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经三十四·似曾相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微君之故西湖上,</p><p class="ql-block"> 亦有荷塘映月明。</p><p class="ql-block"> 人面芳菲疑旧识,</p><p class="ql-block"> 相逢笑靥看云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通行本: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帛书版:道,汎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师领读:道可道。道可左右。孔门学六艺,有个御,无非是学会一个赶车往左往右,算是实学了。这个和练拳差不多,都是实修,能佐证悟道的。道,变动不居。若是不变,那直接持而盈之就完了。端着一碗水到处转就是了。其中有呼吸消息。就象海水有潮汐。大道泛兮。比着葫芦可以画葫芦,也可以画瓢。执柯伐柯,其则不远。道,可道也。也就是个画葫芦的过程。但我们常常是比着不知道是啥画不知道是啥。有时候就不画。只有话没有画。走圈有道呀。一圈一圈很圆满。地球也是个圈儿呀。</p><p class="ql-block"> 我想起了一幅书法:古人之风清若惠,贤者所乐和不流。能左右自己就不错了。帛书版与通行版有所不同。通行版: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帛书版: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恃之以生”,即“成功遂事”,应该是指做事的过程及其结果。不辞,不有=弗名、弗有“衣养万物”“万物归焉”衣盖护物而养,物归,归养。可见意思差不多。感觉好像帛书版与通行版是从主动被动两个角度说的一个事。</p><p class="ql-block"> 通行版叙述的更具体一些,却没那么简练紧凑了。但是也算以半讹传讹了,因为说多了就容易误解。就是在说:先恒无名,再恒有名。长期不被主就是恒无欲的结果。故恒无欲也。则神盛而明,见小曰明,见小的能力增强了,故可以名于小。也就是该算小账算小账。“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出现了两次,一次后面是“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另一次直接接“可名于大”。主要的区别:“为”,“于”。玩大的就得为吧?因为和小事不同,小事儿能见到具体物,不那么费心。费心失神,固有欲。所以没有加,恒无欲。“为大”,可能是传承中的有心得而加料。原件帛书中的“于大”,也很有道理。通过正名,而名于大,大也小了,也能通无为,而无欲。不惜重复“万物归焉而弗为主”这几个字。而去掉“恒无欲也”这4字,后缀“可名于大”。其中有玄机,这个作者是独具匠心了。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崔君和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波映天光碧,朱丹笑靥迷。</p><p class="ql-block"> 亭亭新出水,轻羽过塘西。</p><p class="ql-block"> 2023.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