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故居游

摄影中国

<p class="ql-block">高君宇(1896年-1925年3月1日),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山西省静乐县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时为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1920年与邓中夏共同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二、三届中央委员。1925年在北京病逝。[1]</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1896年生,山西静乐人。1912年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1916年考人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学习,1917年参加了蔡元培倡导发起的进德会。1918年发起组织学生救国会(最初叫爱国会)。1919年转人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曾以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的身份,先后到天津、山西指导学生爱国运动。同年10月参加了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乡村、工厂,宣传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8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与邓中夏等人秘密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他是小组成员之一。积极参与创办《劳动音》周刊和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向工人群众进行马列主义宣传教育,号召革命的知识分子从事实际活动。11月与邓中夏等人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被选为书记。</p><p class="ql-block">1921年3月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4月奉命到山西太原,帮助、指导建团工作。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1月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不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编辑,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学生周刊》及以后出刊的《政治生活》编辑。1922年8月,与蔡和森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1923年参与了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的领导工作。同年7月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1924年国共合作后,任国民党北京市党部总务股主任。后奉派回山西筹建共产党的组织,是山西党组织的创建人。7月在广州参加了沙面洋务工人进行的反帝斗争,后曾受党的委托,帮助孙中山工作。11月陪孙中山北上,到达北京后,带病协助孙中山和李大钊等人进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促成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他被推选为大会代表。1925年3月1日,因病逝世。</p><p class="ql-block">(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人物背景</p><p class="ql-block">■建党前一年,他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当选第一任书记。</p><p class="ql-block">“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启蒙的思想解放高潮,身为中年人的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唤起了一代年轻人走出旧《四书》、《五经》的思想束缚,由追求科学、民主进而追求革命。</p><p class="ql-block">此时风华正茂的高君宇,作为李大钊、陈独秀的学生,紧紧跟随着这一时代,并成为代表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君宇</p><p class="ql-block">时最先进思想的弄潮儿。</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产党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1920年秋,他就受组织委托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翌年5月,又到故乡山西,成立了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1921年年底,高君宇等54人赴苏联参加远东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还被大会选为执委会委员。</p><p class="ql-block">回国后,他又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参与制定了团的纲领,当选为第一届团中央执行委员。人们回顾共青团的历史,不能忘记这位开拓者。[2]</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感情生活</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北京陶然亭公园内,有高君宇和恋人石评梅之墓,述说着两枚象牙戒指引发的动人情话。</p><p class="ql-block">高君宇对陶然亭情有独钟。陶然亭建于清康熙年间,从清末到民初就是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高君宇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曾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中国革命前途,同时也和石评梅经常在此漫步。</p><p class="ql-block">高君宇</p><p class="ql-block">石评梅是高君宇生命中最挚爱的女性,生于1902年,山西平定人,是“五四” 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著有《涛语》、《祷告》、《偶然草》等书。他们在同乡会上相识,共同的进步追求和兴趣使二人相互吸引。高君宇家中曾有过包办的不幸婚姻,在心灵受过创伤后对石评梅有火一般的恋情。</p><p class="ql-block">石评梅虽然也爱对方,却因初恋失败抱定独身主义的宗旨而固守着“冰雪友谊” 的藩篱。高君宇内心十分痛苦,但仍然以尊重的态度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p><p class="ql-block">为了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高君宇特意从广州买了两枚象牙戒指,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北京的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另一枚戴在自己手上。石评梅戴上了这枚特殊意义的象牙戒指,“用象牙的洁白和坚实,来纪念我们自己静寂像枯骨似的生命。”</p><p class="ql-block">高君宇</p><p class="ql-block">高君宇患病动手术后于第二天突然去世,对石评梅犹如青天霹雳,后悔当初没有接受他的求爱。她在高君宇的墓碑上题写了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表达刻骨的思念之情:“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我愿意燃烧我的肉身化成灰烬,我愿放浪我的热情怒涛汹涌,让我再见见你的英魂。”</p><p class="ql-block">1928年9月,年仅26岁的才女石评梅因悲伤过度,在泣血哀吟中走完短短的一生,人们也把她葬于陶然亭内的高君宇墓旁,“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p><p class="ql-block">■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评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邓颖超,并把周恩来的求爱信转给了她,促成了一对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邓大姐说:“我和恩来对君宇和评梅女士的相爱非常仰慕,对他们没有实现结婚的愿望,却以君宇不幸逝世的悲剧告终,深表同情。”</p><p class="ql-block">高君宇为人热情,好交友,与同时代的革命家有着很深的友谊。是他促成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合。</p><p class="ql-block">1925年年初,高君宇和周恩来互相吐露了心中的爱情隐秘。27岁的周恩来当时虽为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恋爱问题上毕竟还有些腼腆,正暗恋着天津达仁女校的教师邓颖超,但一直未能向心爱的姑娘表白心迹。高君宇欣然当起了鸿雁传书的使者,在返京探望石评梅的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了邓颖超,并把周恩来的求爱信转给了她,促成了一对革命伴侣。</p><p class="ql-block">周总理和邓大姐对这段情一直念念不忘,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曾几度到陶然亭的墓前凭吊。1965年6月,周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2]</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人物自评</p><p class="ql-block">“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