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历史照片复拍之001--老龙头

老普

<h3><b>长城历史照片与当代复拍之001--山海关老龙头</b></h3> 老龙头入海石城 W.E.盖洛摄 1908年 <h3>修复后的入海石城和靖卤一号台 张保田摄 2010年10月<div><br></div><div> 明代万里长城西起嘉峪关,如一条巨龙横贯中华大地,翻越千山万水,来到渤海边。长城与大海相遇,融为一体,如巨龙入水,所以人们称其为老龙头。紧靠海岸边屹立着一座长城敌台,名“靖卤一号台”。靖卤台与角山关外的镇虏台是山海关地区最早修建的长城敌台。镇虏台依山,靖卤台临海,南北呼应,共守山海关。在靖卤台的前方,一段浑厚的城墙伸入大海,称作入海石城。说起入海石城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div><div> 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正月天寒奇冷,渤海岸边结了厚厚的冰层。蒙古黑石炭部骑兵试图利用海水结冰,从冰上绕过长城,侵犯关内。幸喜一夜大潮,潮水顶碎冰面,结果第二天蒙古骑兵通过时,冰面断裂,人马纷纷落水,铩羽而归。黑石炭部入侵的危机借助海潮的力量化解了,这使明朝官员意识到滨海地段的防御漏洞,随后不久就将长城向海中延伸修建了入海石城。<br> 靖卤一号台和入海石城始建于16世纪下半叶,以后近3个世纪一直屹立在渤海之滨。但20世纪初这两座长城建筑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1900年八国联军的军舰开到老龙头外海面上,炮击澄海楼。1908年夏,美国地理学家W.E.盖洛从山海关老龙头开始他的中国长城考察之旅,他所看到的是散落在海水中的巨大花岗石块和靖卤台的残基。<br> 1984年“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活动兴起。修复老龙头长城工程1985年启动,国内外各界人士踊跃捐款150万元,加上地方投资先后完成四期工程,使老龙头重现当年雄姿。<br></div><div><br></div><div><b>张保田/老普 2023年6月8日</b></div><div><b>中国长城学会理事</b></div><div><b>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b></div><div><b>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红色基因杰出传承者</b></div><div><b>中国文物报、北京市文物局最美长城守护人</b></div><div><br></div><div><br></div></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