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中国白茶第一村

糊涂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高高的山岗,脚下是绿波碧浪。……一片叶子讲着巨变的故事,心里有多么欢畅。”悠扬的歌声从车窗外传来。</p><p class="ql-block"> 6月4日星期天,我们一行7人,应邀到溪龙乡黄杜村里黄杜自然村盛子方家做客。进入“中国白茶第一村”道路,边上是彩色健康游步道,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别墅、茶厂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  到了盛子方家,他拿出珍贵的白茶、黄茶、水果招待我们,妻子朱文洁一直在厨房忙碌,并约来胞妹盛伟琴早早地来帮忙择菜、洗菜、切菜,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屋里屋外一派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午一大桌盛宴,子方说:“切(吃),切(吃)完,晚上还有新鲜菜。”大家尽情地享用。</p> <p class="ql-block">  下午,子方首先领我们参观了他家旁边“黄杜一号院”民宿。听女主人姜红黄介绍:2020年建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连地下室30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15个,餐厅包厢8个,可接纳上百人就餐。免费提供游泳池、棋牌室、台球桌等活动设施。</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游客中心,浏览了金叶子景区简介,景区总面积234.46公顷。并了解到,2023年2月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从游客中心这里可乘坐免费观光车游览。</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乘车,边走边欣赏,路过帐篷客,来到当年习总书记走过的地方,中国安吉白茶源。</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观景台,看到两尊塑像,一位是白茶之父刘益民,一位是安吉白茶第一人盛振乾。这里增添了一片叶子新式茶饮室和卖茶摊位。大家在此处合影留念。子方让大家下山,到一户人家歇息,喝茶聊天。</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黄杜水库水微微荡漾,沿着水库大坝走到了西端,子方指着一片剪伐后刚刚冒出嫩枝叶的茶山,说:“这就是我的茶山,30亩。另外还有20亩,共有50亩。”“这是你的发祥之地,这座金山要好好地珍惜它,保护好它。”不知谁说了一句。</p> <p class="ql-block">  是呀,盛子方一家,还有那么多茶农致富,靠自己勤劳双手种茶、卖茶,过上了富裕生活。里黄杜自然村位于村的最南端,与递铺街道鲁家村交界,人均只有7分田。据他夫妻俩介绍:</p><p class="ql-block"> 盛子方妻子朱文洁是上海长宁区人,1969年,17岁下放到云南勐腊县,劳动锻炼了四年,1974年,因离上海家太远,被朋友介绍到浙江安吉黄杜村参加劳动,认识了子方,1976年1月结婚。当时子方兄弟4人,排行老大,姊妹2人,加上父母奶奶共10口人吃饭。因婚后生子,1980年上海安排工作,文洁没有回上海,就在晓墅东风塑料厂当工人。1994年下岗,回村开始种茶。1997年扩种,至1999年发展为现在的50亩。每年采茶季节要请采茶工70多名,茶叶主要销往上海、安徽等地,因质量好于其他地方白茶,不愁销售。毛收入每年50多万元,扣除成本开支费用等净利润只剩下20多万元。儿子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管理硕士毕业,在普陀区工作,已结婚生子,有房有车。</p><p class="ql-block"> 老俩口在山青水秀农村,加上文洁退休金,一年30万元的净收入。2021年,黄杜村农民人均收入63805元,超出全县农民人均24310元,走在全县前列。应了习总书记的话,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p> <p class="ql-block">  晚餐,村书记盛阿伟和我们一起就餐。和我们同去的熊老板原打算晚餐不饮酒,见到大家高兴,氛围好,他也十分兴奋,“我们办企业,你们种植业,靠的是党的富民政策,有一个党的好领导。来,来,干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