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成长型思维,激发学生无限潜能——垦利区中小学心理教师“品书鉴成”在线读

三毛丽丽

<p class="ql-block">  炎炎六月,唯有读书最清凉&nbsp;。6月6日晚7点30分,垦利区中小学心理教师“品书鉴成”在线读书交流活动如期举行。美好的六月再一次相聚云端,让我们跟随常玉玲老师动听的声音,共同开启《成长型思维训练》的第三次读书之旅,让读书成为一种时尚,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成长成为一种常态。</p> <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方法决定不同的学习效果。《成长型思维训练》,让我们明白,思维的真相和力量。重视对孩子的思维训练是当下课改的重要部分,树立成长型思维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思维有两种:</p> 一起阅读 <p class="ql-block">  常玉玲老师和李丽老师为大家阅读了第二章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口头禅:每个人都能学会!</p><p class="ql-block"> 目标</p><p class="ql-block"> √ 教导学生有关思维模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 将你的班级建成成长型思维区。</p><p class="ql-block"> √ 与家长和学生一起创造成长型思维的氛围</p><p class="ql-block"> 如果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中心思想必须归纳为简单的一句话,那就是:“每个人都能学会!”这意味着我们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潜力吗?不。这意味着我们所有人在任何特定的领域中,都能取得同样的成功吗?不。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努力尝试就能在学业上取得高分吗?不。当我们说“每个人都能学会”时,我们只是说,每个人在任何特定的领域中,都有发展、成长与成功的潜能。</p><p class="ql-block"> 本月你要努力让学生们相信,无论他们把自己的智力与技能限定在什么水平上,他们都能通过艰苦努力与坚持不懈超越那个界限。九月所有的工作就是为成长型年度设定基调。我们为你提供了详细的课程方案,帮助你教给学生辨别什么是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并让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取得成功。</p> 分享交流 <p class="ql-block">  马小燕老师分享了自己带领家长学习阅读本书收获和困惑。她说把某一章或者是一部分内容读给家长听,效果不是很好。张静老师建议马老师在分享之前先收集家长们的问题,收集完问题之后,把这些问题和书中的知识点相结合,这样不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帮助家长解决的问题。真可谓一箭双雕啊!👍👍👍</p> <p class="ql-block">  贾岩岩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班级管理的经验,接到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就会模仿很多老师制定一些班规,但是在我可能就是表面上的模仿,制定班规光描述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其实也就加强孩子们对于一些不好行为的印象,而并没有巩固他们应该如何变得更好这种成长。对于这个班级管理方面,打造一个成长型思维的班级,对我来说,目前我就感觉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很多时候就不知道该去怎么样做,但是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作者在这个表格中展现出来这一部分,其实也就是给了我一些方面的参考,我觉得在这个地方是受益比较大的,这也是我继续成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张君玲老师从学生作业的展示和课桌的摆放两方面来分享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性思维。在学生作业展示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形成固定的印象,孩子的作业就是整整齐齐、板板正正、没有任何错误,往往这样的作业我们都认可,觉得它很非常的漂亮、非常美,就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会把这个作为榜样,发到大群里,让大家互相学习。但是在成长型课堂里,展示的作业会显示学生的努力,比如橡皮擦的痕迹呀,突出的错误等,但是我们往往好像是比较排斥这种现象的产生,这可能是需要我们成长的点。固定型课堂的桌椅都是一排一排面向前方,这样不方便协同合作。课桌的摆放这也是值得我们用成长型思维思考的一方面。</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来没有静心去研究过我们的教学语言,对孩子产生的不同区别;我们也很少关注孩子身上固定性思维怎样去养成?多半我们相信父母有影响,让我们一起改变自己的教学形式,选择从鼓励与积极合作开始改变孩子。</p> <p class="ql-block"> 虽然孩子的智力因素受父母遗传的影响,但是孩子行为习惯就取决于思维模式的不同。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一旦学会驾驭成长型思维,成长的强大力量就会被彻底激发。他不会再用失望或羞耻的眼光看待失败,而把失败当成进步的机会。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怎么让孩子优化思考、优化选择,优化自己的执行力——成长型思维如何养成?通过阅读、讨论和交流,让我们明白课堂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成长型思维!鼓励孩子用不同的策略去改变,直到我们把课堂的模式变成“成长型”为止。</p>

成长型

思维

我们

孩子

老师

班级

学生

家长

分享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