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酷暑夏季徒步爬山,会遇到诸多挑战,如天气炎热骤雨急降,中暑热衰竭,毒蛇虫叮咬,体力不支脱水等问题频出,知晓必要的注意事项,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才能达到强身健体,领略崇山峻岭之美的作用。</h3></br> <strong>第一、不宜爬山群体</strong>1、患心脏、癫痫、眩晕、高血压、肺气肿等疾病人群不宜爬山;爬山体力消耗大,加重心脏负荷,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h3>2、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不宜登山;登山运动会增加其骨折的风险。<br></br></h3></br><h3>3、严重的膝关节、踝关节疾病的患者不宜登山;登山时关节灵活性下降,登山会加重关节的负担,加重原有损伤。<br></br></h3></br><h3>4、甲亢患者不宜登山;高山紫外线可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甲亢病人到高山后往往会加重病情。<br></br></h3></br><h3>5、有感染性疾病时,如感冒、扁桃体发炎时不宜登山;登山途中会有晕倒、加重病情的危险。</h3></br> <strong>第二、物品准备</strong><h3>1、登山鞋:登山鞋是所有登山装备中最应优先考虑采购的装备,它是你行走攀爬的最基本保障,但要合脚,以免磨出脚泡。</h3></br><h3>2、登山包:所有负重都在包里,好的背包拥有非常科学的背负系统,可以解放你的双手,减轻背部的压力,同时具有防水功能。<br></br></h3></br><h3>3、登山服:山上昼夜温差大,准备吸汗比较好的速干衣裤,要有防风、防水和透气排汗的功能,建议长袖衣、长裤、长袜等。<br></br></h3></br><h3>4、登山杖:使用登山杖可以减轻22%施予腿部和膝盖等肌肉关节的力量,建议用双杖。详见《如何正确选购登山杖》帖子。<br></br></h3></br><h3>5、防晒:防晒霜、太阳镜、太阳帽最好可以带网纱防蚊虫,有系绑不容易被风吹跑等,避免晒伤。<br></br></h3></br><h3>6、手套:手心这一面要防滑防扎不容易被荆棘扎透的手套, 坡比较陡需要借助旁边枝蔓时你会发现它真是太实用了。<br></br></h3></br><h3>7、雨具:大到可以连人带背包一起罩住的雨披,山中气候多变,备一件雨具是非常有必要的。<br></br></h3></br><h3>8、护膝:健康人群选择膝关节夏季保暖薄护膝,膝关节不舒服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护膝。详见《如何正确选择护膝》帖子。<br></br></h3></br><h3>9、手台:山里手机常常没有信号,手台既方便联络也是迷路时最好的求救通讯工具。<br></br></h3></br><h3>10、指北针、救生哨、手电或头灯、太阳能充电宝、两根充电线。<br></br></h3></br><h3>11、吸汗:魔术头巾或带一两条冷感运动毛巾,甩一甩特凉快,重量轻、擦汗降温防晒神品。<br></br></h3></br><h3>12、急救包:常用的感冒药、防暑药、肠胃药、外伤药和防蚊虫药,酒精棉片和镊子等。<br></br></h3></br> <h3><strong>第三、天气情况</strong></h3></br><h3>1、雷雨天气:夏季天气多变,雨天易发山洪、泥石流等事件,所以中雨、大雨、雷雨一律不进行户外爬山。</h3></br><h3>2、雷暴天气:夏季山里突发性雷暴随时可能出现,所以要特别小心,远离溪谷河道,找建筑物或山洞暂避而切忌树下。</h3></br><h3>3、大雾天气:山间树木茂密,夜间放出的二氧化碳沉积于大雾中,雾气中也含有酸、碱、苯、酚、细菌等有害物质,此时登山容易将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引起供氧不足,另外就是容易迷路。</h3></br><h3>4、高温天气:应做好防暑准备,宜多喝淡盐水或绿豆汤,要携带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防暑降温药品以备应急之用。</h3></br><h3>5、阳光直射:高山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直接伤害,要穿着户外防紫外线皮肤衣,戴眼镜、帽子等进行防护。</h3></br><h3>6、昼夜温差:遇昼夜温差过大时,要准备好保暖外套等衣物,以防户外爬山时失温。</h3></br><h3>7、大风天气:遇大风天气时,不要在老树枯树下逗留,以免造成危险;准备较厚的卫衣或冲锋衣注意保暖;准备防尘用品。<br></br></h3></br> <h3><strong>第四、路线准备</strong></h3></br><h3>1、夏季适合登山的时间:早上6:00-12:00,下午4:00-6:00之间比较合适;早上不要太早,避开树林的瘴气,下午不要太晚,要计划好下山的时间和天黑的时间。</h3></br><h3>2、根据自身体能确定路线距离和时间安排:一般情况下可参考,夏季一天的活动应控制在5-8个小时,每小时走4公里左右,每走1小时,可选择休息15分钟恢复体力,中午路餐休息1-2小时。按8小时活动计划,除去每走1小时休息和中午路餐时间,路线距离大约15-18公里左右比较合适,当然很多强驴一天也有徒步30公里甚至50公里的,这要看个人体能情况。</h3></br><h3>3、路面的选择:建议选择山路或沙石路多一些,因为混凝土或石面的路太硬,对关节的冲击力大。</h3></br><h3>4、坡度选择:建议坡度不要太陡,上坡15至25度时,与平路相比能量消耗将增加3倍,15至25度时,能量消耗则增加6倍。陡峭、坎坷不平的路面容易引起踝关节过度翻转造成扭伤。</h3></br><h3>5、路线选择要有明确的中途撤退节点,做好无法到达终点时撤退路线准备,沿途最好有补给及通讯站。</h3></br><h3>6、路线选择时,还应注意路程中是否长时间暴晒、是否有水源,树荫和水源在夏季对消暑气都非常重要。</h3></br><h3>7、还有爬山途中是否要规避是否攀岩、溯溪等因素,可以多参考驴友攻略和多问一下走过路线的朋友根据个人情况选择。</h3></br><h3>8、如果已知某轨迹是可靠的实际记录轨迹,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按原轨迹,遇到路断后,尽快循迹找到原轨迹按计划行进。<br></br></h3></br> <h3><strong>第五、毒虫叮咬</strong></h3></br><h3>1、重点预防:夏季爬山时一定要穿长袖衣和长裤,扎紧袖口、领口,皮肤暴露部位要涂抹驱虫产品,可选择主要成分为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的驱虫剂;随身携带含有硫磺、硫酸钠的驱蛇驱虫球,能对五步蛇、蝮蛇、眼镜蛇、蜈蚣、蝎子、蚂蚁等有效趋避。在野外时间较长时要记得重复使用,以保证药效。露营时除放置驱蛇驱虫球外,露营前的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最好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当天的户外活动结束后,要换洗衣物并及时洗澡,进行清洁的同时重点检查肘窝、腋窝、脖子、头发、耳朵背、腹股沟等虫子容易藏匿的地方,还要检查是否有被叮咬导致的红点或脓包。不要长时间在森林、草丛、灌木丛、落叶堆和潮湿处长时间坐卧,避免被咬伤,以预防为主,是重中之重。</h3></br><h3><strong>当被咬伤后,若不清楚是虫伤还是蛇伤时,按蛇伤处理;不清楚是否毒蛇咬伤时,按毒蛇咬伤救治,千万莫要大意。</strong></h3></br><h3>2、蜱虫:也叫草爬子,这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有硬蜱软蜱之分,常见的硬蜱呈灰色,没有吸血时像米粒或干瘪的绿豆大小,吸血后身体慢慢膨大,颜色变成暗红,像饱满的黄豆大小;多蛰伏在我国各地森林、草丛、灌木丛、落叶堆中和牲畜皮毛间。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叮咬时会分泌麻醉成分的毒素,人被咬时往往察觉不到。</h3></br> 被叮咬后的危险期通常是24小时到48小时,会出现局部红斑及头痛、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有些病人的症状持续了两个星期到三个星期,应该去医院进行治疗。蜱虫叮咬还能导致斑疹伤寒,通常潜伏期在5-20天左右,会有高烧、皮疹、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一旦发蜱虫已钻入皮肤,不要硬拽,容易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造成感染,应尽快去医院切口取出并治疗,不要接触蜱虫体液,如不小心接触,及时消毒处理。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及时到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一旦引发蜱虫病,将会导致严重后果,蜱虫病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20%到30%,发病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起初症状类似感冒,可持续性发热达40℃以上,患者多有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随着病情发展,并伴有败血症、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进而危及生命;目前该病发病机理暂不明确,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夏季5-9月是“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 高发期,这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死亡率极高,多通过蜱虫传播,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或者血性分泌物导致人传人。<h3><br></br>3、蛇: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眼镜蛇与眼镜王蛇喜欢白天活动,而银环蛇则多在晚上活动,而蝮蛇白天晚上均有活动。蛇是变温动物,气温达到18度以上,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夏季是蛇类的活跃期,在野外环境遇到蛇类时,谨记不要惊扰它,最好绕道而行。户外进入草丛或是树林时,应该穿高帮鞋、长袖衣、长裤,尽量不要让皮肤裸露在外,建议佩戴方便摘除的防蛇护腿,同时用登山杖不断打击地面、草丛、树干,以吓跑蛇。(北京驴友可参考《夏季徒步小心北京的山地杀手~毒蛇》)</h3></br> 如不小心被蛇咬伤后,切忌用嘴吸出毒液,谨记毒蛇咬伤救治的黄金时间是2到4个小时内,在此期间应做到以下几点:(1)脱险:立即远离;如果蛇咬住不放,可用登山杖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若在水中被蛇咬伤,应及时将受伤者移送到岸边或船上,以免发生淹溺。(2)辨蛇:尽量记住蛇头、蛇体、斑纹和颜色等特征。有条件者,可拍摄留存致伤蛇的照片。切勿企图去捕捉或追打蛇。(3)镇定:保持冷静,避免慌张。蛇毒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的扩散,精神紧张容易导致心跳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加快毒素吸收。(4)制动:尽量保持全身制动,可用树枝或夹板固定伤肢。同上一条理由一样,应避免受伤后激烈运动,以防血液循环加速引起毒素在体内加速扩散。(5)解压: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脚链、手表、较紧的衣裤袖、鞋子等,以免后续肢体肿胀后难以取下。(6)包扎:绷带加压固定是唯一推荐用于神经毒类毒蛇(银环蛇)咬伤的急救方法,松紧程度以可插入手指为准。每隔15至20分钟放松绷带1至2分钟,以免肢体因长时间缺血而坏死。(7)呼救:呼叫120,及早转送医院救治。到达医院后,医生在确定毒蛇种类后,注射相应抗蛇毒血清。即使是无毒蛇咬伤,也必须进行常规消毒,并注射疫苗,预防破伤风。<h3>4、胡蜂:胡蜂又名马蜂、黄蜂,是膜翅目昆虫细腰亚目中胡蜂总科的统称,世界上已知胡蜂种类有5000多种,中国记载的有200余种,夏季每个月份均有胡蜂蜇伤的病例,但其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多在7至11月。在户外运动时,建议穿白色、卡其色为主的衣服,避免穿着色彩鲜艳及黑色的衣服;发现胡蜂时,不要奔跑、鞭打或扑打,要保持静止,最好等到胡蜂走了以后再离开;避免使用含香味的防晒霜,香水等;保管好食物和饮料,避免含糖和甜味饮料外露。</h3></br><h3> <h3>被胡蜂蜇伤后,先检查皮肤内有无毒刺,发现毒刺应及时拔除,最好用黏性大的胶带拔除,用清水彻底冲洗后冰敷,局部可敷用水调的季德胜蛇药。如患者的过敏症状表现加重,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救援。重症蜂蜇伤病人的临床死亡率高达80%至90%,被蜇伤后4到6小时是治疗最佳时机,被胡蜂蜇伤10针以上的患者应立即送医救治。</h3></br><h3>5、蚂蝗:种类很多,有生长在阴湿低凹的林中草地的旱蚂蟥(山蛭),也有生长在沼泽、池塘中的水蚂蟥(水蛭),还有生长在山溪、泉水中的寄生蚂蟥(幼虫呈白色,肉眼不易发现)。丛林中蚂蟥极多,这种动物虽不传染疾病也不立即使人致命,但它吸血多,使人的体力衰弱,并且叮咬处往往流血不止,容易发生感染。蚂蟥吸血量很大,可吸取相当于它体重2~10倍的血液。旱蚂蟥有两个吸盘,其中一个固定在树上,另一个四处寻找目标,当感觉到人的热量,就会噼里啪啦地往人的身体上落。如果口渴难耐饮山泉,寄生蚂蟥可能悄悄钻进体内。长袖衣长裤长袜扎紧仍是预防首选,不直接饮山泉,裸露部位防护油膏可预防。</h3></br> 被叮完后,吸饱血的蚂蝗就会自动脱落,而伤口处却血流不止,愈后常会留下淤血斑痕。发现被咬,不能生拽它,否则蚂蟥的两个吸盘,很可能会吸得更紧,同时硬拔,会让它的口器断落于皮下,引起感染,比较妥善的方法是用酒精、碘酒、风油精等刺激性液体往它身上洒,或者用火烧烟头烫,使其放松吸盘而自行脱落;若伤口流血不止,可先用酒精棉消毒纱布包扎止血;若伤口没出血,要用力将伤口内的污血挤出,再消毒包扎。<h3>6、蚂蚁:我国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常在路边、草丛、山林、墙角、墙缝中筑巢,患者在公园或小区的草地上被蚂蚁螫伤,多以小黄家蚁、红火蚁、红蚂蚁等毒蚂蚁为主。特别介绍一下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2003年红火蚁入侵我国台湾,2004年在我国广东、广西、湖南等地相继发现入侵红火蚁,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有害物种,红火蚁个体与一般蚂蚁相近,呈棕红色到棕褐色,常取食作物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危害农业生产;破坏供电、电信、农田、堤坝等公共设施;破坏生物多样性;攻击人类,入侵住房、草坪等地。爬山徒中看到草地隆起的松松的小泥堆,很有可能是红火蚁的巢穴,尽量不要走近撩它或者用脚踩它。</h3></br> 被叮咬后造成伤口痒痛、红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等。先对被叮咬部位冷敷,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水清洗患部,使用含类固醇的药膏如皮康霜等外敷,也可在医生诊断指导下使用口服抗组织胺药剂,以缓解瘙痒肿胀。一定保持伤口清洁,不要抓挠,避免将脓疱弄破,以免伤口发生二次性感染;患有过敏病史或叮咬后反应较剧烈,务必迅速到医院就医。<h3>7、马陆:又名千足虫,为无脊椎动物,属多足纲,由体节组成,长约20~35毫米,暗褐色,背面两侧和步肢呈赤黄色。在国内各地均有分布,常见于温室和森林覆盖率高、腐质层厚的地方。马陆不咬人,但被触碰后,身体会扭转成螺旋形,并喷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含有引起局部皮肤刺激的毒素,这些毒素附在皮肤、黏膜上产生刺激作用,严重的可致明显的红斑、疱疹和坏死。</h3></br> 发现皮肤上有千足虫爬动时要冷静,千万不要惊叫或是扑打它,这样很容易被虫体破裂发出的毒液灼伤,可以趁其不意猛得把虫体挑离身体。千足虫灼伤后需要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皮损可对症处理,严重者到医院就诊。<h3>8、蜈蚣:属于多足纲,是常见的有毒、陆生、多足类节肢动物。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常在夏季闷热、高温的天气出现,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蜈蚣喜欢贴地而居,往往藏匿在洞穴或是缝隙中。所以,在户外休息时千万不要待在洞穴或者缝隙较多的地方,避免因为进入了蜈蚣的领地而受到蜈蚣攻击。</h3></br> 被蜈蚣咬伤后,应立即用肥皂水、苏打水或清水等冲洗伤口,防止毒性扩散;局部肿胀明显者可采用冰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感;亦可用季德胜蛇药片等药物外用来消肿止痛,症状严重者,及时送医救治。<h3>9、毛毛虫:多以松毛虫、桑毛虫、刺毛虫等较为常见。这些毛毛虫多有毒,千万不要直接用手去捏,以防被它的毒刺刺伤。</h3></br> 如果被毛虫蜇了,千万不能抓,越抓红肿范围越大、皮肤越痛痒难忍。最好随身带些胶布,贴在创面上然后揭下,粘掉皮肤上的毒毛,以减少伤害,随后用药油涂抹患处,可快速解毒、消肿止痒。<h3>10、毒隐翅虫:隐翅虫种类繁多,可达到58500多种,但其中会引起皮炎的毒隐翅虫也只有20种,而在我国,知道的就只有三种,分别为黄足毒隐翅虫、黑足毒隐翅虫和奇异毒隐翅虫。所谓隐翅虫“有毒”,是指它们的体液接触到人类的皮肤后,会出现皮炎疱疹,也可能出现关节痛、呕吐、腹泻等。毒隐翅虫昼伏夜出,会在天气闷热的夜晚受到亮光吸引。</h3></br><h3> <h3>当发现隐翅虫附着在皮肤上,切忌直接拍打压碎虫体,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毒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一旦皮肤上沾染了隐翅虫的体液,应立即用碱性的肥皂水反复清洗,不能用热水洗烫。</h3></br><h3>11、蜘蛛:如果是普通蜘蛛咬伤基本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不过毒蜘蛛危害性很大,伤口的中间可能会引起坏死、溃疡、发黑发紫,出现一两厘米的大水疱及周围大面积红斑。大多数毒蜘蛛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皮肤性伤害,但也有1%-2%的致死可能性。</h3></br> 如果不小心还是被蜘蛛咬伤了,请用肥皂水冲洗咬伤处,再用清水冲掉肥皂水残液,然后用酒精或者碘伏由内向外对咬伤处进行消毒,之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h3>12、蝎子:我国有记录的有15种,如东亚钳蝎、斑蝎、藏蝎、辽克尔蝎等。斑蝎主要分布于台湾省;藏蝎分布于西藏和四川西部;辽克尔蝎分布于中部各省和台湾省;东亚钳蝎亦称马氏钳蝎,在我国分布最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等省均有分布,其中河南、河北、山东最多,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分布。其中河北全蝎尤为出名,蝎子毒性较大,一旦被它蛰伤 ,轻则出现肿胀疼痛症状,重则会有剧烈的中毒反应,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性命。</h3></br> 被蜇伤,应立即用橡胶止血带或者绳索等在伤口近心端扎紧,不要挤压伤口,可以用负压的办法吸出毒液,再用肥皂水、苏打水等碱性溶液冲洗、湿敷,以中和酸性毒液。有条件同时口服外用蛇药片,并立即就诊。<h3><strong>重要的话说三遍,夏季爬山预防被蛇虫咬伤的最好方法,就是穿长袖衣、长裤和长袜,衣服颜色尽量浅白;高帮登山靴,佩戴方便摘除的防蛇防虫护腿,携带驱蛇驱虫药物等,做好充分准备是关键。</strong><strong>有点啰嗦了啊!</strong></h3></br> <strong>第六、预防疾病</strong>1、防风邪侵袭:中途休息时,山风冷硬,不要选择风口和坐在潮湿处,以防出汗后风邪侵袭,可稍松衣扣,不要骤然脱衣。特别不要把膝盖暴露山风中,因为膝盖没有肌肉保护,更怕受凉受潮,预防关节炎。<h3>2、防中暑:先兆中暑会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如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轻症中暑会出现体温38度以上、头晕、口渴、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或出现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如及时处理,往往可于数小时内恢复;重症中暑症状会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日射病和热射病,此时必须尽快去医院救治。<strong></strong></h3></br><h3>3、防热伤风:夏季人体内部产热快,皮肤的毛细血管大量扩张,以利于身体散热。如果遭遇到过冷刺激,会使体表已经开放的毛孔突然关闭,造成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紊乱,大脑体温调节失常,导致生病,通常会发生“热伤风”,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h3></br><h3>4、防过度损耗:夏季进行户外运动,受温度、湿度等各种因素影响,徒步、登山应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合适的距离、步幅、速度、高度,不要强迫身体去做一些过量运动,造成过度损耗和脱水。</h3></br><h3>5、防跌伤崴脚:葱郁的山林,空气较湿润,石板路多沓滑,碎石路稳定性差,特别是上下坡时,容易滑倒摔伤崴脚;上山前一定要穿防滑性能好的登山鞋,上下坡时的每一步都要稳步踏出,以免跌伤崴脚。</h3></br> <h3><strong>第七、饮水餐食</strong><br></br></h3></br><h3>1、适量饮水:夏季天气酷热,出汗多,水分流失较快。爬山前一定要喝一杯水,可稀释血液,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爬山时要随时补充水分,最好是选择功能性饮料、淡盐水和矿泉水,不要等到口渴再喝,要小口多次的喝,不能狂饮;一次饮水过多,会产生尿意,导致身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和电解质紊乱。一般来说,夏季一天的活动(5-8个小时),至少需要3升以上的饮用水,高温情况下甚至需要6升水。另外切忌饮用冰水,造成肠胃刺激,导致肠胃痉挛疼痛。不能让脱水量超过体重的2%,否则,身体会产生抗利尿剂以降低脱水,并且运动后12-48小时会持续产生,导致补水后水肿。</h3></br><h3>2、登山前一定要吃早餐,而且要吃好,以主食、蛋、奶为主;登山途中的午餐要选择能快速转化为能量又方便携带、快捷、不容易坏的食品,建议自热饭+牛肉+干蔬菜+火腿肠;夏季带一些补充电解质和维生素的水果,建议黄瓜、香蕉、苹果;快速补充能量的行动粮,建议巧克力,压缩饼干、士力架等,在行进途中随时可补充能量,避免过度损耗;晚餐建议以蔬菜+肉类为主。</h3></br> <h3><strong>第八、其它事项</strong></h3></br><h3>1、徒步要领:上山,身体要略向前倾,攀登陡峭山坡应走之字形路线。下山,身体应稍后仰,放松下肢肌肉,以免腰腿酸痛。下山时不能走得太快,更不能奔跑,否则会使肌肉感受过重的张力,而使膝关节受伤或肌肉拉伤。</h3></br><h3>2、量力而行:徒步、登山时应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合适的距离、步幅、速度、高度。徒步、登山健身以达到出汗的程度为宜,不宜大汗淋漓。</h3></br><h3>3、运动心率:最佳运动心率控制区域计算法(适合一般人),(220─现在年龄)×0.8=最大运动心率,(220─现在年龄)×0.6=最小运动心率,在有氧运动的时候控制好心率,不仅可以保护和增强自己的心脏功能,还能最大限度地燃烧脂肪,达到很好的塑型和减脂效果。这可以用运动手表来控制。</h3></br><h3>4、用好登山杖:登山杖作为驴友的一个基础装备,能为登山者节省22%的能量,能缓冲下坡时40%的膝盖压力,同时使用两根登山杖能提供更好的平衡和支撑作用;具体使用方法参考《登山杖在不同地形的正确使用方法》帖子。</h3></br><h3>5、重视爬山后的拉伸训练,可缓解酸痛、改善协调性、有助于塑形、保持机体柔韧度、有效减少乳酸积累,避免运动损伤。</h3></br><h3>6、爬山结束后,如果开车不要打开空调直接对着身体吹,先打开车窗用自然风降温,等身体温度降下后再开空调。另外不能贪图一时凉快洗冷水澡,要等身体温度降下后洗热水澡。</h3></br> <h3>(本文结束)</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VomBLau-ueE1-vtP-Fra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