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风情师生缘

金融

<p class="ql-block">艾红旭最早对美术的兴趣,是在母亲的熏陶和舅父(原新疆书协主席李般木)的影响下开始萌发的,他从七岁时开始在墙壁上涂抹,直至今日,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而且一画就是六十余年。尽管他经历了生活的苦涩、工作的坎坷,但他对绘画的执着追求从未放弃,即使在十年浩劫的风浪中,他仍是专心伏案泼墨走笔。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持续地用心去做,经年之后,那些没被现实的琐碎打败的,沉淀之后,就是才华。</p> <p class="ql-block">1998年,艾红旭首次举办个展,那是一次“三无”展览,没有开幕式、不邀名家、不请嘉宾。适时,恰逢全国水彩画展同时开展刘文西老师看到艾红旭画展的横幅就走进展室,在每一幅作品前他都驻足观看许久。随后,刘文西老师问:“艾红旭人在哪?”回答:“人没来!”当天下午,艾红旭就接到刘文西老师的电话:我要筹备成立黄土画派,你愿不愿意加入?就这样,他成了唯一的一位不是学院派的“黄土派”画家。</p> <p class="ql-block">艾红旭从此跟随刘文西、王有政等老师“深入生活”,进行大量的写生和创作。</p> <p class="ql-block">首次办个展,意想不到的大获成功。展出期间,曾得到了国内许多名家的认可和赞许。著名画家黄永玉现场题字:“君子待艺以诚”,最大的收获是自学成才的他成为一名黄土画派成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摘自 《中国画坛名家》 2009年12期 作者:金融</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办个人画展:《陕西日报》专题报道摘录:乙酉季春,时在2005年5月15日下午,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前中国美协主席刘文西来到位于西安雁塔路的陕西工艺美术馆,专程观看艾红旭人物画展。</p> <p class="ql-block">刘文西对艾红旭深入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给予高度肯定。他说,你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生活底子很厚,十分热爱劳动人民,这从你的作品里都能体现出来,这很好。艺术家就是要从、也只能从生活中,从百姓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能看得出来,你几乎每一幅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生活气息很浓,这个好作风要坚持,不能丢。我记得我们黄土派到陕北八次采风,你一次都没拉,没一次缺席,走的是和我一样的路。这大概是我们黄土派的基本功。恩师刘文西观展之后给艾红旭题写了一幅:《在创作中提高》&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作者:张书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陕西电视台原副台长)</p> <p class="ql-block">第三次个展是在亮宝楼举办,当刘文西老师看到省美协和亮宝楼发的艾红旭个展信息后,恰逢赴外地采风返回在咸阳机场,他告诉司机直奔亮宝楼展厅。</p> <p class="ql-block">刘老师在得知艾红旭办画展,返回西安即赴亮宝楼观展。艾红旭除充满感恩、感激之外,更多的是对刘老师敬业精神的感慨!</p> <p class="ql-block">不顾劳顿之苦,进入展厅即刻观看,每幅画前驻足观看且详评:这幅的构图不错……那幅画面应该……并在他最满意的一幅题为“老姊妹”画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省电视台专题片录制节目中,根据刘文西老师一边翻看画册一边讲授整理出来的内容:画从生活中来,生活里有许多好的东西。构图自然,自然就生动,生动就感人,形象刻画好,是画家成功的开始。生活中有很多想象不来的东西。艺术家要表现生活不是空想,不然也就停留表面,找不到生活里很重要带有生命力的东西。艺术家要有自己的东西,追求,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不重复过去。有生活、吸引人的作品就有自己对生活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艾红旭的长处是爱生活,很勤奋、对生活很关注,对人民很同情,很有感情才能画出来比较风趣的、内涵的人情味特别浓厚的人物来。我赞赏他、鼓励他,每次采风他都去,没有一次缺席。</p> <p class="ql-block">画的画出来比较朴实,有人情味、有内涵。继续努力下去,很好地塑造人物。我的路子和他的路子基本相似。热爱劳动的人,热爱辛苦创造财富的人敬重他们,很值得用艺术语言来表扬他们。</p><p class="ql-block">热爱收藏的人,要随着艺术家的成就来考虑作品价值,热爱生活,热爱群众,经常到群众中去的艺术家本质的东西。我喜欢艾红旭的画里生活味很浓的东西,他的作品很有发展前途。</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刘文西老师最可敬之处,他的敬业精神是所有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士学习的榜样。自从艾红旭成为黄土画派成员之后,刘老师很关注他的每一步成长过程,悉心教导、毫无保留的传授技艺。之所以艾红旭多年来的水平提高很快,完全是在刘老师的指导和他自己执着追求梦想的不懈努力中得到升华。</p> <p class="ql-block">为系统学习中国绘画技法,他曾先后在陕西省教育学院美术系和陕西国画院研究生班进行学习深造。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使他的绘画技艺突飞猛进,创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后来创作的巨幅国画《石家屯日记》曾入选1997年全国中国人物画大展,并入作品集;1998年由陕西国画院在省美术馆主办其个展;1999年元月参加“中原艺博会”作品被评为金奖;同年五月,应邀参加北京“首都艺博会”;2001年七月《天伦》在全国建党八十周年“延安颂”美展中曾获得三等奖;2001年12月人物画,《高原情》《老姊妹》参展《西部。西部美术大展》至今有数百幅人物画精品被海内外艺博馆及个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石家屯日记》入选1997年中国人物画大展获优秀奖并入作品集</p> <p class="ql-block">2001年七月《天伦》在全国建党八十周年“延安颂”美展中获得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老姊妹》2001年12月参展西部•西部美术大展。</p> <p class="ql-block">应西安晚报社约稿特意创作“抗战老兵”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刘文西老师的观展纯属巧合,也可算是命里注定的贵人相助。第二次是特邀刘文西老师参观指导,正如作家张书省所描述的场景,收获颇丰。那么,第三次则是师生之间的友好之情和同具执着于艺术事业心所使,一个是爱才、惜才的伯乐,一个是勤奋努力不懈、执着于绘画艺术的痴迷者。</p> <p class="ql-block">采风活动期间的一段小插曲:经历了数小时乘车在羊肠小路的颠簸,下车后发现了眼前的景致很入画,大家不约而同的拿起画笔,直到饥肠辘辘时才伫笔开饭。刘老师边吃边说:中午就不休息啦!去下一个景点……看到了无数个疲惫而嗔怨的眼神……那就休息,就休息一个小时吧。</p><p class="ql-block">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上到二楼的红旭,刚脱下满带泥土的裤子,准备躺倒床上时,顺眼一瞥之时,看到刘老师陈光健夫妇和保姆已出大门的身影。他迅速的提拉上裤子、带上画具奔下楼梯,如影随形在刘老师身边,恩师爱徒两人之间年龄相差11岁,用艾红旭的话说:刘文西老师是美术届的劳动模范,他的成就是用1%的灵感加99%的汗水所筑成。他的勤奋是无人可及的,所以他作品的数量也是无人可及的。由量变到质变,形成了他大师的地位,作品的永恒。他的敬业精神是所有热爱艺术事业的人士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惋惜的是恩师刘文西先生已于2019年7月7日辞世,享年八十六岁。追悼会现场告别恩师</p> <p class="ql-block">人生路漫长 师恩永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