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游(二)首都拉巴特及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

oldweek欧维珂

<p class="ql-block">亚非欧示意图,地图最左边箭头是摩洛哥,昆明在地图在边。</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地图上我们这次旅游的路线,向右由丹吉尔→舍夫沙万→菲斯→撒哈拉沙漠→卡萨布兰卡,图上红色城市地方环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低调的首都拉巴特Modest capital Rabat,是全国政治、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位于摩西北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与非斯、马拉喀什、梅克内斯同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说起北非国家摩洛哥的首都,相信不少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卡萨布兰卡。确实是,卡萨布兰卡作为它最大的城市与著名旅游胜地一直赫赫有名,但其真正的首都却是不远处的一座小城-拉巴特。位于河口处且濒临大洋的它,不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阿拉伯古城,还巧妙地融合了欧洲文化元素,且其常年气候宜人,因此也是一座魅力非凡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看拉巴特掠影视频大致有一点认识,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位于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大西洋。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创业者阿卜杜勒·穆明为了出海远征,在河口左岸的海角建立军事要塞,取名里巴特一法特赫,简称里巴特。在阿拉伯语中,里巴特是“营地”的意思,法特赫意为“出征、开拓”的意思,里巴特一法特赫有“出征之地”的含意。12世纪90年代,是这一王朝的鼎盛时期,君主雅各布·曼苏尔下令在此建城,后又多次扩建,逐渐把这个军事要塞改建成城池。今称“拉巴特”,就是从“里巴特”演变而来的。有人口65.9万(2000年)。拉巴特成为摩洛哥首都只有67年的历史(2023年)。1912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古都非斯后,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和割断摩洛哥人民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联系,把首都从非斯迁至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定都于此。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进入新城,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座落在这里。旧城萨勒围以红色城墙,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荣,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城中多古迹,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门,据说毁于15世纪一次大地震,从残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石柱中,还能辨认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却完整无损,用玫瑰色石块砌成的高塔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加上塔顶,共高69米,是拉巴特引人注目的古迹。海角上的军事要塞遗址,即乌达亚城堡,其城墙、主殿已不复存,城门、了望岗楼屹立如故,城堡中间是一花园,多奇花异草。附近的加斯巴,是当年陈兵的地方。新城东南的萨拉废墟,传说是穆瓦希德王朝时期建造的皇陵,周围建有城堡。现在废墟上还保存着门楼、墓碑、清真寺、放生池、花园等。拉巴特王宫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大门上用黄铜雕成图案,绿玻璃瓦屋顶,宫内多式样各异的宫殿,其中哈桑二世用于接见宾客的里亚德宫尤为宏丽,还有哈桑二世的父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拉巴特有公元859年创办的卡拉威英大学和1917年创建的古物博物馆。市南的大西洋岸,海滩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位于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大西洋。12世纪穆瓦希德王朝创业者阿卜杜勒·穆明为了出海远征,在河口左岸的海角建立军事要塞,取名里巴特一法特赫,简称里巴特。在阿拉伯语中,里巴特是“营地”的意思,法特赫意为“出征、开拓”的意思,里巴特一法特赫有“出征之地”的含意。12世纪90年代,是这一王朝的鼎盛时期,君主雅各布·曼苏尔下令在此建城,后又多次扩建,逐渐把这个军事要塞改建成城池。今称“拉巴特”,就是从“里巴特”演变而来的。有人口65.9万(2000年)。</p><p class="ql-block">拉巴特成为摩洛哥首都只有67年的历史。1912年法国殖民者侵占古都非斯后,为了殖民统治的需要和割断摩洛哥人民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联系,把首都从非斯迁至拉巴特。1956年摩洛哥独立,正式定都于此。拉巴特由两个紧连的姐妹城组成,即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进入新城,西式楼房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精巧住宅掩映在花树丛中。街道两旁,绿树成荫,街心花园,比比皆是。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座落在这里。旧城萨勒围以红色城墙,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市面繁荣,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城中多古迹,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四周有16道门,据说毁于15世纪一次大地震,从残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石柱中,还能辨认出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耸立于寺正面的哈桑塔(宣礼塔)却完整无损,用玫瑰色石块砌成的高塔占地16平方米,高44米,加上塔顶,共高69米,是拉巴特引人注目的古迹。海角上的军事要塞遗址,即乌达亚城堡,其城墙、主殿已不复存,城门、了望岗楼屹立如故,城堡中间是一花园,多奇花异草。附近的加斯巴,是当年陈兵的地方。新城东南的萨拉废墟,传说是穆瓦希德王朝时期建造的皇陵,周围建有城堡。现在废墟上还保存着门楼、墓碑、清真寺、放生池、花园等。拉巴特王宫建于1785年,占地2平方公里,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大门上用黄铜雕成图案,绿玻璃瓦屋顶,宫内多式样各异的宫殿,其中哈桑二世用于接见宾客的里亚德宫尤为宏丽,还有哈桑二世的父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拉巴特有公元859年创办的卡拉威英大学和1917年创建的古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乌达雅堡看老城</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乌达雅城堡</p> <p class="ql-block">乌达亚堡</p><p class="ql-block">乌达亚堡位于拉巴特老城以东,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处,濒临大西洋,为一古城堡建筑群。始建于12世纪柏柏尔王朝,后为阿拉伯王朝所用,曾被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占领。现存乌达雅堡对外开放区域分三部分:一是院内花园,为伊斯玛仪国王于17世纪所建,小巧玲珑,幽雅精致,花木繁茂,具有安达鲁西亚园林建筑的典型风格;二是博物馆,分两个展室,一是展出历代珠宝乐器,另一个展出历代民族服装,包括柏柏尔人、撒哈拉人、摩洛哥犹太人服饰以及古代红铜和土陶器皿;三是高空平台,为古时空中市场遗迹。站在平台上可俯视布雷格雷格河入海口、拉巴特古港口和萨累市全景。乌达雅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别具风格。堡旁靠海外的一组平房,原为葡萄牙军事监狱,法国占领后改为饭馆,至今一直开放。</p> <p class="ql-block">市西南的大西洋岸,海滩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哈桑塔保存较好,占地单边长16米,高44米,四周雕刻图案各异,具有摩传统艺术特色。整个建筑群庄严雄伟,风格典雅,体现了阿拉伯穆斯林优美的建筑工艺和摩特有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p> <p class="ql-block">最古老的清真寺为城东南的哈桑清真寺,建于1195年。</p> <p class="ql-block">穆罕默德五世墓</p><p class="ql-block">位于拉巴特市中心。穆罕默德五世为前国王哈桑二世的父亲,逝世于1961年。其墓1962年开始修建,1971年竣工。墓室内两侧分列为哈桑二世及其弟阿卜杜拉亲王墓,并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五世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墓左侧建有清真寺,再左侧为讲经台。墓正面是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塔及哈桑大清真寺遗址。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长183米、宽139米,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从仅存的312根大石柱仍可想象其昔日的雄伟。</p> <p class="ql-block">拉巴特《碟中谍5》中阿汤哥隧车从台阶</p><p class="ql-block">一跃而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现在叫达尔贝达(大多数人都只记得老名称)</p><p class="ql-block">白色浪漫之城-卡萨布兰卡</p><p class="ql-block">电影《卡萨布兰卡》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带入大家的眼帘,而歌曲《卡萨布兰卡》将其推上了巅峰,这座大西洋沿岸摩洛哥最大城市为大家所熟知。与其它摩洛哥城市不同,建筑多为白色,欧洲风格,如果不是有那么多清真寺,真以为来到欧洲某地。如果用颜色命名,可与红色之城马拉喀什,黄色之城非斯,蓝色之城舍夫沙万并驾齐驱称为白色之城。《卡萨布兰卡》的爱情故事又为这座城市戴上了“浪漫之城”的桂冠。</p><p class="ql-block">卡萨布兰卡机场是摩洛哥连接外面世界的重要枢纽,卡萨布兰卡成为世界各国游客的必到之地。哈桑二世清真寺(又称“海上清真寺”)以其精美的建筑,独特的位置,宏大的规模而闻名。是卡萨布兰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你可以漫步街头看城市风貌喝一杯咖啡小憩一下,也可以去老城麦地那逛逛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去穆罕默德五世广场(鸽子广场)喂鸽子休闲放松一下紧张的行程,或者去里克咖啡馆寻找浪漫故事缓解旅途的劳累。</p> <p class="ql-block">电影《卡萨布兰卡》将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带入大家的眼帘,而歌曲《卡萨布兰卡》将其推上了巅峰,使这座大西洋沿岸北非洲的摩洛哥最大城市为大家所熟知。</p> <p class="ql-block">达尔贝达</p><p class="ql-block">摩洛哥王国的港口城市</p><p class="ql-block">达尔贝达(Dar el Beida)原名安法,别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位于摩洛哥西部大西洋沿岸,是摩洛哥历史名城,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被誉为“摩洛哥之肺”、“大西洋新娘”。人口约290万。该市拥有全国70%的现代工业,市区和郊区有1000多座工厂。该市平均海拔50米,气候温和,1月平均气温12℃,7月平均气温23℃,城市临海,树木常青,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是北非著名的旅游城市。</p> <p class="ql-block">海上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p><p class="ql-block">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5亿多美元,其中3/5是国内外的捐款,其余由政府出资。工程由一家法国公司承包,1987年8月正式动工。3万名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用掉了30万立方米混凝土、4万吨钢材和6.5万吨大理石。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清真寺于1993年8月30日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建造与已故国王哈桑二世有着直接关系。哈桑二世国王在位30多年,国王品德高尚,勤政爱民,国泰民安,在人民中极具威望。国王认为这一切都归功于真主的指引,因此他决定要在摩洛哥这个穆斯林世界的最西部修建一座大清真寺,以感谢真主,并将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至于清真寺为何建在海上,据说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p> <p class="ql-block">在一九九三年峻工的哈桑二世清真寺,是非洲最大的清真寺,礼拜殿及广场共能容纳十万零五千名信众。清真寺拥有全球最高的宣礼塔,高度逾二百米,塔顶配备激光装置,光线投向圣城麦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清真寺是法国建筑设计师Michel Pinseau的杰作,他被誉为哈桑二世的御用建筑师,卡萨布兰卡的不少地标建筑也出自其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真寺的部分地基自海岸延伸,令建筑彷如置身大西洋之上。清真寺将摩洛哥元素融入伊斯兰传统建筑,也加入了摩尔式建筑风格。石头、木材、大理石等建筑用料,大部分以人手切割、打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穆斯林礼拜时段以外,旅客可以参观了解清真寺内部的设计特色。清真寺对旅客的衣着限制不算严格,只要求上臂、胸部、膝盖有衣物遮盖,女性也不必戴上头巾。</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全部占地面积9公顷,洁白的大理石墙壁精雕细琢,殿内外回廊玉柱气宇轩昂。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据说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正门不用钥匙,而是使用一组密码,否则就是撬也撬不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气温降低时,地板可以自动加热;夏季室内温度过高时,屋顶可以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宣礼员还可以乘电梯直达宣礼塔顶,从这里发出的诵经声可以传到市内的每个角落。</p> <p class="ql-block">整个清真寺可同时容纳10万人祈祷,是世界第三大清真寺,排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和麦地那清真寺之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桑二世清真寺不仅向全世界的穆斯林敞开大门,并可接纳游客参观,票价130摩洛哥迪拉姆,摩洛哥居民可以凭借身份证享受优惠票价,开放参观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祈祷时间禁止参观。不过非穆斯林只有贵宾和经特别允许才能进入主体大殿内参观,而各国穆斯林可以在任何时候进入,只是在进入大殿之前,门卫要对你“验明正身”。一定要背诵几段《古兰经》才能进入大殿。</p> <p class="ql-block">里克咖啡馆——位于卡萨布兰卡,是根据电影《北非谍影》中咖啡馆复制而来的。是先有了电影而后建的咖啡馆,它因电影而红的。原电影1942年上映,由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主演,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里克咖啡馆的谍战与爱情交织的故事。因过于经典,以至人们前来寻找这咖啡馆,于是就地建了这间咖啡馆。由于很火爆,凡来就餐都需提前预约,我们刚到就预约,才约到第十天的晚上9点半,可见多紧俏,每人费用120美金,价格不菲,但是感受的是氛围,现场听乐队演奏电影里的插曲,回顾那段凄美的故事,无论战争多残酷,人性和爱情永远是人的本性。</p> <p class="ql-block">咖啡厅内一直循环放映的《北非谍影》</p> <p class="ql-block">餐饰的电影广告</p> <p class="ql-block">💙一部北非谍影,一首《卡萨布兰卡》,一家承载着太多人间故事的咖啡馆。二战爆发后,大量的欧洲人逃离了自己的国家以躲避纳粹的铁蹄,摩洛哥北部的城市卡萨布兰卡成了从欧洲到美国的重要中转站。在小城的里克酒吧里,常常聚集着各种肤色和各种身份的人,述说着各种各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最有名的就是塔吉锅了,不吃塔吉锅不能算来过!塔吉锅是摩洛哥当地特色用于烹饪的锅子,是用黏土制作的,并且与其他锅类不同,它的盖子是锥形的,非常适合一些慢炖的食物,例如羊肉,牛肉,鸡肉或是蔬菜等等。在摩洛哥塔吉锅在大多数餐厅可以吃到。</p> <p class="ql-block">摩洛哥的撒哈拉沙漠(Sahara Desert)形成于约250万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面积约932万平方千米,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p> <p class="ql-block">《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沙漠上住的撒哈拉帐篷酒店</p> <p class="ql-block">在沙漠帐篷酒店欢乐愉快的的篝火晚会</p> <p class="ql-block">沙漠夜晚的星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