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data-pm-slice="1 1 []" data-track="2">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在福建指挥军事演习期间,因飞机失事遇难。</h3></br><p data-track="3">消息传来时,举国同悲。</h3></br><h3> <h3>作为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将军,皮定均身上实在有着太多的传奇。</h3></br><p data-track="5">7月10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安排,福州军区成立了皮定均治丧委员会,并决定于7月13日举行追悼会。</h3></br><p data-track="6">就在追悼会的当天,一个老人跌跌撞撞的从门外走进来,老人跪在皮定均的遗像前失声痛哭:</h3></br><p data-track="7">“老军长,您的兵,在朝鲜战场上的那个新兵狙击手张桃芳看您来了,您找我那么久我同样也是找了您那么久,我从兰州赶过来,终于是会了面,想不到我们的这次会面竟会是在阴阳两界,想不到啊,想不到,老军长……”</h3></br><p data-track="8">皮定均的二儿子皮效农当时就在现场,因为他并没有见过张桃芳,心里还有些疑惑,就在这时旁边走过来另外一位老人,原来是24军的随军记者王纪荣,他悄悄告诉皮效农:</h3></br><p data-track="9">“效农,他是24军214团的张桃芳,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的神枪手啊,皮司令应该对你们提过他。”</h3></br><p data-track="10">皮效农这才恍然大悟,赶紧上前把张桃芳搀扶起来。</h3></br><p data-track="12">皮效农只是没见过张桃芳,但并不代表他没听说过张桃芳。</h3></br><p data-track="13">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神枪手,被美军誉为“死神”……</h3></br><p data-track="14">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点,张桃芳所在的24军,是皮定均的部队,他的战绩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熟知,也都是因为皮定均的缘故。</h3></br><p data-track="15">一直到隔了许多年,皮定均还不停的念叨张桃芳的名字,皮效农就记得很清楚,父亲不止一次的对他说过张桃芳的事迹,嘴里还喃喃自语:</h3></br><p data-track="16">“几十年了,我很想念朝鲜战场上的这个神枪手……”</h3></br><p data-track="17">有意思的是,作为神枪手的张桃芳,一开始打靶是不及格的。</h3></br><p data-track="18">1951年3月,张桃芳参军入伍,成为了皮定均麾下24军72师214团3营8连的一名通讯员。</h3></br><h3> <h3>应该说张桃芳是有成为优秀军人的资本的,毕竟他参军之前就参加过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更重要的是,张桃芳是摸过枪的,总比那些没有打过枪的强得多。可后来连里组织了一次射击比试,张桃芳连开三枪,结果三枪脱靶。</h3></br><p data-track="20">张桃芳的射击成绩,简直比普通人还差,后来成了全连笑话的对象。</h3></br><p data-track="21">旁边的战友更是忍不住直接笑出声来:</h3></br><p data-track="22"> “ 你真厉害,打了三个零环,是不是中午烧饼吃多了。”</h3></br><p data-track="23">不久之后,张桃芳被安排到炊事班工作。</h3></br><p data-track="24">1952年9月,志愿军第24军入朝参战,当时仅仅入伍一年多的张桃芳也跟随部队上了战场。</h3></br><p data-track="25">尽管在后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张桃芳苦练了射击技巧,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桃芳那时距离神枪手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最多也只是赶上了及格线的水准。</h3></br><p data-track="26">不过,张桃芳的优点在于,他很善于学习和琢磨,特别是后来到了朝鲜战场上以后,他把这门功夫发挥到了极致。</h3></br><p data-track="27">1953年1月,张桃芳第一次上阵地,结果却打了个空,当时对面阵地上的敌人据他的射击台就只有100米,但他连开了十几枪都没打中,因为位置暴露,他不得不撤离阵地,后来有老狙击队员叫他:</h3></br><p data-track="28">“打山上的敌人就瞄准他的头,打山下的敌人就瞄准他的脚。”</h3></br><h3> <h3>一次在阵地上,张桃芳瞄准正南方向的三个敌人,一枪打过去,没想到第一个没打中,却击中了第二个,张桃芳后来琢磨,打移动的敌人,要注意瞄准他的前一个身位,这样才能有较大的概率击中目标。</h3></br><p data-track="30">就在这么琢磨之下,张桃芳的射击技术水涨船高。</h3></br><p data-track="31">两个礼拜过去,张桃芳已经不是一个新兵蛋子,据他的儿子张军后来告诉记者:</h3></br><p data-track="32">“父亲曾提到,他射击目标的距离多在400米以下,一两百米近距离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岭597.9阵地上有四五处射击位置轮换。”</h3></br><p data-track="33">当时,抗美援朝五次战役后,志愿军开展了“冷枪冷炮”的战术,许多部队都打出了不错的成绩,最出名者莫过于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用206发子弹击毙203个敌军的邹习祥,他本人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了“冷枪英雄”的荣誉称号。</h3></br><p data-track="34">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皮定均带着24军换防到了上甘岭。</h3></br><p data-track="35">当时,美军很嚣张,他们知道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远不如他们,还有制空权这样一个优势,因此常在战壕外跳舞嘲笑我军。</h3></br><p data-track="36">皮定均打了半辈子仗,见此情形气得火冒三丈:</h3></br><p data-track="37">“下酒嚼花生,一个一个来,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非要把洋鬼子的洋脾气拾掇拾掇不可。”</h3></br><h3> <h3>应该说当时志愿军的冷枪冷炮技术,已经打的美军抬不起头来,只是他们没有想到,后来会碰上“死神”张桃芳。</h3></br><p data-track="39">张桃芳从一开始的不熟练,到后来百发百中,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过程,但也很快名声鹊起,短时间内,张桃芳用274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h3></br><p data-track="41">1953年春,军部作战处的肖参谋兴冲冲的跑来对皮定均说:</h3></br><p data-track="42">“报告军长,72师214团3营8连战士张桃芳,用274发子弹打死了71个敌人。”</h3></br><p data-track="43">皮定均一听,一下子就来了精神。</h3></br><p data-track="44">不过,皮定均打仗虽然勇猛,却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毕竟当年他率领着一个旅中原突围,像走钢丝一样硬生生突出重围,下面的人报上来的消息虽然喜人,但除非他亲眼看见,否则绝不轻易相信。</h3></br><p data-track="45">“你马上去给我找到这个战士,亲眼看看他是如何消灭敌人的。”</h3></br><p data-track="46">肖参谋领了命令刚要走,皮定均又把他给拦了下来。</h3></br><p data-track="47">“军长,还有什么任务要交待?”</h3></br><p data-track="48">皮定均走到床铺边,从下面拿出一双崭新的皮靴给了肖参谋,并嘱咐他:</h3></br><p data-track="49">“你把这个带上,去八连找到那个张桃芳,你跟着他到那个前沿阵地去,亲眼看着他,一连消灭三个敌人,要是真的,你就把这个皮靴奖励给他,要是假的,你就再拿回来。”</h3></br><p data-track="50">这双皮靴看似不起眼,但在那个年代,无疑也算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了,毕竟一个军就只有两三双,只有军首长才可以穿。</h3></br><p data-track="51">“军长,这是志愿军总部发给您的,给了下面战士,你穿什么?”</h3></br><p data-track="52">“你少啰嗦。”</h3></br><p data-track="53">皮定均摆摆手:</h3></br><p data-track="54">“一个战士抱着枪在冰天雪地里打阻击,更需要穿这双靴子,后勤部门只是因为敌人炮火封锁的厉害,一时还补给不上来。”</h3></br><h3> <h3>肖参谋知道军长做出的决定,从来没有改变,只好拿着这双靴子离开,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肖参谋还特意叫了随军记者王纪荣一起到8连的阵地上,他们不仅仅要看着张桃芳杀敌,还要把这一精彩瞬间记录下来。</h3></br><p data-track="56">等肖参谋和记者到了八连阵地上时,八连连长领着张桃芳来见他。</h3></br><p data-track="57">“这就是张桃芳。”</h3></br><p data-track="58">应该说从长相上看,张桃芳并无特别之处,因为刚参军不久,还带有中国农民的敦厚朴实,只是打了几个月仗,张桃芳的一双眼睛金光四射。</h3></br><p data-track="59">“报告首长,我是张桃芳。”</h3></br><p data-track="60">肖参谋点点头上前表扬他:</h3></br><p data-track="61">“张桃芳,你们冷枪打的不错,274发子弹打死71个敌人,你的事迹已经报到军部了,皮军长很高兴,今天我们是来特意看你打活靶的,你枪擦好了没。”</h3></br><p data-track="62">一旁站着的八连连长知道,这是军部拍下来人考教张桃芳本事来了,立马嘱咐他:</h3></br><p data-track="63">“你陪着肖参谋和记者出去转转,打几个敌人看看。”</h3></br><p data-track="64">如此轻松写意的描述,仿佛就像是到自家林子里打猎一般容易,肖参谋虽然心里犯嘀咕,但是也没有当场表现出来。</h3></br><p data-track="65">张桃芳见连长下命令,也没有犹豫,带着几人就到了一处狙击阵地,为了安全起见,当时肖参谋与记者在隔壁不远处的一个掩体,便与观察、核实张桃芳的战绩。</h3></br><p data-track="66">一个成功的狙击手,就是要有耐心。</h3></br><p data-track="67">张桃芳自从进入狙击阵地以后,一个下午连动也没动一下,整个人趴在雪窝子里,对面阵地很安静,一直没动静,肖参谋和记者也只有耐心等待着,时不时的吹一吹冻得发僵的手。</h3></br><p data-track="68">快到傍晚的时候,对面阵地上突然有了动静,肖参谋趴在掩体上,拿着望远镜朝对面一看,只见对面阵地上人头攒动。</h3></br><h3> <h3>还没等肖参谋吩咐,张桃芳就开了第一枪。</h3></br><p data-track="70">“砰”</h3></br><p data-track="71">一枪过去,一个站在高处的敌人应声倒下。</h3></br><p data-track="72">肖参谋通过望远镜,看的真真切切。</h3></br><p data-track="73">趁着混乱,张桃芳开了第二枪。</h3></br><p data-track="74">“砰”</h3></br><p data-track="75">对面阵地上更加混乱了,只是敌人没敢再冒头。</h3></br><p data-track="76">不一会儿的功夫,对面阵地上开火了,子弹朝着张桃芳的狙击阵地打来,一些流弹不知道从什么地方钻过来,擦破了他的棉衣。</h3></br><p data-track="77">趁着这个机会,王纪荣在一旁拍了不少照片。</h3></br><p data-track="78">张桃芳走过来同肖参谋会合,看着他肩膀上露出棉花的衣服,肖参谋关切的问了一句:</h3></br><p data-track="79">“你受伤了没?”</h3></br><p data-track="80">张桃芳摇摇头,笑着说了一句:</h3></br><p data-track="81">“没有,敌人的子弹只扔棉花,不钻肉。”</h3></br><p data-track="82">虽然这次不算是正式作战,但张桃芳的表现还是让肖参谋大喜过望。</h3></br><p data-track="83">回去以后,肖参谋告诉八连连长,要搞一个盛大的授靴仪式,八连连长召集全连到了阵地上,肖参谋当着众人的面,把皮定均的那双皮靴挂在张桃芳脖子上……</h3></br><p data-track="84">肖参谋回去以后,把情况报告给了皮定均,虽然损失了一双皮靴,但皮定均显然更高兴,一个神枪手的出现,对部队的士气无疑能起到很大的帮助。</h3></br><p data-track="85">趁着一次机会,皮定均专门到214团8连去了一趟,他要亲自考教张桃芳的枪法。</h3></br><h3> <h3>不过,皮定均自然是不可能跟着张桃芳一起到一线阵地去,万一出什么事儿,谁也担待不起,一旁的肖参谋提议打麻雀。应该说打麻雀和小鸟更考验一个狙击手的素质,毕竟鸟比人头更小,而且活动毫无规律。</h3></br><p data-track="87">张桃芳并没有惧怕,而是沉稳应对,接连六枪,张桃芳击中了4只麻雀,虽然不是百发百中,但已经颇为难得了。</h3></br><p data-track="88">“把你的枪那给我看。”</h3></br><p data-track="89">皮定均接过了张桃芳手里的枪,上下一拉枪栓,动作干脆利索。</h3></br><p data-track="90">张桃芳的枪只是普通的一支苏式步骑枪,是全军战士的标配,谈不上起眼,能够有这样的战绩,无疑是很难得的事儿。</h3></br><p data-track="91">“肖参谋,把车上的那把枪拿下来。”</h3></br><p data-track="92">肖参谋走到车前,从车上取下了一把枪,这是一把苏制的“莫辛纳甘”步枪,这把枪的好处就是比步骑枪的枪管更长一些,打的更精准。</h3></br><p data-track="93">“这把枪给你了。”</h3></br><p data-track="94">张桃芳得了军长授枪,更加欢欣鼓舞。</h3></br><p data-track="95">军长给的那双靴子,张桃芳没舍得穿,而是当成战利品好好保存起来,后来每消灭一个敌人,他就往里仍一枚弹壳,到后来两个靴子的弹壳都快装满了。</h3></br><h3> <h3>同年,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24军也被分配了一个名额,皮定均想也没想,大手一挥:</h3></br><p data-track="97">“让张桃芳去吧,这年轻人是块好料,将来还要发展。”</h3></br><p data-track="98">有意思的是,张桃芳后来到军部报道,脖子上还挂着那双靴子,里面满满的弹壳,皮定均哭笑不得:</h3></br><p data-track="99">“你怎么背着这双鞋过来了。”</h3></br><p data-track="100">皮定均注意到了这双靴子里面放着弹壳,好奇的问了一句:</h3></br><p data-track="101">“里面装的是啥?”</h3></br><p data-track="102">“子弹壳!”</h3></br><p data-track="103">一旁的肖参谋解释了一遍,皮定均才明白这些弹壳的含义。</h3></br><p data-track="104">皮定均沉吟了好半天,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h3></br><p data-track="105">“你打死了211名敌人,打得很不错,你要到北京开会了,要带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向党中央汇报去,我看你还没有打出名堂来。”</h3></br><p data-track="106">张桃芳愣了一下,没明白军长话里的意思。皮定均告诉他:</h3></br><p data-track="107">“你们团的番号是多少?”</h3></br><p data-track="108">“214团。”</h3></br><p data-track="109">皮定均点点头:</h3></br><p data-track="110">“这就对了,214团,你得给我打死214名敌人才行。”</h3></br><p data-track="111">张桃芳这才恍然大悟。</h3></br><h3> <h3>临走之前,皮定均严令张桃芳换上那双新靴子,张桃芳一开始很不情愿,后来在军长一再要求下,这才换上。</h3></br><p data-track="113">也就是穿着这双新鞋,张桃芳下午又去战场溜达了一圈,带着三枚弹壳到了军部。</h3></br><p data-track="114">当天晚上,皮定均留张桃芳吃饭,如果不是军情紧急,两人一定会好好喝一杯。</h3></br><p data-track="116">张桃芳的传奇无需赘言,更为关键的是,他后来还参加了空军的选拔,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h3></br><p data-track="117">皮定均一直很记挂着张桃芳这个从24军走出去的兵。</h3></br><p data-track="118">据说1964年,皮定均偶然看全军比武的录像,竟然意外发现了其中还有张桃芳的身影,高兴地拉着家里人介绍:</h3></br><p data-track="119">“看看,看看,这个教官就是张桃芳,他在为全军出力呢,我24军出来的人才不简单呐。”</h3></br><h3> <p data-track="120">不过很遗憾,在后来的岁月里,两人竟无缘再见一面。</h3></br><p data-track="121">从北京开完会以后,张桃芳就回了24军,不久之后,全军选拔人才到军校深造,24军又选了张桃芳,本来在临走之前,张桃芳想去见军长一面,但不凑巧赶上了皮定均开会,两人没能见上面。</h3></br><p data-track="122">张桃芳后来几次写信给老首长,希望能同老首长见一面,但几次都无缘得见,那时两人都在部队,工作异常忙碌,根本就安排不出时间来见面。</h3></br><p data-track="123">时隔多年之后,张桃芳再谈起这件事,仍然忍不住有些感慨:</h3></br><p data-track="124">“我知道当时战备紧张,老首长忙,实际上我也没有什么事情,就是想见老首长,表达一辈子的知遇之恩。”</h3></br><p data-track="125">只是没有想到,等到张桃芳再见皮定均时,老首长已然遇难。</h3></br><h3>1954年,张桃芳参加了空军选拔,成为了一名空军飞行员。</h3></br><h3> <p data-track="127">只是从那时候开始,张桃芳就没再摸过狙击枪了。</h3></br><p data-track="128">即便是转行干了飞行员,张桃芳也同样很出色,经历了上千小时的飞行,张桃芳仍然保持着零事故、零伤亡的记录。只是随着后来年纪大了,张桃芳的肺活量也下降,不得不告别了飞机。</h3></br><p data-track="129">当时,还有人建议张桃芳,不如去飞民航,但无论如何劝说,张桃芳始终不接受:</h3></br><p data-track="130">“我曾战功赫赫,怎么可以去飞民航。”</h3></br><p data-track="131">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亲自出面劝说,并建议他到地面工作,张桃芳这才无奈接受。</h3></br><p data-track="132">1969年9月,地空导弹部队因急需要人,张桃芳又毫不犹豫的参加,据熟悉张桃芳的战友们评价他:</h3></br><p data-track="133">“他从来没有架子,平易近人。”</h3></br><p data-track="134">作为一个志愿军英雄,一个优秀的神枪手,后来又转投飞行员,张桃芳无疑是有着自傲的资本,但他从来没有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战绩。</h3></br><h3>1985年,张桃芳以副团职正式退职休养。</h3></br><p data-track="136">尽管这个待遇并不算高,但是张桃芳却很满足:</h3></br><p data-track="137">“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已经够多了,相比在朝鲜战场上死去的战友,我知足了!”</h3></br><h3> <h3>唯一让张桃芳有些不满的是,自从他退休以后,再没有机会摸枪。张桃芳为此曾满怀遗憾的称:</h3></br><p data-track="139">“前几年说要组织我们这些老家伙打枪,把我给高兴坏了......可这么一桩小事闹来闹去,最终还是吹了。”</h3></br><p data-track="140">2007年10月29日,张桃芳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享年77岁。</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