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师幼互动”,解读《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

旬邑县第二幼儿园赵苗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力的师幼互动 高质量的写照——评估指南之“师幼互动”解析》国家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下文简称《评估指南》,首次提出通过“聚焦班级观察”的方式对幼儿园保教质量提出评估,重新定义“好”幼儿园的标准。文件中提出: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了解教师与幼儿互动情况,准确判断教师对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所做的努力与支持,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保育教育过程和质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评估指南》可以看出,师幼互动质量是决定幼儿园质量的关键因素。为什么有效的互动对于教师、儿童乃至整个幼儿园的保教质量都至关重要呢?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提升教师和幼儿的互动质量呢……这正是苏教授从多方面对评估指南中师幼互动进行解读,一是理解“师幼互动”的价值与功能;二是解构“师幼互动”的指向与要点;三是剖析“师幼互动”措施与方法。通过与我们进行互动、分析观察案例的方式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师幼互动”所在的价值、要点以及措施方法,理解“一日生活皆课程”中教师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师幼互动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效互动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一个是对儿童的重要性,再一个就是对教师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身心想要变得健康”取决于以下两个基本条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需要与少数几位成人建立稳定的以爱为纽带的关系,这些成人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敏感的互动,保护他们免受伤害,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和学习,并向他们传递文化价值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需要有一个安全的并且可以预期的环境,能够为他们提供大量帮助他们成长的经验,促进他们认知、语言、社会性、情绪和道德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换言之,幼儿是通过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去认识这个世界的,而这些关系的质量会影响幼儿的发展。就拿最近在冬奥会大火的运动员谷爱凌、苏翊鸣来说,他们的成功除了来自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尊重,以及和他们从小建立起的良好的互动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效互动对教师的重要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下面这个场景为例,一起看看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如何在促进儿童发展的同时,也成就了老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场景:佳佳站在沙盘旁边,手伸进沙盘抓一把沙子往沙盘外面撒。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伍老师盯着佳佳看了几秒钟,过去对他说:我看到你正在很用心地把沙子撒在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佳佳说:是啊,沙子是直直落下去,不像雪会瓢啊瓢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伍老师说:嗯,你的实验很好,你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噢!但是,沙子在地上,小朋友踩到了容易摔跤,很危险的。我有个小建议……你看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佳佳点点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伍老师通过有效的师幼互动进入到了孩子的世界。当老师进入到儿童的世界后,我们往往被儿童世界的文化所震撼,会尊重、接纳、欣赏孩子的行为,而这样的互动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通过互动,老师和孩子建立了温暖的关系;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儿童;同时为孩子示范了语言和思考,鹰架了儿童的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互动不仅仅对孩子重要,同样也对老师重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与儿童互动,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生成实践智慧,最终能灵活运用在各种不同情境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怎样的互动方式才能让孩子获得积极经验,我们从李季湄教授在2018年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年会中分享的一个师幼互动场景对比来感受一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A和B选择了不同的互动方式,从而带给了孩子不同的体验:教师A的互动方式让孩子自尊、自信受挫,没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思考的机会;而教师B的互动方式让孩子的犯错成为学习应变思考、探究工具、动手动脑做事的好机会。而这也就是有效互动和无效互动的差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老师想跟正在专注游戏的孩子发生有意义的互动,但是会发现孩子根本不接招,这样的互动就是无效的互动甚至是干扰。正如布鲁纳说的:“一名儿童玩游戏时,如果他认真思考或者自言自语,那么他不是在谈论,而是正在做这件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儿童既不想要也不需要对话时,一些教师不断地努力开始对话,会打扰儿童,使他们感到紧张……当教师强迫儿童干这干那,突兀地提问,再三确认儿童是否知道某事,以教师的目的强行引导儿童的思维方向时,往往会得不到儿童的任何回应。回答教师源源不断的问题会打断儿童的思路,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对话也会因此终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已经了解到教师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会影响师幼互动关系,因此教师准确把握与儿童互动的有效时机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判断儿童何时需要帮助时存在一些认知偏颇,总是觉得自己需要介入互动并且做些什么,比如,问几个问题、评论几句或提个建议等,但怎样的互动才是有效的,何时开展互动才适宜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正如《互动还是干扰?——有效提升师幼互动的质量》这本书中提到的有效互动依赖于教师的敏感性,即在任何时候都能及时地关注到孩子的需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感觉如何、在需求什么样的帮助,这些都会影响教师选择在说什么,以及他们所说的内容对孩子是都有帮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话告诉我们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老师的敏感性极其重要,判断教师与孩子的互动质量的指标中,情感支持维度是非常重要的。而对孩子良好情感支持的前提就是对孩子的兴趣和需求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对孩子的行为保持敏感性的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提到教师敏感性对师幼关系的影响,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场景:场景:在一个幼小衔接班里,一些孩子一直在尝试用包括电路在内的不同方法点燃万圣节南瓜灯,现在很多孩子已经离开了桌子,但是刘易斯,一个年龄较小(夏天出生)的男孩,被忽明忽暗的灯泡给吸引住了,他走到老师所在的桌子旁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刘易斯,你想看这个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老师拿起连接线)我们来看一看,这里有个灯泡……我们把它和电池连在一起,看,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连接……看……这儿,如果你摸这儿,摸一下这里,看看灯泡怎么了(他看着)。当你把它们断开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关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关掉了,当你把它们断开的时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关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现在我想知道这是为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他看着她,点了点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刘易斯,我想知道,当你把连接线断开的时候,为什么它就被关掉了?(他没有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嗯……因为它真的很难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因为,哦,因为它真的很难过。(刘易斯继续重复开灯关灯的动作)当你关掉家里的点灯开关时会发生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刘易斯看着她)嗯…很糟糕。(他们一起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当你在家里打开点灯开关时,灯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他看着她的嘴,他的嘴就变成了一个”O”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当你再按一下的时候(刘易斯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电池),灯就……(他又看了看她的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和这个有点儿像(她拿着电池和连接线给他演示),所以它开了然后它关了,开……然后……关。你能打开它然后再关掉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试试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他笑着把电池和连接线拿回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开……关……开……关……看到了吗?你觉得怎么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这太神奇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嗯,我想知道,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知道当你连上电池时,它会亮起来,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什么让它起作用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C:(刘易斯没有抬头看我),是的,确实是这样。(她放下电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A:刘易斯,你现在打算做什么?(他已经离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有时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不能从孩子给他的回应捕捉到有意义的信息和孩子内心需求的信号,孩子觉得灯开关的现象很好玩,灯一难过就会灭掉,对于孩子来说灯是有生命有情绪的,也就是孩子当下对外部事物的理解带着情绪感受,带着童话思维;而对于老师来讲,是想通过南瓜灯的开关引导孩子理解科学原理,双方的理解维度不一致导致彼此没有办法在同一个沟通频道里,这样的情境之下,老师自然无法觉察对孩子有益的帮助和支持究竟是怎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效的教师主动与儿童同频,而不是期望儿童与他们自己同频”,而我们教师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总是想把儿童拉扯进来,也就是老师”挖坑“,让儿童往”坑里跳“,这是我们在师幼互动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教师在与儿童互动时,除了需要保持敏感性以外,还需要在儿童主导和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取得一种动态平衡关系,因为教师主导的学习和儿童主导的学习培养的能力是不同的,二者都需要受到重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要想真正让自主游戏落地,老师要深入理解自主游戏背后的理念,而这也是现阶段老师需要攻克的难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更多是为了支持、拓展孩子的学习,不是直接上去跟孩子说话才叫互动。教师互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孩子兴趣和行为的观察、对自我的调整,这些都是一种潜在的互动,教师最善用的互动方式就是使用各种提问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如:✦ 问已知的问题:“这是什么?”(颜色,形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没有意义的问题:“你在干什么?“(画,搭,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问管理方面的问题;“你准备好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教师以这些提问方式与孩子互动时,通常会限制孩子的回答,也无法引起孩子产生对话兴趣。建议教师在与孩子互动时使用开放性提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让你想到了什么?(应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些东西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用了哪些材料呢?(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那会发生什么呢?(推理,创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你觉得这些作品哪一个是你最喜欢的,为什么?(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老师以开放性提问与孩子发生互动时,可以引导儿童针对具体情境予以思考,也就是教师关注儿童在想什么以及怎么想的问题,才能拓展儿童的思维,促进孩子用高阶技能思考问题,从而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提供给孩子更好的支持,促进孩子的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陈述性语句”的表达方式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这种方式让儿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想法感兴趣而非是质疑。教师在使用“陈述性语句”可以让儿童愿意谈论更多而不会有任何焦虑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补白和交际词等方式配以肯定的身体姿态,比如点头,一边发出“嗯”“真的”等等,这通常能引起儿童更多的互动话语,当教师把提问以及“陈述性语句”相结合,并配以适时的交际词与肯定的身体姿态时,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有效互动便会持续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效互动对教师与儿童的发展极其重要,幼儿园老师也都在探索与孩子相处互动的最佳方式,教师在判断适宜的互动时机时,需要主动调整自己与儿童同频共振,同时注意既要让儿童有机会付出努力,又不要让他们因过于沮丧而放弃,既要让他们觉得教师的支持一直都在,又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在熟知这些理论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之下如何适时适宜地运用出来,毕竟与孩子交流互动的具体场景是灵动的,教师选择互动的时机和方式也应有所侧重。</span></p> <p class="ql-block">01、《评估指南》中的师幼互动</p> <p class="ql-block">  《评估指南》特别强调要聚焦过程性质量,而其中的“教育过程”涵盖了三大指标:活动组织、师幼互动、家园共育。</p><p class="ql-block"> 其实除了“师幼互动”的七条观测点,在“活动组织”指标中也有很多观测点是与师幼互动有关联的,比如“支持幼儿探究、试错、重复等行为,与幼儿一起分享游戏经验”;“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寓教于生活和游戏中”等等。</p> <p class="ql-block">02 解读“教育过程</p><p class="ql-block">本次讲解中,苏老师带大家学习了《评估指南》中“教育过程”这一重点内容,并聚焦“师幼互动”这个关键指标里的7个考查要点(25-31),与大家分享了她的思考和解读。</p> <p class="ql-block">03 聚焦“师幼互动”</p><p class="ql-block">聚焦“师幼互动”这个关键指标里的7个考查要点(25-31)思考和解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25</b></p><p class="ql-block">教师保持积极乐观愉快的情绪状态,以亲切和蔼、 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与幼儿互动,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是自信、从容的,能放心大胆地表达真实绪和不同观点。</p><p class="ql-block">解读: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 “尊重与接纳”。它不仅强调了教师的情绪状态应该是和蔼可亲,和颜悦色的;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一种支持性的态度和行为,即教师是非常愿意去尊重和接纳孩子当下个性化的思维和情感表达,倾听孩子的天真理论,允许孩子的反复探索试错,用关注的目光在孩子背后默默的支持他,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在说:“你去做吧,去行动吧”,这就是教师的支持性态度和行为。</p><p class="ql-block">此外,我们走到一个班级当中,不仅要看教师是否有和蔼可亲的情绪和态度,更重要的是看孩子的表现,孩子是否自信从容,是否很有安全感,是否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表达他的真实情绪和不同观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26</b></p><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和玩法,支持幼儿参与一日生活中与自己有关的决策。</p><p class="ql-block">解读: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信任并赋权”。该指标强调的是要让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部分老师可能会认为让孩子插进区卡选择一下区域,或者进行投票表决就是给了孩子自主权,其实这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我们更希望是透过老师的信任和赋权,孩子能有自如、自主、自信、自律的感受。</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孩子觉得自己在这个空间里,是可以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游戏、生活,而无需他人的首肯。甚至于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权利做出拒绝,可以决定不做什么,否定一些决策等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27</b></p><p class="ql-block">认真观察幼儿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做必要记录,根据一段时间的持续观察,对幼儿的发展情况和需要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针对性地支持。不急于介入或干扰幼儿的活动。</p><p class="ql-block">解读: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读懂再支持”。在师幼互动里,非常强调教师要认真的去观察孩子在各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并且要做必要的记录,并且一次观察和记录都还不足以说明问题,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观察,这样教师才能做出更加客观全面的分析,从而来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同时,在这里也强调不要急于介入,不要干扰幼儿游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28</b></p><p class="ql-block">要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教师能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幼儿的想法和体验。</p><p class="ql-block">解读: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如何去理解儿童”。让儿童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经历,能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想法、情感以及认知经验,并且教师去倾听和记录儿童的表达,是了解儿童的重要通道,从而更好的理解儿童。在幼儿园里,让儿童记录游戏故事、讲述自己的作品都是儿童表达表征的方式,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并且认真的倾听,就是理解儿童的过程。</p><p class="ql-block">理解儿童最好的方式,是让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表达,支持儿童提升表达的能力。倾听儿童的表达,让儿童有较好的共鸣共享体验,这样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会被我们更多的看见,从而更好的理解和解读儿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29</b></p><p class="ql-block">善手发现各种偶发的教育契机,能抓住活动中幼儿感兴趣或有意义的问题和情境,能识别幼儿以新的方式主动学习,及时给予有效支持。</p><p class="ql-block">解读:举个例子:孩子们想用白蓝气球间隔着来装饰T台,但是却发现蓝色气球数量很多,白色气球数量不够,教师并未直接为幼儿补充气球数量,而将其作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孩子们通过商量之后,决定用两个蓝色气球和一个白色气球进行排列,成功的装饰了T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30</b></p><p class="ql-block">尊重并回应幼儿的想法与问题,通过开放性提问、推测、讨论等方式,支持和拓展每一个幼儿的学习。</p><p class="ql-block">解读:用一个词语提炼总结该观测点就是“如何去支持儿童”。在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对于许多的事物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教师想要支持到儿童,首先需要去尊重和回应他们的想法和意愿,根据儿童面临的问题去支持和拓展他们的经验。</p><p class="ql-block">例:孩子们在设计迷宫时对于迷宫出口设置几个产生了不一样的意见,部分幼儿认为迷宮应该只有一个出入口,部分幼儿认为迷宫多个出入口,游戏会更复杂。教师充分尊重儿童的想法,给到每一个幼儿机会,去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最后发现迷宫出口越多,反而游戏越简单。经过实践验证,儿童原有的认知经验不断地更新和调整,同时也拥有了更好的游戏体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考查要点31</b></p><p class="ql-block">理解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发展的 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幼儿的 优勢和长处,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不片面追求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学习和发展。</p><p class="ql-block">解读:该观测点强调理解和尊重儿童的差异,用一个词 提炼总结就是“如何因材施教”。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教师要能够去欣赏差异,以多元智能的理念来看待儿童,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尊重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心得·体会</span></p><p class="ql-block">那么对于幼儿的游戏,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在游戏前,为儿童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以及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有意识的赋权与放手,给予幼儿足够的权利去实现自己的游戏想法,让幼儿处手开放自主的环境和氛围中。</p><p class="ql-block"> 在游戏后,倾听幼儿的表达,解读幼儿的语言,回应幼儿的想法,与其产生共情,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支持。以及在生活中,可以去丰富和扩展幼儿的经验,并且将习得的经验迁移到现实场景中,实现幼儿的自主提升。</p><p class="ql-block"> 针对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个体所演化出的师幼互动方式方法也有所差异,但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有一个快乐且有意义的童年。</p>

互动

儿童

教师

幼儿

孩子

师幼

老师

游戏

支持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