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之——锁阳城与榆林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敦煌的天气:多云,温度 5~16度,很冷的,好在我们都有备而来,穿上了羽绒服,就好多了。早餐仍然是我们喜欢的小米粥、花卷、煮鸡蛋外加小咸菜,乘着吃饭的时间,我们请教了老太太,中医养生、饮食方面的问题,老太太不愧是几十年的医生,一边给大家看舌苔,一边说出每人各自身体存在的小问题,一边还讲解饮食上要注意的事项,侃侃而谈,让我们感觉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令人肃然起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今天的路线是东线,看锁阳城和榆林窟。8.30乘车出发,走上高速,在苍茫的戈壁上,看到的是空旷的原野,一望无际的戈壁大漠,让人感觉到天之大,地之广,人之渺小。公路上的车也很少,我和司机师傅开玩笑道:你们这里的司机真有福气,不用在车流中穿梭,不用害怕红灯、警察,随着自己的性子开,想开多快,就开多快,想开多慢就开多慢。高速上偶尔闪过一辆重车,铁路上的油罐车犹如一条长龙,徐徐前行。道路两旁的沙漠中长着一丛丛的骆驼草,骆驼草,草如其名,颜色接近骆驼色,顽强地在荒漠的沙石中生长着。沿线有铁路、动车路、公路、高速公路、高压电缆输送线路,难怪说敦煌是交通的咽喉要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公路上竖着的瓜州指示牌,突然联想起《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贾琏的女儿巧姐被卖到瓜州地界的情节,刘姥姥不畏路途遥远,来救巧姐,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家小姐,被卖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令人唏嘘。我不由得查询证实一下,结果,此瓜州非彼瓜州也,那个瓜州,应该在扬州一带。差点闹了笑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汽车在高速上飞速前进,我看着这戈壁沙漠,拍起了小视频,在我的镜头里出现了一个雕塑——汉武雄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就是与秦始皇齐名的汉武大帝。他的一生,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他让匈奴远渡漠北,讨伐大宛,平定南越,东征朝鲜,开过西南夷,为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汉武雄风雕塑,是清华美院青年雕塑家张万兴教授创作。以红砂岩为主要材质,利用当下先进的3D扫描和数字技术创建数据,再分块进行3D雕刻,然后逐块雕砌安装成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汽车🚙继续在旷野荒漠中奔驰,我漫无目的拍着路边的风景,突然,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白色的管子搭建而成的楼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建筑叫《无界》又名为《海市蜃楼》,是由四个楼阙、一个主殿构成。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家董书兵教授以“一带一路”为创作语境,以丝路文明为创作背景,以榆林窟盛唐经变画中的建筑样式为蓝本,以现代建筑材料为载体,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雕塑采用200多吨超标准加厚不锈钢管材搭建,总长60米,宽45米,高21米,约30000个扣件连接而成。雕塑灵感来自于瓜州榆林窟第25窟《观无量寿佛经变》中的盛唐建筑“天堂楼阁”,借鉴“四联阙楼,高堂大殿,大披屋顶,七宝蓝图”等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将“海市蜃楼”这座空中楼阁,以实实在在的材质和形体构筑在戈壁之中,把真实与梦幻、历史与现实互融合,增加了作品在视觉表达的丰富性、多样性,雕塑用视觉语言向世界传达千年丝路精神与文明的延续,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未来世界价值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海市蜃楼这个成语,原意是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墙。现多比喻虚无缥缈的事物,也可用来形容心中想到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天官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小镇上,我见过天上的海市蜃楼,我们小镇上的人们把这一现象叫做“山现”,(当时还不知道海市蜃楼这个词)夏天刚下过雨后,天边突然呈现出一片亭台楼阁的建筑,色彩非常艳丽,好像是天堂里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的玉宇琼楼一样,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我和小朋友们一起欢呼跳跃,欢快地欣赏着这神奇的天边一幕,直至慢慢散去。所以对海市蜃楼印象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佩服董书兵教授和他的团队,在茫茫戈壁荒漠上,设计建造了这座海市蜃楼,建筑的材料只有钢管和配件,清一色的白色建筑,好似天外来客,让人感觉如梦如幻,犹如进入仙境。感谢这些伟大的艺术工作者们,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海市蜃楼”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锁阳城遗址游客服务中心,建筑上插着一面面写着唐字的黄色旗帜,仿佛把我们带回战旗猎猎、金戈铁马的唐朝戍边战场,薛仁贵率领将士们驰骋疆场,在锁阳城的内城、外城遗址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在服务中心的柜台上发现有很多的纪念戳,我一个一个的盖在我的笔记本上,作为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锁阳城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镇东南的戈壁荒漠中,是集古遗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和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历史上是扼守丝路交通咽喉的要塞,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汉唐、西夏古城之一。2014年,锁阳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和烽燧信息传递系统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范本。锁阳城按结构分为内外两城。将内城包围,墙体高大;内城面积28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底宽7.5米,顶宽4.6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结构及其复杂城内留有大量土台、房屋及其建筑遗迹,陶片、铜币随处可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拍到的一对野鸭子(或者是什么鸟),颜色靓丽,非常好看,在这戈壁荒漠中特别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锁阳城,当地老百姓祖祖辈辈传颂着一个悲壮的故事。传说锁阳城原名“苦峪城”。当年大唐天子李世民命太子李治率名将薛仁贵兵临苦峪城下,一举打败了西域联军。正在举行克城庆贺之际,不料被赶来救援的哈密国元帅苏宝同大军团团围困,突围无望,粮草尽绝。时值寒冬腊月,许多士兵饥寒交迫,死于非命,大军几乎没有了战斗力。谁知救星从天而降,命不该绝。一名倒在地上的士兵发现有一块地方,既不积雪也不封冻,随手挖开,惊喜地发现了一个肥满的块根,食之甜涩相宜,顿觉精神倍增。这个块根正是今天有名的锁阳。薛仁贵闻讯即令将士掘而食之。一时间三军精神振奋,奋勇异常,终于打败了苏宝同,为朝廷屡建奇功。太宗天子闻奏,认为锁阳救了三军将士,是天赐洪福,将苦峪城赐名为锁阳城。迷人的故事给一个古城遗址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薛仁贵征西》这部历史小说中的“寒江关”、“青龙关”、“卡房子”、“白虚关”、“得胜桥”正是锁阳城周围的重要关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吉思汗与锁阳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相传成吉思汗征战至敦煌附近,突发恶疾,生命垂危。冬至夜,有神仙托梦曰:唯九头神药可治。随营将士寻找21昼夜,终在锁阳城采得九头锁阳根。食后昏睡三日,醒来病痛全无,成吉思汗以为锁阳实乃上天赐之神物。从此,民间流传三九三的锁阳能治百病,锁阳能逢凶化吉、镇室辟邪。故盛行祈福、婚嫁、寿诞、节庆都以锁阳为贵重礼品,以求锁住阳气,长盛不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历史的变迁,锁阳城早已成为古城,但这里的锁阳却一直旺盛地生长着,成为瓜州的一大特产。锁阳城周围的土质呈黄褐色,土质疏松、肥厚,为锁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生长的锁阳肉质肥满,药用价值高,因此,每逢冬春季节当地群众争先恐后地到这採挖锁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从冬至那天数21天,第21天那一天就是三九三。因为“三九三”的锁阳质量好,有“沙漠人参”、赛人参之说,故在“三九三”挖锁阳的人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锁阳在当地老百姓心中,有挥之不去的情结。每当天灾、人祸降临,许许多多的人挖锁阳得以充饥,度过艰难的年代。锁阳这个植物神秘、奇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冬季,生长之处不封冻,雪落即融。锁阳在蒙药中是一味大补阳气的要药,用于中药大约在唐宋以后的事。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衍义》中说:“锁阳可大补阳气,益精血,兴阳润燥,养筋滑肠。凡阳气虚损,精血衰败者,珍为要药。用于骨蒸潮热,腿膝萎弱无力,肾虚阳痿,筋骨无力,肠燥便秘”。也许是药效奇特的原故,人们才将它命名为锁阳,其取义是锁阳能像千斤锁一样,锁住人体的浑身阳气。锁阳的药用价值为历代名医所珍重。由于如今经常食用锁阳,当地人平均寿命大大高于周围地区。八九十岁的高龄人很多,百岁老人和四世同堂在当地也不足为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们在看内城时,见到路边生长的锁阳,司机师傅告诉大家这就是锁阳!于是我随手拍了下来,导游告诉我们,现在的锁阳没有药效,不能挖,让它长到冬天才能挖下面的根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锁阳城的城东约一公里处,有一片土塔林,当地人称之为“塔尔寺”。据史料记载,塔尔寺是唐、五代及宋元时瓜州地方官员及百姓进行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高僧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路过瓜州,并在此讲经说法半月有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遗址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的建筑遗迹:僧侣室、藏经楼、诵经殿堂和圆寂塔……。阳光下只有眼前这片遗址还矗立在这戈壁沙丘上,显得荒凉而肃穆。曾经的一座僧人居住的院落,数十年前还可以看到基本构架,经过风吹日晒雨打,如今只剩下短短的一块断壁残垣。工作人员说,这些遗址都没办法保护和复原,只能静静地看着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和延长它们的建筑寿命。这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无奈,听完这些话,我心中有些失落和难过。难道对此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我期望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以后会有办法保护这些文物的,让我们的古老文明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众所周知,玄奘西行取经并不是像小说那样,唐太宗的礼遇下去取经,而是偷渡出境取经。因此,到了唐代西边重镇瓜州的时候,他就遇上了麻烦:出不去。而在此时,玄奘在塔尔寺附近遇到来礼佛的胡人石槃陀。石槃陀希望玄奘为他受戒,并答应帮助玄奘出关,到了晚上,石槃陀果然带来一名同行的老胡人和一匹枣红马。两人出关几日后,石槃陀因为怕玄奘被擒之后把他协助偷渡的事情供出来,竟然对玄奘起了杀念。当晚,玄奘刚躺下,就发现有人向他走来,定眼一看,竟是石槃陀。动了杀机的石槃陀拿着刀在他身边走过来走过去,最终受感化于他一身正气,还是没有下手。第二天,他承认动了杀念一事,玄奘没有怪他,还送他一匹马,两人从此分道扬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说石槃陀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只不过他最终没有陪伴玄奘走到最后,而小说里的孙悟空做到了。这一切源头就发生在瓜州的锁阳城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塔尔寺的拱形圆洞里边,有一只罕见的鸽子,讲解员说:传说它的前生可能是一个佛教徒,今生还守在塔尔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沙漠中,一群骆驼🐫,在吃骆驼草,骆驼草是上天赐给它们的天然饲料。大自然就是这么神奇,有沙漠,就有骆驼,有骆驼,就有骆驼草。这是一条多么奇特又自然而然的生物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豆腐白菜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已经快到一点了,大家肚子都有了些反映,我们驱车返回锁阳镇,进入了一家叫做榆味酒楼的饭店,点了苜蓿炒鸡蛋、葱爆羊肉两个菜,还要了一个豆腐白菜汤。这次来敦煌,没少吃羊肉。匆匆忙忙用过餐,又上车向榆林窟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榆林窟上面,远远望去,看到一个凹陷的地方,绿树成荫,但根本看不到下面有一个闻名于世的榆林窟,也看不到榆林河,不由得心生疑虑,榆林窟到底在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窟前的榆树,刚刚长出了嫩嫩的新叶,碧绿如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河的水清澈见底,水不是特别大,但是流的非常湍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上洞子,位于甘肃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公里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构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幅,彩塑佛、道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张议朝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西夏、元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今天到榆林窟,凭票能看到11窟、12窟、17窟、19窟、5窟,最后看了特窟25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先我们走进了榆林11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窟第11窟属于清代营造。洞窟形制平面是长方形,顶部是纵向人字披顶,在洞窟的东壁开三券顶龛,南北壁东端各开一券顶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洞窟顶部绘制着檩、椽,檩间绘仙人、花鸟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壁有三龛,主龛內有龙王一身,两侧龛內是清代塑像。南北壁有神台,台上各塑有10身塑像。东壁门两侧各有一身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我们走进了榆林窟第12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第12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南端,建于五代,清代重修。此窟有前后室,前室是一面披顶,南北壁各设马蹄形佛坛。主室是覆斗形顶,洞窟平面为方形,沿东壁与南北壁后部设马蹄形佛坛。甬道南壁画男供养人像四身,根据题记可知前面一人是当时的瓜州刺史慕容归盈。北壁画女供养人像五身。前面一人为慕容归盈的夫人曹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洞窟主室窟顶为覆斗顶,藻井井心毁。四披画飞天、千佛、千佛中各画说法图一铺。东、南、北壁佛床上清塑药王像等九身塑像。东壁十大弟子、八大菩萨、帝释、梵天。南壁西侧画药师经变一铺,下画慕容氏出行图,东侧画梵天、天龙八部、天王神将、夜叉。北壁西侧画西方净土变一铺,下画慕容夫人出行图,东侧画帝释、天龙八部、天王神将、夜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供养人像及出行图,可知本窟是五代时期瓜州慕容氏家族开凿的功德窟,也是榆林窟现存壁画中唯一绘制大型出行图的一个洞窟。该窟主室甬道南壁供养人东向第一身题名:“皇祖检校司空慕容归盈”,对应的南壁所绘女供养人的题名:“曾皇妣曹氏一心供养”,前室甬道南壁洞东向第一身题名:“敕授墨离军诸军事知瓜州刺史检校司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慕容归盈出行图位于主室南壁下部,从南壁下部东侧起首,一直延续到西壁道南侧。曹氏出行图位于主室北壁下部,从北壁下部东侧起首,一直延续到西壁甬道北侧。由于壁画漫患不清,题记和画面细节很难辨认,加之南壁、北壁东侧和东壁被清代所增修的佛床所遮挡,致使出行图很不完整,但我们仔细辨认,依然可以辨认出部分情节。慕容归盈出行图中的人物大多穿圆领袍衫,头戴展脚噗头;而慕容归盈夫人曹氏出行图中的曹氏骑高头大马,头戴花冠步摇。两图的先导都持大旌、执戈握矛,鼓乐者、舞蹈者紧随其后,使臣、男僚、女侍等随从人员列队行进,人物众多,场面宏大。从构图上看,榆林窟第12窟慕容归盈夫妇出行图显然是模仿莫高窟第156窟张议朝夫妇出行图和莫高窟第100窟曹议金夫妇出行图,而张议朝和曹议金都是归义军节度使的身份,慕容归盈是瓜州刺史的身份,所绘制的出行图,规模要小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慕容家族不仅在莫高窟、榆林窟建有功德窟,而且在归义军政权中为官多年,有的身居要职已至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慕容归盈曾在瓜州任刺史几十年,是活跃于五代时期瓜州一带的世家大族和一股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莫高窟第256窟供养人中,绘制了慕容中盈,慕容言长、慕容贵隆等成员,是慕容家族开凿的功德窟。莫高窟第98窟曹议金的功德窟中就有一身慕容家族的供养人慕容员顺。慕容氏家族与归义军政权的曹氏家族互相通婚,这也提升了慕容家族在敦煌的社会地位。考察莫高窟第98窟和莫高窟第108窟的供养人题记后可知,曹议金的姐姐第十一小娘子和曹议金的女儿第十六小娘子都出嫁到慕容家族,这说明曹氏家族和慕容家族很早就有姻亲关系。这可能是慕容归盈在自己的功德窟中绘制出行图的主要原因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壁的弟子和菩萨,神情沉静稳重,菩萨和弟子旁边榜题犹存,如:南无海天菩萨、南无药王菩萨、南无智山菩萨、南无卢舍那菩萨、南无梵王、南无日光菩萨、舍利弗智慧第一、阿难陀总持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迦旃(zhan第一声)延论议第一、优婆离持律第一等等。其中佛弟子的榜题在许多佛教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十大弟子中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须菩提、福楼那、迦旃延六人属婆罗门贵族种姓;阿那律和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罗睺罗是释迦牟尼的儿子,这三人都属于刹帝牟尼亲传,都是亲耳听闻佛陀言教而成为觉悟者,是众多弟子中道行突出的十人,在协助释迦牟尼弘法的几十年时间里都立过大功,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又跟着讲解员走进榆林窟第17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17窟保存有较完整的前室、甬道。长长的甬道直通到崖壁外,可知古代在崖壁外应有栈道相通。前室为方形小室,主室较大呈方形,中心柱设在洞窟中央。中心柱四面开龛,正面和两侧面龛內均塑坐佛,而在背面龛內塑立佛。这种塑像构成与第28窟,第39窟也完全一致。中心柱南向面和东向面的佛像大体保持了原作的风格,佛结跏趺坐,神情庄严,面部及衣纹造型写实,袈裟下沿从莲座上自然垂下。头光的中心为对凤纹,外沿为缠枝卷草纹,背光內层为卷草纹,外层火焰纹与卷草纹交织。这些纹样均以青绿色为主,色泽明快是典型的初唐风格。除龛內头光与背光外,本窟中心柱四面及四壁的佛、菩萨及图案壁画均为宋代重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17窟的甬道南壁有三行刻画的题记: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廿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南湘阴蒋资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英国总理教育大臣司代诺当幕游历到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第17窟主室甬道北壁(东起第三身菩萨身后)也有用铅笔书写的四行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清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廿一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湖南长沙府湘阴县蒋资生与英国总理教育大臣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代诺当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游历囗囗(到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两处题记记述的内容基本相同,书写题记的时间也应该相同,从题记的叙述口气上推测应该是蒋资生所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蒋资生(?~1922年)又名蒋孝琬,俗称蒋师爷,湖南湘阴人,清光绪年间来到新疆,曾在县、州衙门任师爷。什么是师爷?明清地方官制中除了“三班六房”(三班指快、壮、皂,为杂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办理具体事务),还要有许多才识的社会贤达协助自己处理各种事务,把这些人称为幕僚、幕客、幕宾、幕友或师爷。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队来到新疆时,正在新疆莎车衙门任职的蒋资生经英国政府驻疏勒(新疆喀什)代表马继业推荐,蒋资生被聘为斯坦因的中文翻译兼助手,为斯坦因在中国疏通人际关系、探寻文物做了大量的工作。斯坦因能够从王道士手中骗得大量藏经洞写本,其中蒋资生起了极大的作用。从中国文化发展史的角度看,蒋资生也是一个文化的罪人,是斯坦因盗劫中国文物的帮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榆林窟第19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窟是榆林窟五代时期的代表洞窟之一。前室略呈方形,顶部为一面披顶,主室为覆斗顶,中央设佛坛,坛上仅存一佛像,为清代所塑。前甬道南北壁画轮回图和地狱变;前室南北两壁各画天王一身,东壁门两侧画八大龙王赴会,西壁门两侧各画说法图一铺;主室甬道画曹元忠夫妇的供养像。主室顶窟绘制莲花井心,四披画千佛、飞天和说法图,四壁绘制经变画,南壁是阿弥陀经变,天请问经变,北壁是药师经变,报恩经变,东壁为劳度叉斗经变,西壁是文殊、普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窟是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的功德主室。甬道南壁第一身供养人便是曹元忠的画像,像高1.73米。榜题书写:“推诚奉国保塞功臣敕归义军节度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谯郡开国公曹元忠一心供养”。身后有一身小的男像,书写“男将仕郎延禄”,这是曹元忠的儿子曹延禄的画像。曹元忠是曹议金的三儿子,他的兄长元德大约在公元940年去世后,元忠为归义军节度留后,从公元944年到公元974年一直担任归义军的节度使,955年被朝廷正式敕封为沙洲节度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公元962年,他自称“推诚奉国保塞功臣”,也得到了朝廷的承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曹元忠像对称的甬道北壁第一身女供养人画像便是凉国夫人翟氏的画像,像高1.75米,旁边的题记书写“敕受凉国夫人浔阳郡翟氏一心供养”,身后有一身小的女像,榜题书写“长女小娘子延鼐一心供养”,这是曹元忠的大女儿曹延鼐的画像。凉国夫人的装扮非常华贵,身穿大袖糯裙,衣服外披帔帛,头戴凤冠,发插步摇,面贴花钿,两鬓包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凉国夫人服饰的颜色与曹元忠是一样的,这是尊从了古代社会“夫人之衣从夫色”的礼仪规定,糯裙是汉晋以来贵族妇女的传统礼服,由褥和裙两部分组成。帔帛,是古代妇女服饰的一种。敦煌的隋代壁画中已经出现了帔帛,到了唐代,妇女凡着衫裙者皆服帔帛,这种帔帛可能是从国外传来的,古代的波斯(今天的伊朗一带)妇女就有“妇女服大衫披大被”的习俗。凤冠是我国古代贵族妇女的头冠,因其在头冠上装饰有凤形的饰物而得名。由于凤凰是万鸟之王,按照礼制只有皇后或者公主才能佩戴,普通百姓一概不得使用。但是,有些朝代允许妇女在出嫁婚礼上佩戴。敦煌壁画中的凤冠形制较多,有单形凤冠、桃形凤冠等。步摇也是我国古代妇女插在头发上的一种装饰,上面镶嵌着五彩珠玉,行则动摇,故名步摇。晋代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挡”。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云鬓花颜金步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女供养人的面部装饰,可以看到古代妇女面装的习俗。北朝《木兰辞》里的少女花木兰,替父从军,征战十年后归家,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闺房,就急忙“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在含章殿的殿檐下休息,当时正是正月初七日腊梅盛开的时节,殿下的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公主的额头上,梅花娇艳欲滴的颜色正好在公主的额头上染成了五瓣梅花状,宫女见状,觉得额上有梅花印非常好看,便纷纷仿效,称为梅花妆。唐代以后,妇女面部化妆种类更多,有贴在脸上的花钿,也有直接画在脸上的花子。花纹有各种自然花卉,还有鸟形的。这在敦煌壁画中保存了很多这样的资料,可以与传统的文字史料相结合,探讨古代的化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窟前甬道南壁残存一幅六道轮回图,靠崖面外侧已损毁,残存部分可见一个大的圆轮,由內到外有五重。佛教认为人死后会再投胎,或投胎于人,或投胎于动物,如果生前做了好事,积下功德,死后投胎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做了坏事,死后投胎就会得到不好的生活,甚至会投胎为畜牲。这样生死间不断地投胎,就称为轮回。只有不断修行,才可以摆脱轮回之苦。佛教又把世界分为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牲道、饿鬼道、地狱道。前三道是三善道,后三道为三恶道。越往下,所受的苦越重。六道轮回图就是图解佛教的六道原理,用大圆轮象征在六道轮回就如车轮一样转动。这幅六道轮回图是敦煌石窟中同类题材绘画中唯一的一幅。在大足石窟南宋时期雕刻中也有一幅与此十分相似的六道轮回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甬道北壁与六道了轮回图相对的位置,画目连变相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代寺院中,一方面流行对佛国净土世界美好景象的描绘,一方面也流行对地狱世界恐怖景象的表现,成为佛教对世俗教化的两个方面。本窟主室所描绘的报恩经变,是忠孝思想与佛教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中很讲究孝道和报恩,《礼记》中说:“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葬,丧毕则祭。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除了报答父母的恩情,中国传统中更讲究“上报君恩”,对皇帝、对国家也要忠诚。佛教也倡导报恩,《杂阿含经》就讲知恩报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具体到四恩:一是父母恩,二是国土恩,三是众生恩,四是三宝恩(三宝是佛、法、僧)。后来把佛教中一些有施舍、报恩思想的故事集中起来,形成了《报恩经》。报恩经变就是根据《大方便佛报恩经》所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石窟中的报恩经变一般在经变的四角绘制孝养品、恶友品、议论品和亲近品四个主要故事,体现报恩经变中的孝养、善行、报国和惩恶的主题,而把佛国法令置于画面中心,中间绘制作为报恩经变中的缘起的序品——阿难路遇一位婆罗门背着母亲乞讨,这也是孝道的直观提现。报恩经变共有九品除这五品外,还有对治品(讲转轮王以身剜千孔、燃千灯、以求正觉的故事),发菩提心品(讲佛在过去世因七情六欲而坠地狱,后发菩提心脱离地狱成佛的故事),慈品(讲大光明以头施敌国,一大臣不忍见先王自刎尽,以及五百盲贼,华色比丘尼的故事),忧波离品(有关戒律的说教),可惜壁画下部残损,现在无法辨认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窟西壁门两侧,分别绘文殊变和普贤变。文殊变采用了当时的所谓“新样文殊”的画法,给文殊菩萨牵狮的昆仑奴改为于阗国王,这可能是当时从于阗传来的样式,这样的画法最早出现在莫高窟第220窟甬道五代壁画中,从该壁画的发愿文中,我们知道了有于阗国王形象的文殊变称为“新样文殊菩萨”。五代时期莫高窟与榆林窟出现“新样”文殊变,反映了曹氏政权与于阗国的密切关系。这幅新样文殊变中,还画出了五台山图。五台山在今山西省,古代名为清凉山,因山有五顶,所以叫五台山,很早的时候就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北魏以后山上的佛事很盛,唐代以后,武则天及后来的皇帝均遣使到五台山送供,更提高了五台山的威望,唐后期五台山建有十大寺院,另有若干小型寺庙等。唐代已有人画出五台山图流传于世,历史记载长庆四年(824年)吐蕃专门派人向唐朝请求五台山图,开成五年(840年)日本高僧圆仁到五台山巡礼时,汾州和尚议圆请画师画五台山图送给圆仁带回国供养。于是,五台山图东传日本,西传至吐蕃。敦煌莫高窟吐蕃时代的第159窟最早出现了五台山图,可能就与吐蕃遣使求五台山图有关。莫高窟五代时期第61窟出现了长达13米的五台山图,于此同时,榆林窟第19窟、第32窟均在文殊变中画出五台山图作为背景,反映了五台山信仰在五代时更加流行。本窟的五台山图是作为文殊变的背景画出的,左上部山中画出一些寺院和僧人以及上山拜佛的信众,还有金五台化现、金刚化现、金龙化现佛足化现等场面。画面右上部画出佛头化现、佛手化现金桥化现以及佛陀波利见文殊菩萨化现老人的场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陀波利是来自印度的僧人,据说他第一次来中国时(676年)就上五台山,在山中遇见一位白衣老人问他:“你是从印度来的佛陀波利吧?你带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了吗?此地的信众很需要这部经典。”说毕忽然不见。佛陀波利突然明白,这位白衣老人就是文殊菩萨化现的,于是匆匆赶回印度,当他从印度返回,第二次来到五台山时,已是永淳二年(683年),佛陀波利如约带来了佛经,这部佛经由日照三藏法师与杜行恺等人翻译成汉语,便流行于中国。佛陀波利的故事与五台山的关系密切,所以在敦煌壁画五台山图中多绘这一故事。本窟壁画中,画出一白衣老人柱扙在讲话的样子,老人前面有一个和尚双手合十面对老人,这显然就是佛陀波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又来到榆林第5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榆林第5窟也被称为“卧佛殿”。殿内有尊涅槃佛,长10.9米,是榆林窟最大的涅槃佛塑像,学者推断为唐代塑像,清代重新上过彩。本窟的窟檐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长12.7米,宽6.7米。梁上有“嘉庆十三年岁次戊辰梅月上浣重修三危山榆林窟千佛洞睡佛殿序文”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嘉庆四年,一位来自河州(今甘肃临夏)姓莫的淘金工,当时身染恶疾,到了榆林窟后,于是就发愿清理窟內积沙。这位姓莫的信士共经过八年的清理,终于将这身涅槃像重现在世人面前,其虔诚之心至今令人感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们跟随讲解员来到特窟25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特窟的人很少,受到了特殊的待遇,讲解员让我们坐下来,听他讲解,我们在他的手电光下,看到一尊座佛,佛前的地下铺着灰色的地毯,我们坐下来,听他娓娓道来:第25窟主室横方形,有长甬道。此窟弥勒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吐蕃男子与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间,即大历十一年(776年)至建中二年(781年)间。主室顶部塌毁,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绘密教“八大菩萨曼陀罗”,唐代保存完好的第25窟,南、北两侧壁分别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前壁门两侧绘文殊变、普贤变。前室东壁南北相对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守卫佛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参观完榆林窟,再回到原来的地方,不由得为千年前的古人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选址是如此的隐蔽,下去后,才知道别有洞天,这里有着非常好的风水格局,内涵佛缘和祥瑞之气,有山、有水、有榆树林,有这么多的洞窟,藏了很多的宝贝,这里真是弘法禅宗、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司机师傅告诉我们,前面就是宕河水库,祁连山雪山融化后流下来的水,都被聚积在这里,远远望去像一潭绿色的海子,非常漂亮!由此,我想到了保护大自然,水在戈壁荒漠中是非常重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返回的路途中,我们看到很多游客都停车去看一个大型雕塑。我们也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地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大漠戈壁的旷野之中,有一个沉睡的小孩,他就是大地之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是位于酒泉市瓜州县红山坡戈壁滩上的大型雕塑。但与我们想像中的雕塑不太一样,并不是佛祖、菩萨、或历史名人、神话人物。而是一个大型婴儿模样,而且这个婴儿非座非卧,反而呈跪爬状伏在地上,一幅恬然入睡的安静模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地之子雕塑巨大,长约15米,宽约10米,已成为瓜州地标性的雕塑,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我们也在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地之子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教授所创作。是教授对于环境的思考,想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展现形式,唤醒公众对于地球的环保意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雕塑寓意着人类和雕塑一样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她孕育了我们,人类也在地球的怀抱中生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各个角度给这个可爱的宝贝拍了照片,这张是游客都在大地之子雕塑前拍照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是我从最佳角度拍的全景,一个酣睡着的小宝贝,伏在大地之上,甜甜的进入梦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是从后面拍的大地之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是从侧面拍的,特写了他肉敦敦的小脚丫,胖胖的小屁股,显得更加可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侧重头部的发型和面部。浓密厚实的头发,高高的前额,表达出大地之子聪明和稚气,面部安详入睡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晚饭又到昨天的正宗靖远尕六美味羊羔肉店吃,点了家常豆腐、胡羊焖饼、羊杂萝卜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回到民宿客栈,趟在床上,很长时间没有睡意。今天看过的锁阳城、榆林窟一幕一幕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像一朵朵浪花,像一篇篇史册,展现着古代人的奋斗过往与辉煌。三个现代的大型雕塑:大地之子、汉武雄风、海市蜃楼,是清华大学美院的教授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用现代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诉说着丝路精神与文明的延续,古代人与现代人思想、艺术在这片土地上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互成全,在这片土地上开出更绚丽多姿的艺术、文明之花,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