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九日山

半闲居郑梅珊

<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满眼皆新——南安是个好地方。</p><p class="ql-block">南安九日山素有”山中无石不刻字”之美誉,各朝代文人墨客留下的题刻无处不在。身为书法爱好者的我,内心激荡起强烈的向往,渴望亲临其境,一睹芳容。</p> <p class="ql-block">抵达九日山时,时值午后三点半。五月的阳光炽烈而灼人,然而被茂密树林所覆盖的小径却沐浴在一片清新幽静之中。</p> <p class="ql-block">与南安作协的几位作家同行,我好奇地询问九日山的名字来历。原来,据传言,在晋代永嘉年间,来自中原的人民南渡至闽地定居,每逢重阳佳节都会前来登高远望,倾诉思念之情。久而久之,这已成为了一种习俗,因此这座山被称为”九日山’’。</p> <p class="ql-block">山因石而彰显其色彩斑斓,石则因山而展现灵动之美。听友人介绍,九日山现完整保存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宋代的航海祈风石刻,至今保留有13方。这些刻字详细记录了北宋至南宋年间各种祈风庆典的活动,每一方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档案,更是我国古代海外交通史不可多得的重要物证,堪称国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石刻以楷书居多,字体各异,或古拙,或端庄,或飘逸,精美绝伦,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仍然显露出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p><p class="ql-block">众多的碑文中,我屡次目睹“莆阳”、“蔡襄”等字眼。山上的庙宇中,更悬挂着蔡襄亲笔题写的“名山主者”匾额。我驻足于这些石刻之间,触摸着那些文字,宛如穿越千年,目睹蔡襄在泉州的执政时期,为当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山并不高,不多时便登上了九日山的山顶。在西峰东坡的巨岩之间,我瞥见了整座山上最宏伟的摩崖石刻——“九日山”三个大字。山名原由朱熹亲笔所题,然因岁月风化而未能留存。后经福建军门提督马负苏补题刊刻,并附于侧。那三个大字,宛如斗大,沉稳而厚重,彰显出雄健而有力的气势。这一地方也成为了九日山风景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登上西峰的最高点,极目远眺,泉州城的美景一览无余,俯瞰着奔流的晋江,你仿佛能看到,一千多年前多年前,那群晋人遥望中原故里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谁提议,我们仙游作协和南安作协的朋友们手牵手,在这美丽的画卷中定格下来,留下了美好的瞬间。</p><p class="ql-block">从九日山下山时,太阳刚好快要西沉,夕阳的余辉透过树梢,星星点点地洒在我们身上,也落在这些摩崖石刻上,更衬出一种唐诗宋词的意境。我笑着对南安作协的朋友们说:“时间恰好。”他们也笑着回应:“正好。”是啊,在这温暖的季节里,恰好与你们相遇,恰好来到这座山,恰好与心心念念的石刻相逢。</p> <p class="ql-block">回望九日山,我心中默默祈愿,愿一切都能恰好无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