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读书会【传统文化溯源之旅】第5期回顾:点亮东方,浙东地区文明演进之探索——姜越飘

姜玲玲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29日:</p><p class="ql-block">华夏读书会“传统文化溯源之旅”第5期顺利拉开序幕。参加本次研学的有来自华夏读书会各分会的15个家庭。从井头山遗址考古现场到田螺山遗址考古现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我们沐浴着晚春温润的山风,探索过往的回忆,听很久以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的主讲嘉宾孙国平老师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通过他生动详实的讲解,我们初步了解了浙东沿海地区先民的生活状况,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他们的生活,去体会,去遐想……</p> <p class="ql-block">井头山遗址是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贝丘遗址,距今约8000年左右,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左右。该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宁波历史,将宁波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和文明发展史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遗址深埋近10米,文化堆积以海洋软体动物贝壳为主要包含物。从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来看,贝器居多,还有大量的精美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一件件陈旧却闪闪发光的石器,封存了几千年的沧桑,承载了那个时代本该有的样子,历历在目,能被允许亲手触摸文物,我们在场的所有家庭都为之赞叹。</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毕,我们前往田螺山遗址。这是属于河姆渡文化的一处古遗址。该遗址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中包括无数的植物遗存和动物遗骸及纺织工具等。该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相对完整的一处史前村落遗址,对于充实和完善河姆渡文化内涵,推进河姆渡文化考古研究的整体局面提供了契机。它的发现完成了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在姚江流域空间分布“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对研究河姆渡文化的时空分布格局和社会规模具有突破性的价值。其多层次干栏式建筑以及埠头、独木桥等遗迹对河姆渡文化聚落研究具有关键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吃完午饭,在蒙蒙细雨中,我们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作为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了河姆渡文化相关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河姆渡文化遗址考古出土了丰富的稻作遗存、独特的夹碳陶器、成熟的干栏式建筑、精美的象牙艺术品,证明了长江流域同为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拼接成屋,对古代建筑产生深远影响。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河姆渡人已经会运用雕刻技术,以象牙和兽骨为材料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上海的中学生,我们的《中国历史》第一册中也曾提到河姆渡人的生活状况。那时,原始农耕生活逐渐发展。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这是一段平凡却璀璨的人类发展进化史。</p><p class="ql-block">都说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有价值,我们真正地怀揣着对于中国历史探索的追求,亲临现场,去见证历史发展的痕迹,去真正地看一看历史书中所写的那个样子,是最令人难忘的。</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30日:</p><p class="ql-block">风很暖,天很晴,日光很炽烈,整个城市带着炙热的温度。清早,我们出发踏上行程,从南宋石刻公园到史弥远墓道,最后到绿野村史诏故里。我们穿行在深幽的山林和生机盎然的田野中,继续探索千年前古人生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第一站是南宋石刻公园,在宁波东钱湖地方文化学者刘平平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解中,一幅宏伟的南宋史氏家族生平画卷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北有秦陵兵马俑,南有钱湖石刻群”,南宋石刻公园的石刻历经800年时间的打磨,虽有风化的沧桑,但雕刻大多都仍很精美,马匹上的缨络花纹,文武百官的神态,手拿的兵器,身上的盔甲,线条流畅。虽然氏家权倾朝野,但墓道旁的石刻都是按严格的封建等级来设置的。公园内有牌坊、石羊道、石塔林等。向远处看,石虎、石马矗立在阳光下,斑驳的光影在蓑草间交杂错落。除此之外,我们还游览了三字经广场,看着百家姓墙上的姓,惊叹于古人的石刻精湛,也深深感谢劳动人民的智慧与锲而不舍的执着为我们带来丰厚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是史弥远墓道,在东钱湖大慈山内,有一处规模宏大的墓道屹立在群山之间,芳草萋萋,草木茂盛。波光粼粼的月湖,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得透蓝,古时,一位年轻士子风华正茂,从湖边史氏的大宅门里走出,他就是史弥远。顺着人工堆土垒石而成,高数十仞的山坡蔚为壮观。墓道两旁石兽并立,山阶递升,长里许。有祭亭、千年银杏两棵、神道前拱洞石桥、神道石碑等古迹,气势非凡,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绿野村史诏故里,山风吹拂,果香弥漫,有米酒的甜香,也有世外桃源的清静,似真似幻。这里是南宋高士史诏故里在北宋时称为大田山,绿野村也是史诏的隐居之地。史詔是史崇三十三世孙,是从陕西迁居到这个绿野岙村的,史氏第一始迁祖的四世孙,史诏被称为“八行高士”,他的八种德行指的是《周礼》中提倡的八种伦理观念,即“孝、友、睦、姻、任、恤、中、和”,令人心生赞叹,他以孝行闻,为了专门伺候年迈的母亲,情愿放弃皇帝赐给他的高官厚禄。父母在,不远游,大孝子史诏做到了。建元三年,也就是1129年,史詔逝世,皇帝累赠他为太师和越国公,就安葬在东钱湖镇绿野村响岭山南坡,这里至今还遗存有墓道石刻,这些墓道石刻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道依山势而建,从入口起,列石刻跪羊,蹲虎,立马,武将,文臣各一对和石椅一把,墓道至墓室依次升高。武将身披铠甲,手持宝剑,威武高大。而文臣相形之下就更显儒雅风范,顺道往前就是史詔的墓冢,掩映在竹林间。绿野村也是南宋“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的祖源之地。</p> <p class="ql-block">此次华夏读书会的研学之旅,让历史书中的人物和时代背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使课本上看似枯燥的知识“鲜活”起来。这样的研学足以让我们建立自信,带着一颗谦卑的心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