后来蒙校规模扩大,来了不少新人,办公室也分了,成立了英汉组,再后来分成汉语组,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过的同事很多,有的调走了,有的年过花甲已退休了,有的仍在蒙校。同在一个办公室工作,朝夕相处,成了相知相惜的好朋友。是通辽蒙校给了成长的平台,成就了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我奋斗的历程。</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相遇是缘分,我们共同走过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更是缘分。我们一起去郊外野炊,一起去远方旅游,一起庆祝教师节、元旦,一起……一个个珍贵的镜头定格了我们的笑容,定格了我们的快乐,也定格了历史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缅怀己故的韩校长、毛校长、额校长、李梅荣老师、白其木格老师、梁桂英、山丹老师,敖特根老师,祈祷他们安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敬重老前辈老师,感恩他们对我的关怀,祝福她们幸福安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想念同龄的老同事,感谢他们在我人生最苦难的时候给予我的帮助,愿他们永葆青春,生活吉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我们的夕阳生活充满阳光快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更期望年轻的同事,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你们就是蒙校的明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似水流年,正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年又一年,几十年不经意间过去了。现在的蒙校是新的校园,新的面孔,一切都是新的。昔日的蒙校只能留在我的记忆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严冬酷暑,金秋明春,时光雕刻着生命的足印;花开花落,匆匆那年,时光雕刻着美好的回忆。我们用辛勤的汗水书写了蒙校的昨天,成就了蒙校的辉煌,我们无愧于生命的时光。向我们奋斗的岁月致敬!向通辽蒙校致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