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起源

潜水鱼

<p class="ql-block">关于东北于姓,很早就听到过一个故事,最初是老爸说给我听的,后来陆续接触许多和我一样姓氏的人,每每谈到自已的姓氏来源时总能听到相似的故事,故事发生的确切时间不明确,经常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但感觉更像是在闯关东时期。</p><p class="ql-block">查了查资料,“闯关东”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其中23年间“鲁民(今山东)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辽东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而其他省份的百姓大都迁至了辽西(辽西中心城市为锦州)和辽北地区。1668至1860年,为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关东实行禁封政策。这期间,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交流骤然停止,其实也是清政府闭关自守的一种体现。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这期间,闯关东的百姓已经大规模向黑龙江地区迁移,例如哈尔滨市的小西屯,一部分河北百姓迁移到那里,并且把河北文化带到了那里,繁衍生息。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p><p class="ql-block">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清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1912年—1949年),“闯关东”洪流澎湃,新中国前夕近4000万人(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地理》,张善余)。民国38年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全国解放后,统计的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4000万)17%,而当时全国人口为5.4亿(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所以说闯关东“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举”。</p><p class="ql-block">大连于姓的情况与上述史料描述非常吻合,主要依据有:</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县(现已撤县变市成为大连辖二级市区),与史料记载“山东的百姓大多迁至了辽宁省的大连和丹东”情况吻合;</p><p class="ql-block">我们家族老辈的口音、生活和饮食习惯与山东地区相似,我也曾多次去山东,对于当地方言没有感到沟通障碍,反而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p><p class="ql-block">自已以前也曾通过各种渠道和信息查阅过大连于姓的起源,包括网上信息、于氏家族论坛、家中老辈口述及家族中一些人山东寻宗等,基本上确定我们这支于姓来自山东省文登县(1988年10月24日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代管,2014年1月25日,撤消文登市设立文登区),现为威海市文登区。</p><p class="ql-block">于姓在文登地区很普遍,现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于姓基本上也都源出山东地区。老爸生前曾跟我说过我们这支于姓来自山东文登“大水泊子”,因祖籍登州府文登县的于氏家族家谱字辈太多,“大水泊子”于姓同样如此,至今无法确定我们大连这支于姓到底来自“大水泊”的那一支?</p><p class="ql-block">我们大连于姓原本是有家谱的,脉络清晰,代代传承,只因那场空前的浩劫,在“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疯狂口号中,家中一位大爷怕家人受到牵连偷偷地将家谱烧掉了,自我这一辈(中间“长”字辈)往后就不再按字排序了,后人在起名时处于自由随意状态,宗族、辈分观念也有所淡化。</p><p class="ql-block">接下来再谈我们于姓的传说,据传:最初有于氏三兄弟逃难(似乎是通过海路)到东北这片土地,登陆后不久一个兄弟走失不各所踪,剩下的兄弟二人便是大连地区于姓的最初起源。对于这些,只是传说并没有实据,而家谱又被烧毁,无法寻宗溯源。幸运的是,2023年初,老家三大爷家的大哥寻回了家谱,自爷爷起向上可溯二代,爷爷排行老三,老祖名字叫于天运,希望根据上述情况能够后续寻到我们大连于姓的最终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