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村庄

自游自在(翼虎)

<p class="ql-block">  摄影/文字:自游自在(翼虎)</p> <p class="ql-block">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前不久,我就体验过一回孟浩然这样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山谷里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雨后的晚霞</p> <p class="ql-block">勤劳的老刘</p> <p class="ql-block">小可爱</p> <p class="ql-block">芙蓉山上</p> <p class="ql-block"> 即将消失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前不久,我就体验过一回孟浩然这样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与老刘,因缘成友,五月中旬应邀去到安化县仙溪镇芙蓉村他的家里做客。据说,政府正在组织村民拆迁,腾出地方建设国内第二、华中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我正好赶在村庄消失之前,来到这里,体验一下世外桃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仙溪镇下了高速,我们沿山路向上攀登。有一条水泥道沿高山峡谷盘旋而上,弯急路窄,最窄处仅可容一车小心通过。这条路始建于一百多年前,以前只是一条简易的“鸟道”,后来慢慢凿壁开山,几年前才修通了水泥路。陪同我们的小刘博士讲,她们上中学时,还没有交通车,从村里到镇上有三十多里山路,要步行五个多小时,脚上经常磨出水泡,肩上还要背伏沉重的书包和一周的伙食,其中有十多里山路几乎杳无人烟,虽然是结伴而行,但常常吓出一身冷汗。不过她说,从小吃过了苦,后来什么苦都不算什么了。现如今,这条路仍然是通往山外的唯一通道。</p><p class="ql-block"> “一山有两季,隔山风不同”,这是我对山上的第一印象。五月正是天气变幻的季节,山下热气上腾,潮湿闷热,我们感到有些憋气,来到山上,凉气袭人,顿感神清气爽。中午时分,山上开始云海翻腾,云雾在山头飘浮不定,缥缈如烟,耸立在几公里之外山尖上的风车若隐若现。不一会儿,风裹着水雾碾压过来,村子、山头都笼罩在浓雾之中,黑云压顶,滂沱大雨,风车发出巨大的哨声,眼前的世界仿佛进入了混沌。风雨过后,天空顿时云消雾散,通透明亮,群山青郁,大地如洗刷过一般,一派“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象。一场暴雨,对客人来说虽然来得有些突兀,但其实这里冬暖夏凉,是避暑的好地方。去年大旱,持续四十多度的高温,山下酷热难当,山上却是清凉如许,许多城里人来这里寻亲避暑。</p><p class="ql-block"> 芙蓉村算是一个老村子,地处芙蓉山西谷,海拔在700至1400多米,四周高山环绕,宛如一块盆地。在崇山峻岭之中,几支山谷和溪流汇集如此,溪水向中央归集,有“四水归堂“之象。村民沿山坡和山脚建房,有百户之众,形成村落,已有数百年历史。陡峭的山坡上开有梯田,层层叠叠,房在田中,田在房上,开门是田,抬头见山。梯田依山泉水灌溉,以前种植水稻,收益不高,现改种茶树,土地肥沃,耕作精细,茶树极茂盛,不施农药,出产上好云雾茶叶。明前生叶湿茶值千元一斤,立夏以后五元左右一斤,价格悬殊。茶叶是村上的支柱产业,也是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年户均入账有万元之数。一般家庭,除种植茶叶外,还种红薯包谷,村民的日子过的勤俭且精致。大多数人家房屋齐整,以两层新式砖瓦楼房为主,有少量老式木板吊脚楼和土砖房。村里家家户户讲究卫生,庭院整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也看不到白色垃圾,生活环境很好,民风淳朴,夜不闭户。</p><p class="ql-block"> 老刘的房子就坐落在村边的山腰上,为现浇的两层水泥砖瓦房,设计合理,宽敞明亮,看上去很结实,住着让人放心。房子的一砖一瓦都是他从百米开外的路边一担担挑上山的,也花费了他半辈子的积蓄,他格外珍惜,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妥妥帖帖。房子周围是菜地和茶园,还流淌一股潺潺不断的山泉水,甘甜凉沁,平时种地、浇菜、饮用都是这口泉水。老刘很质朴,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吃亏是福,教育子女凡事要想得开,不要怕吃亏。他也很能干。孙女好玩,深山老林里没多少可玩的把戏,他就地取材,拿一根棕索梆一把竹椅,往大门框上一挂,就是一个特制的秋千,孙女玩得不亦乐乎。老刘话不多,待人诚恳,做事不怕累不怕苦,从不藏奸耍滑。前几年在浙江打工,年年被公司评为先进,在家乡,乡里乡亲都喜欢请他帮忙。村里人常说,村上一半的事情都被他做了。他引以为傲的是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本科毕业,一个博士,都已成家立业,都有了幸福的家庭。他守在乡下,默默的经营着这个家,起早贪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种菜种茶,种红薯种包谷,还喂养了几十只鸡,一年至少还要喂一头猪。每年红薯就可以收获上万斤,用来喂猪养鸡。吃红薯的土猪,肉质细嫩,肉肥味鲜。过年时节,杀一头年猪,除了留一部分新鲜肉外,其它薰制腊肉。猪肉要切成一条一条,吊在灶堂的屋梁上慢慢的熏,熏一年半截才算好。这样熏制的腊肉,晶莹剔透,色美味香,肥而不腻,是招待客人的上上之品。我们到他家,他把土鸡、土腊肉都搬弄出来,说没什么好招待,我说我就喜欢土菜。两人相视而笑。</p><p class="ql-block"> 村子西边有一豁口,为两条山脉中间的峡谷。溪水经峡谷向西流三十里,汇入资江。豁口处也是村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此处极狭,将来在这里修建拦水大坝,村子大部分将被淹没,成为上水库。盆地处在高台,与下游有数百米高差。在高台的下方,建下水库。用电高峰时上水库放水发电,低峰时下水库向上水库提水蓄能。建水库最头痛的事是移民,历来移民是“天下第一难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是许多山民的信条。但这里的村民思想境界极高,只几轮工作,几乎全数与政府签订了搬迁协议。一部分村民将往更高的山头安置,一部分将迁往30里开外的镇治所在地。项目完成后,这里将开发成旅游风景区,在这里兴办民宿是很多村民的想法。现在村子里有几家民宿店,生意颇好。大伙儿都抱着希望。</p><p class="ql-block"> 芙蓉山虽然“与世隔绝”,但这里从来不缺少故事。上古年代,先民就在这里活动,茹毛饮血,歃血为盟;往事越千年,这里却风云际会,各路英雄豪杰曾在这里上演过无数历史“巨剧”,此地成为新兵器、新战法的试验场,至今你在这里踏下去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是某位英雄爬倒的地方;到了某一天,一位大和尚途经于此,悲天悯人,佛渡众生,由此山民归化;宋神宗顿悟玄机,褒奖和尚,芙蓉山上一时寺庙林立,僧众如潮,不绝如缕,给今天留下了不少传说和遗迹,芙蓉山主峰之一的云雾山上,仍然伫立着一座云雾寺,历经千年,还在不断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这里也曾“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唐朝的刘长卿在湖南任上就曾到此地一游,留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样的名作,全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白描了当地生活,形象而生动,意境深阔。南宋大儒张拭这位湖湘学派的掌门人也把芙蓉山作为他的考察之地,至今有“南轩亭”遗址留存在此。近年来考证,1917年,青年毛泽东游学时,从宁乡密印寺越过芙蓉山,游览云雾庵,并写下了“高处登临放眼量,山清水秀好风光。云雾生辉迎夕照,芙蓉吐艳浴朝阳。洞庭浩渺回天际,黄鹤雄居镇汉江。若得仙霞常作伴,人间苦乐浑然忘”的诗句。不容置喙的是,芙蓉山本是梅山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作为芙蓉山腹地的芙蓉村,深受这种文化的浸染。</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偏远、平凡的小村庄,但平凡中见证着伟大。站在山头,暸望这壮阔的山海,俯瞰这座即将消失的小村庄,越发感觉到她的神秘、宁静和不易。这里曾是村民衣钵相承的地方,是他们生生不息的依托,是世代守望相助的家园,是游子无限眷恋的乡愁。当“小我”遇到了“大我”,村民毫不犹豫地牺牲“小我”选择“大我”,这是新时代 “支前的独轮车”、是“报名参军的好儿郎”,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期待不久的将来,这里屹立起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水电工程,照亮这个小村庄,也照亮山外的世界。相信到了那时,村子也将跨越千年,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世人。</p><p class="ql-block"> 芙蓉山值得玩味,芙蓉村还值得再来。</p><p class="ql-block"> 2023.5.3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