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之——初见莫高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当我睁开眼睛,天已经大亮。睡眠一向不好的我,昨天晚上因为倒了地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看了好长时间电视📺,才迷迷糊糊入睡。也许是昨天车马劳顿累了,也许是大半夜的折腾,后来睡的特别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漠的早晨来的比内地早一点,拉开窗帘,看到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小老板告诉我们:这里气候干旱,很少下雨☔️,我们的小j领队对今天的行程做了调整:今天去参观莫高窟,因为大多是室内活动,下雨也不受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我们来到敦煌,重头戏就是看敦煌莫高窟,这是上天的旨意,来到敦煌,第一天就能看到莫高窟的壁画、彩塑,我像小孩子一样,感觉非常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洗漱毕,7.30走进餐厅,看到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她端庄的脸盘,大大的耳垂,一脸佛像。给我们端上来热气腾腾的早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是小老板的妈妈,原来是个医生,退休了来给儿子帮忙,在吃饭中大家像熟人一样,聊起来了,她是山西长治人,给我们煮的小米粥,用的是山西长治的贡小米,煮出了粘粘糯糯的金黄色的小米粥,自己蒸的白白胖胖的老酵面花卷,散发着浓郁大漠气息的土鸡蛋,再加上几个小咸菜,脆嫩爽口。在这里吃饭,仿佛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边吃边聊,气氛相当融洽,饭菜非常可口,吃的特别舒心,喝完一碗小米粥,米香四溢,意犹未尽,再加一碗;吃完一个花卷,酵面味浓,馋虫萌动,再来一个。这顿早饭,吃的如此随意、称心,是我没有想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乐僔和尚与敦煌第一窟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366年,一位名叫乐僔的僧人,从中原远游到敦煌。因为天色已晚,旅途劳顿,打算就地歇脚过夜。正当他掸去僧袍上的尘土,准备躺下休息的时候,不经意地抬头向三危山的方向望了一眼。这一望,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色惊得目瞪口呆。只见那对面的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璀璨光明,仿佛有千佛化现,乐僔被这庄严的佛光盛景惊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想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西方极乐世界吗?他深信这个地方是非常神圣的,佛给自己降下旨意,自己应该在此坐禅修行。于是他发心在此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在洞窟中禅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乐僔之后,又来了一个叫法良的高僧,莫高窟的营建就从这两个人开始。此后,连续十个世纪,从未间断建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这些虔诚的僧人委身于逼仄的洞窟中,依靠苦修与冥想,在一片荒芜中试图征得终极意义上的解脱,以达到不生不死的永恒之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高窟创建于公元366年,迄至14世纪,期间连续建造时间达千年之久。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至今在1700米长的断崖上,保存了735洞窟(包括南区和北区),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了公元4—11世纪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敦煌西千佛洞保存了公元5—14世纪的22个洞窟,818平方米壁画,56身彩塑。安西榆林窟保存了公元7—14世纪的43个洞窟,近5200平方米壁画,200多身彩塑。世界上没有另一种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买了门票,按照安排,走进莫高窟的电影院,观看了两个数字电影,第一个是3D电影《千年莫高》,第二个是球幕电影《梦幻佛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用现代的数字手法把莫高洞窟中精彩的壁画、彩塑搬到了银幕上,影片气势宏大,场面壮观,震撼人心,唯美的创作,使壁画、彩塑中的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让人感觉到千年的文物在银幕上复活,焕发出了生命的璀璨光辉,与现代人是那么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工作人员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工作服,给大家讲注意事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完电影,我们乘坐观光巴士,来到莫高窟景区。我们排成两队,由讲解员(也是临时领队),给大家发导览耳机🎧,然后就带领我们向洞窟走去,游客每次买票只能看8个洞窟,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是:29窟、323窟、16~17窟、328窟、419窟、096窟(九层楼)、148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此刻开始,我们就一脚踏进了千年前的故事当中。仿佛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在黑黑的洞窟中,我们随着讲解员的手电光,瞻仰、欣赏着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壁画、彩塑;通过耳机🎧,聆听、品味着一个个古老的佛教故事;千年文明在此凝结闪耀,古人、今人的心灵在此交融,这一个个洞窟,一幅幅壁画、一尊尊彩塑,就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章章华美的史诗。让人看的心潮澎湃,听得如梦如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首先来到了第29窟。此窟是覆斗顶方形窟,西壁井盝(音:lu四声),顶帐形龛,有甬道,前室存一部分。从窟形上可以看出该窟是标准的中晚唐洞窟之一,根据前室西壁门北和门南保存下来的毗(音:pi二声)沙门天王,毗琉璃天王和千佛来判断该窟原建年代是晚唐,其余壁画为一西夏重绘,佛龛似古代暖阁,龛內马蹄形佛床上有清代重修的一铺九身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036年,李元昊攻占瓜(安西)、沙(敦煌)二州,瓜沙遂归辖于西夏。西夏王朝笃信佛教,在瓜沙造窟颇多,大多是重修前朝旧窟,此窟即是其中之一。主室窟顶藻井呈方形,画团龙卷瓣莲花井心,井心的浮雕团龙,龙身细长灵巧,张牙舞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披和佛龛內顶部画,棋格团花图案,其简洁整齐,色彩艳丽,显示出鲜明的装饰意味。四壁顶部有一圈飞天绕窟飞翔,下画千佛,壁面以白色为底色,佛像用石绿勾画,色彩清淡。佛龛下画供养器物,两侧训狮,昆仑奴各一身,狮子背负火焰🔥宝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我们观看了第323窟,敦煌323窟绘制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大将霍去病与匈奴打仗,缴获了两尊金人,汉武帝供俸在甘泉宫,却不知道为何方神物,于是,派遣张骞出使大夏,一探究竟。张骞回国后报告,说大夏国旁边有个国家叫身毒(今印度),崇尚佛教,而这两尊金人就是佛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在初唐时期,则被画在莫高窟第323窟的北壁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高窟第323窟留下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珍贵图像。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9~前126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115年,他到过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条支、身毒等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我们又走进了莫高窟第16、17窟。我们知道莫高窟藏经洞的故事,莫高窟16、17窟是我们向往的地方,因为1900年,在那里发现了五万多件文物,我真想一睹这方宝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高窟第16窟为现存的大型洞窟之一。窟主为晚唐高僧洪辩法师。洪辩俗姓吴,故此窟旧称“吴僧统窟”,也叫“吴和尚窟”。洪辩是晚唐时期的高僧,他精通汉语和藏文,是一位佛经的翻译家。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曾总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根据洞窟甬道南壁碑文所记,第16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箓于1906年主持修建。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即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经洞其实是一座只有十余立方米大小的小石室。它原来只是16窟的一个侧室,洪辩去世后,他的弟子就辟出这个侧室,作为他的纪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经洞文书的发现与流散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的第17窟。提到藏经洞,总不得不提一个名字——王圆箓。王圆箓是湖北人,光绪初年在肃州(今天的酒泉地区)的一个巡防营当兵,后来当了道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0年6月22日,敦煌道士王圆箓在清理今编第16窟的积沙时,发现了藏经洞。从洞内出土了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的宗教经卷、社会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绢画和刺绣文物等共五万余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围绕藏经洞,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戏剧。第一个来到藏经洞的是英国人斯坦因。他是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自幼精通德语,还懂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梵语、波斯语等多种语言,他主要研究东方语言和考古学。斯坦因本来在印度到中国新疆沿线进行考古和发掘,在得知藏经洞的消息之后,他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迅速转道敦煌,斯坦因先后三次拜访王道士,并通过自己的师爷,一个名叫蒋孝琬的人和王道士反复周旋,终于打动了王道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坦因和蒋孝琬发现王道士根本不懂佛学,对佛教也知之甚少,但对唐僧非常崇拜,于是这个蒋孝琬利用王圆箓的信仰,谎称斯坦因是从印度踏着玄奘的足迹到中国的,为的是完成一项神圣使命。什么使命呢?就是玄奘委托他把当年从印度取回的经书再重新带回印度,如果王道士成全,必然功德无量。这个荒谬的故事居然赢得了王道士的信任,他为斯坦因打开了藏经洞的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斯坦因用了七个晚上的时间充分翻拣了藏经洞的经书,最后共运走了二十四箱敦煌写经卷本,五大箱绢画和丝织品,共计一万多件,足足雇了四十多头骆驼🐫,才运走了这些宝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8年,法国探险家伯希和步斯坦因的后尘到达了莫高窟。伯希和是法兰西远东学院的研究员,他在乌鲁木齐考察期间,从一个叫载澜的人哪里偶然听到藏经洞的消息,同时也看到载澜随身带着的藏经洞经卷。于是他立刻改变了原计划,马不停蹄地扑向藏经洞。到达敦煌之后,他以区区五百两白银得到了王道士的允许,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藏经洞。面对已经被斯坦因翻拣过的经卷,伯希和心有不甘,为了把精品全部挑出来,伯希和夜以继日,整整用了三个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迅速翻看了藏经洞的每一部经卷,甚至每一片纸,最后,伯希和精心挑选了6000多卷精品经卷,两百余幅绢画,装了满满十辆车,浩浩荡荡地离开了敦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2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等到莫高窟,用白银三百五十两,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写经四百余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斯坦因又来莫高窟,用白银五百两,又从王道士处再次骗购五百七十余卷写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1915年,俄国科学院院士奥登堡组织考察队,亲任队长,带领多人到莫高窟,窃取洞窟中彩塑、壁画、绢画、麻布画、纸画、幡画、工艺品等文物三百余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4年,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华尔纳到莫高窟,在十天时间里,用涂有黏着剂的胶布敷于壁画表层,剥离莫高窟第320、321、323、329、335等唐代洞窟的十余幅壁画,窃取了328窟唐代彩塑供养菩萨一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发现藏经洞的消息传到北京之后,举国震惊。当伯希和将他所劫获的一部分藏经洞的精品文书炫耀给中国的学者看的时候,这些经卷震惊了两个人——罗振玉和王国维。正是这两个人对中国敦煌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给藏经洞文献的命运带来了一丝转机。宣统元年(1909年)当罗振玉看到伯希和所获藏经洞敦煌写卷,其中包括《老子化胡经》、《尚书》等写本时,简直无法相信。又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他随即力促清廷学部电会甘肃,将劫余写卷解送京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振玉在抢救、保护古代文物和文献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努力下,清内阁大库文档和被誉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考古珍宝”、“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的唐景教碑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在抢救和保护敦煌藏经洞文书方面,他也是十分重要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8年,他发表了《敦煌石窟书目及发现之原始》一文,首次向国人介绍了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情况。在他的努力下,学部命甘肃布政使查封了敦煌藏经洞,将敦煌遗书悉数解送京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直到1910年秋天,剩余的敦煌文书才运到北京京师学部,后来移藏到北京图书馆。可以说,敦煌遗书至今还能有大批的保存,罗振玉功不可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莫高窟藏着几个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医学科技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文献,其中大部分是印刷术使用之前的手写珍品。这些文书的书写时间不等,除汉文、藏文外,还有大量已不再使用的古老文字。可以说,藏经洞藏着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一个浩瀚海洋,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藏经洞的不幸在于,它的发现正值中国最为动乱和萧条的一个历史时期,发现它的人居然是一个不识字也没有什么文化的小人物,他根本不知道藏经洞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敦煌又远在大漠之中,所有这一切造成了藏经洞文献流失的历史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之地。因此,谁得到了敦煌及西域的文书、文物,谁就能有机会复活中国及世界许多被遗忘的往事。藏经洞的价值,不仅仅是精美的文书和艺术珍品,而且仅是文物当初的收藏保存方式,对于历史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但是这个洞窟的生态全然被破坏了,并且不可能复原,许多历史遗留的线索就这样永远都无法再接续起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过去,国际上一度流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努力,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已经夺回了敦煌学中心,最大的中心就在敦煌研究院”。樊锦诗说:“我们从来就没有失去敦煌,因为莫高窟在我们这里。他们搬走藏经洞的经卷和文书,他们搬不走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8月20日,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上,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看法,得到与会者一致赞赏。中国学者已经不再耿耿于怀于“敦煌学在外国”的说法,而是愿意张开双臂,欢迎全世界的学者都来从事敦煌学的研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我们走进了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莫高窟328窟是开凿于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此窟窟形平面为正方形,窟顶是覆斗形,中心绘交杵莲花藻井图案,四披绘棋格团花图案;西壁敞口龛內绘塑结合,表现佛、弟子、菩萨,龛顶绘弥勒说法图;南壁、北壁及东壁上方均为净土变,东壁下方为西夏时期的八身供养菩萨。在莫高窟现存的两千多身彩塑中,各个时代保留的雕塑原作有一百四十余身,其余大多经过重绘或重塑。第328窟西壁佛龛內的群像,均为唐代原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此窟参观的重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壁佛龛中,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身披田相袈裟,右手平举,作施无畏印,左手扶膝。佛像造型丰润,神情威严端庄,两眼俯视,给人一种亲切感。随着佛陀手臂的动态而改变的衣纹褶皱十分细致,结跏双腿和被包裹的双脚使袈裟的横向褶纹疏密有致,极富韵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佛像两侧塑的是佛的两位弟子迦叶和阿难。左侧为迦叶,他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首,因少欲知足被称为“头陀第一”。这身塑像身着水纹田相格袈裟,端严直立,双手合十,双眉紧缩,表现出一位老年高僧庄严虔敬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右侧为阿难像。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他19岁皈依佛门,侍佛25年,多闻佛法,长于记忆,被称为“多闻第一”。此身阿难像身躯微斜,两手笼于袖內,昂首侍立,面貌丰润,双目微睁,似在出神聆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弟子两侧为两身胁侍菩萨,均足踏莲花,作闲适的“游戏座”。发髻高耸,面相丰腴,双手纤巧,胸配璎珞,腰围锦裙。艺术家对菩萨身形线条的塑造精准而丰富,有质感,栩栩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龛外侧为三身供养菩萨,体态修长,璎珞长垂,胡跪于莲台气质端庄典雅,造型严谨细致。其中龛內南侧的一身供养菩萨,在1924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赛克勒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教艺术发展到唐代,已经走向世俗化、人文化,出现了大量富有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第328窟的唐代彩塑反映出繁荣开放的大唐气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跟随着讲解员,我们走进了第419窟。莫高窟第419窟前部人字披顶,东披分上下四段,上三段画须达努拏 太子本生;下段画萨埵(duo三声)太子本生;西披分上下三段,上二段画法华经变比喻品,下段画萨埵太子本生(接东披续完)。后部平顶画弥勒上生经变。西壁开一龛,龛口略方,龛內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画忍冬火焰🔥背光,龛南、北壁各画三弟子,佛座两侧各画散花飞天三身。龛上塑出龛楣,画火焰莲花化生和摩尼珠;采帛龙首龛梁,缠枝莲花龛柱。自北朝以来,龛梁尾部多塑龙首为饰,躯体蟠曲,张牙舞爪,形状凶猛,以示护法。龛外两侧壁面上部飞天及天宫栏墙以下,画维摩诘经变问疾品,南侧画文殊师利,北侧画维摩诘;以下两侧各画三弟子、三菩萨。下残存药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东壁上沿画飞天和宫栏墙,栏墙下有三角形垂帐纹,以下画千佛,千佛以下画供养人、药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两壁的千佛,中央各画有说法图一铺。图中西壁彩绘富丽,色调热烈。主尊跌座佛面相和整个形体丰满圆实,塑造手法概括、洗炼并略带夸张;身着田相纹袈裟,质感厚重,衣纹仍作既有的阶梯式,但趋于简化。弟子和菩萨塑像都堪称杰作。阿难显得聪明稚气,迦叶(高1.65米)则表现为一个历经苦修的高僧,衰老消瘦而又达通爽朗。肋侍菩萨(高1.81米)亦是隋代菩萨的代表作,造型浑厚、结实、形象丰满、健康,五官和神情表现出一种女性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后部平顶中央画弥勒上生兜率天宫。图中五间歇山顶殿堂,堂内交脚菩萨坐须弥座上,两侧侍立二菩萨、四天王。殿堂外侧起重楼,高四层,內有诸天眷属奏乐,供养。后部平顶两侧,分别画乘龙车的帝释天(北侧)和乘凤车的帝释天妃(南侧),周围有飞天、人非人簇拥随行,表现诸天神前往兜率宫赴会,画面充满欢乐气氛。帝释天以下画菩萨坐束腰莲座上,为跪在膝前的信士摩顶授记,两旁侍立供养菩萨三身。与之对称,南侧的帝释天妃以下,亦画菩萨坐束腰莲座上,为思维像,其左侧二供养菩萨侍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面的大部分画着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群,屋顶纷纷起火,在三界火宅之中,鼬狸鼷鼠、狐狼野兽,诸恶毒虫,交横奔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段北部院墙之外,列牛、羊、鹿三乘宝车,为长者诱子逃离火室所设。下段北端画彩棚牛车一乘,珠宝、璎珞装饰齐全,比喻一乘大法。最下段画萨逐太子本生,故事情节上接东披。北起画三兄弟山中见饿虎,太子舍身饲虎,二兄急报父王,收遗骨起塔供养。其画中画太子舍身饲虎后,二兄驰回报信,打马如飞,穿过密林,越过山岭,表现生动。自然景色优美,起了衬托作用。起塔供养以北的一些说法场面,似为上段比喻品中的情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紧接着,我们跟随着讲解员来到96窟。96窟开凿于初唐,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里面供奉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佛的造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佛教信仰中,弥勒佛将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的下一尊佛,他将于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降生人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根据大乘佛经描述,弥勒成佛后,将带来极为祥和、富足的美妙世界。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的殷切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身大佛建造过程选在崖壁上凿刻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用色料着彩。这尊弥勒佛像是倚座的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好大威严的感觉。大佛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到大佛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一个词“至高无上”,顿时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高窟第96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有九层而得名。崖外的红色木构窟檐高达45米,依靠山崖而建,气势恢宏。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跟随讲解员走进今天看的最后一窟——敦煌莫高窟第148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48窟窟主李大宾,家族是唐代敦煌典型的世家大族,其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及其显赫。李氏家族还是一个具有深厚佛教传统的家族。其在莫高窟开凿有“家窟”331、332、148窟及“当家三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莫高窟148窟开凿于盛唐,是莫高窟大型洞窟之一。据前室《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载,此窟是李大宾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年)开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室佛坛上,塑涅槃像,长达15米。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佛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之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幅安然入睡之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经西夏重修)。西壁绘有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北佛龛原塑如意轮观音和不空绢索观音,已毁。现存清代塑造的过去佛和未来佛。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随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东壁门南北两侧分别绘《观无量寿佛经》和《东方药师变》。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室现存中唐塑造清代重修的二力士、二天王、二狮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莫高窟到处都洋溢着古老的文化,随处可见壁画、彩塑的故事。这是我拍到的一个下水道的盖子,上面的飞天挥舞着彩带飘飘欲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莫高窟飞天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年轻时期的我,在邮票的方寸之间,认识了飞天,被她那彩带飘飘,曼妙的舞姿所吸引,集了很多有飞天的邮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我有幸走进了敦煌莫高窟,走近了飞天,心情无比愉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是不朽的艺术品。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莫高窟几乎每窟都画有飞天,总计有4500余身,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敦煌莫高窟是全世界和中国佛教石窟寺庙中,保持飞天最多的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最灵动多彩的要数飞天了,有人称之为“敦煌壁画的灵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飞天是佛教中乾闼(ta四声)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他们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是在本名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来飞天艺术的成就,发展创作出来的敦煌飞天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飞天各有不同,中国唐代的飞天,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在经变画中:佛陀在极乐世界正中说法,飞天飞绕在上空,有的脚踏云彩,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漂游。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无比轻盈巧妙、潇洒自如,妩媚动人。尤其是她们那飘逸的彩带衣裙和千姿百态的飞翔舞姿,使人更加流连忘返沉醉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午,我们来到了九层楼前的一个快餐小店,每人买了一个“快蒸快煮——红烧牛肉大米饭”,感觉好新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几年由于疫情影响,一直没有出去,很多新的东西都不曾接触,过去我们出门的快餐大多是一盒方便面,我座下来急不可待地读起了说明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按照说明书,首先,把所有的东西放在饭盒盖上,外盒底放入放入撕去包装的加热包,中层饭盒中间加了一个隔,形成两个部分,放米的一个略大一点,加入大米包,同时加入饮用水,另一个是做菜的,把蔬菜包倒入,准备好后给加热包加水,迅速放入中层米饭盒,最后加上盖子。一步步操作,看着饭盒里徐徐冒出来的一缕热气,心中有良多感慨。15分钟后,我们打开饭盒盖,一份份热气腾腾的红烧牛肉大米饭,色香诱人的摆在我们面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面对着雄伟壮观,最古老的朱红建筑——九层楼,吃着最现代的——“现蒸现煮快餐”,古代与现代在这里交融,时间在这里凝固。一切都是这么融洽、这么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吃过饭,稍微休息了一会,我们来到敦煌藏经洞陈列馆,想近一步看看藏经洞的宝贝,很可惜,今天的陈列馆,大门紧闭,看不到了。心有不甘,照了几张陈列馆和壁画照片,深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敦煌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仔细领略了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丝绸之路的丝绸,砖雕的飞马🐴,千手千眼菩提……</p> <p class="ql-block">大漠里的马兰花,虽然身边都是黄沙,但她依然倔强地绽放着自己的美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了敦煌莫高窟邮局,看到有很多敦煌莫高窟的纪念章,我拿出笔记本,把梦回敦煌、圣手莲花、飞天、九色鹿、九层楼、反弹琵琶、宝相花、涅槃千年梦等等一一盖到我的笔记本上作为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还买了一本盛唐——中唐的明信片册,册子上的每一张图,都以绚烂的色彩与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当时的生活文化气息,经过选择,撕下一张最美的明信片,写上对亲人最美好的祝福,发了出去。作为一个集邮爱好者,我再一次陶醉在方寸之中,仿佛回到过去,再次体验手写信的微妙感觉。</span></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敦煌莫高窟,座上出租车,来到敦煌市区,中午吃的快餐,现在急需补充补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出租车司机师傅推荐的“靖远尕六羊羔肉”店,司机师傅说,这家店的饭菜很有特色,我们来的时候正是下午就餐的时间,有很多人在排队等待,果然名不虚传,我们取到排队的单子,前面有很多人,就决定在就近的市区转转。</span></p> <p class="ql-block">饭店附近有一个学校,拍到一个非常漂亮的亭子,上面的匾额写着聚贤亭,两面有一幅对联:汉武雄风千秋鼓满丝绸路,敦煌大爱万里铺开盛世春。</p><p class="ql-block">院子边上有几棵盛开的牡丹花,有紫红的,粉色的,白色的,开的非常绚烂,在这个遍地黄沙,少有绿色的城市里,显得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转了一圈,我们又回到饭店,刚好叫到我们的号,跟随着服务员,我们在桌前就坐。点了清炒沙葱、酱驴肉、胡羊焖饼。再加米饭。前两道菜,我们已经吃过,这个胡羊焖饼,还是头一次吃。不一会儿,服务员就端上来我们的菜,胡羊焖饼,羊羔肉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仔细看却怎么看不见有饼,有的却是宽宽的面片?心生疑虑,就问服务员,服务员也没说出来个所以然,正在疑惑中,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胡羊焖饼”这道菜的介绍,连忙过去一看,才知道了原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子上介绍:在古代,敦煌是丝绸之路进入西域的第一重镇,是历代中原地区连接西域的重要枢纽。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和西域的少数民族人们统称为“胡人”,特别是隋唐以来,汉文化和胡文化(少数民族)相融合,形成了诸多的当地特色美食,而焖饼成为敦煌饮食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胡羊焖饼”一听名字便知道是古时胡人饮食的遗风,样子粗犷,分量大。味道却是不容质疑的好吃,羊肉不腥不膻,软嫩多汁,面饼薄透,筋道、光滑,实打实的原产地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胡羊焖饼里的“饼”,并非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饼。在古代,面食被统称为“饼”,最早的面条被称为“汤饼”,敦煌保留了这个叫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看完说明,我知道了这就是“学问”!另外两个菜也与众不同,这个饭店的饭菜,比其他小店上了一个档次,色香味具佳,让我们吃出了大漠特别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次吃饭,饭店上的茶水都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杏皮茶,杏皮茶是由杏皮、枣干、山楂、枸杞、冰糖、陈皮等组成。喝起来酸甜可口,颇具大漠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吃过晚饭,我们来到剧场,看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剧场以“沙漠中的一滴水”为创意理念,由北京设计研究院建筑师朱小地设计,耗时近两年建造的专属剧场。在沙漠戈壁上陡现了一片无法被形容形状的蓝色晶体,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水是沙漠中最珍贵的意象,象征生命、象征希望,更象征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沉式结构让它遥遥望去像是一汪清泉,消融向天际,恍若一片幻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走进剧场,就进入了一个壮观瑰丽的奇特的空间。这里看不到座位,没有固定的舞台。只有熙熙攘攘的观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就在我们疑惑之时,在这迷宫式的剧场中,首先看到的是民歌形式的对唱,舞台一会在左边,一会在右边,一会又是另一个方向,令人目不暇接,人们随着舞台的变化,移动着脚步。紧接着与敦煌莫高窟有关的历史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从遥远的一条长长的T台般的大道走来,这是意象化的丝绸之路,他们一个个就在我们的眼前,走过丝绸之路,穿越漫漫黄沙,指引我们穿越到一百年前,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张骞、张仪朝、索靖、常书鸿、米薇、王潮歌、张冬……这些名字响起时,众声回答的那一声“在”!意味着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们同在,让人为之振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来,在这专用的剧场中,设置了罕见的超大型联动舞台机械装置,3D影像装置、移动巨幕装置,28台升降机同时在工作着,许多特技效果均属首创。他们用最现代的科幻技术,演绎最古老的故事。这个空间里,我们不再只是看客,而是参与了演出的全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接下来的表演,讲述了藏经洞的故事,目睹了王圆箓送出了国宝,让人痛心疾首的一幕。其中有的是忏悔与感动。我们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分成十六组,分别进入不同的“洞窟”,在看上中下三层表演的同时,与不同时代的古人对谈”。行五十步穿越百年,行百步穿越千年。</span></p> <p class="ql-block">在行走中,我们观演了近一个小时后,我们终于可以坐下来,面对舞台,静静地观看了由《药师经变图》引发的真实故事,讲述索靖镇压叛乱,张仪朝收复沙西,直到最后的画外音出现:一千年究竟有多长?诗人回答:“不过一瞬间。春去冬来,一千年就过去啦。”</p> <p class="ql-block">演出结束了,我们的思绪还在剧场里,这是一场特别新颖的演出,一反常规,带领着全体观众行走在剧场中,这是一场“穿越的观演”,是进行的一次“古今穿越”。与其说这是一次观看,不如说是亲历穿越的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天的时间里,我们首先从数字电影中了解敦煌,接近莫高窟;然后走进莫高窟的洞窟,欣赏静态的精彩壁画、无言的美妙彩塑;又在敦煌石窟文物研究陈列中心,观看平面的敦煌莫高窟,再读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最后又接续了一场动态的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又见敦煌》穿越古今。看到了敦煌沙砾中掩藏的绚丽色彩,品尝了敦煌美食里蕴藏的独特滋味,亲身感受到了这个让我心动了无数次的地方——敦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是沙漠里的明珠,莫高窟是石窟艺术中的圣地。此行,圆了我多年的敦煌梦!</span></p> <p class="ql-block">注:所有室内图片都来至网络,因为室内不允许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