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清华四哲人

寶哥

<p class="ql-block"><b>陈寅恪</b>(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p><p class="ql-block"><b>儿时与兄妹合影</b></p> <p class="ql-block">宣统二年(1910年)起,自费或官费留学,在欧美多所大学游学,具备阅读十多种外文的能力。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史识与考论功力,为国内外学界所推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p><p class="ql-block"><b>在德国</b></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唐筼结婚,育有三女,一生相濡以沫。</p> <p class="ql-block">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解放前,拒绝去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p> <p class="ql-block">“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一生治学的坚守与追求,使之晚年注定充满凄凉和苦楚。</p><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劫。</p> <p class="ql-block">晚年陈寅恪双目失明,两腿不能行走。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开人世;11月21日,夫人唐筼辞世。</p> <p class="ql-block">陈寅恪一生致力于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的研究。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p> <p class="ql-block"><b>叶企孙</b>(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名鸿眷,字企孙,上海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积极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理学院和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p> <p class="ql-block"><b>青年叶企孙</b></p> <p class="ql-block">1918年(民国七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考取庚子赔款留美公费生,就读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0年(民国九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1921年(民国十年)和导师W.duane及H.hpalmer合作测定普朗克常数 h值 ,被物理学界沿用16年之久。1923年(民国十二年)6月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取道欧洲回国。</p><p class="ql-block"><b>美国留学照</b></p> <p class="ql-block">1926年至1933年,清华学校(现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教授。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前,回绝去台湾。1949年5月,叶企孙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履行校长职责,主持新中国成立阶段清华大学校务。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因为他一个学生熊大缜的事情,1968年4月-1969年11月,被中央军委办事组逮捕、关押和严刑拷打,释放后被隔离审查到1975年 。在没有经济来源后,靠着朋友接济度日,也会弓着身子在大街上向过往的人伸手讨要一点钱。晚年小便失禁、双脚浮肿,过得凄凉无比。</p> <p class="ql-block">1977年1月13日,因抢救无效,平静辞世,终年79岁。去世前,嘴里还在念叨“回清华”。</p><p class="ql-block">叶企孙一生未娶,孑然一身,却把教过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培养出79名院士。</p> <p class="ql-block"><b>潘光旦</b>(1899年8月-1967年6月),生于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今属上海市)。字仲昂,原名光亶(后以亶字笔画多,取其下半改为光旦),又名保同,西名Quentin pan。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p> <p class="ql-block">1913年,江苏省政府咨送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因跳高脚受伤致残。1922年,毕业赴美留学,入达特茅斯学院,受教于经典遗传学奠基人摩尔根,1924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美国优生学之父达尔文波特,获理学硕士学位。对于谱谍学深感兴趣。</p><p class="ql-block"><b>美国留学照</b></p> <p class="ql-block">1926年回国后,潘光旦与表姐赵瑞云结束了十年的书信交往,走进了婚姻殿堂。</p><p class="ql-block"><b>全家照(妻子赵瑞云)</b></p> <p class="ql-block">1927年参与筹设新月书店。至1952年,先后在上海、长沙、昆明和北京等地多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兼任清华大学及西南联大教务长、社会系主任以及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等职,毕生致力于爱国民主事业,倡导民主自由思想,于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历任民盟第一、二届中央常委,第三届中央委员。建国后,曾先后担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名词统一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p><p class="ql-block">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社会系学科被撤销,潘光旦遂调入中央民族学院,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他在土家族民族识别中辛勤而杰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罪名”是“破坏民族关系”。更大的不幸是“文化大革命”时被抄家、批斗。潘光旦已经成为危重的病人,在医院却得不到任何治疗,为了尊严,他坚持回到自己的家里。</p><p class="ql-block"><b>深入考察</b></p> <p class="ql-block"><b>与土家族人交谈</b></p> <p class="ql-block">1967年6月10日晚,在惨痛哀嚎中,潘光旦死在费孝通怀中。</p><p class="ql-block">1979年,潘光旦右派问题获得平反。</p> <p class="ql-block"><b>潘光旦著作</b></p> <p class="ql-block"><b>梅贻琦</b>(1889年12月29日-1962年5月19日),字月涵,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今天津市)人,祖先于明朝永乐时期从武进迁至北京,落籍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1914年,由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学成归国。历任清华学校教员、物理系教授、教务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b>美国留学合影(中间坐立者)</b></p> <p class="ql-block">1919年6月,30岁的梅贻琦与26岁的师妹韩咏华结婚,从此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走过风雨几十年。</p> <p class="ql-block">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并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学贯中西,一生致力于清华的教育事业,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对师资人才进行严格遴选和延聘,推行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p> <p class="ql-block">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病逝于台湾,靠校友募捐葬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名曰“梅园”,墓旁山上梅树茂密,又名曰“梅林”。</p> <p class="ql-block">梅贻琦一生清贫,一世清白。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妻子韩咏华自制米糕出售,以贴补家用。每次西南联大师生申请到政府救济补助,梅贻琦总是先让师生领取,不准自己在校的女儿和儿子领取任何补助。</p><p class="ql-block">在台湾新竹清华创建过程中,虽然手中握有巨款,但他没有购私房,长期居住在办公室,而办公室却连一套普通的沙发都舍不得买,只有几把藤椅。</p><p class="ql-block">病逝时,随身手提包内全是清华账本,记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云南省主席龙云为女儿落榜西南联大附中,准备找梅贻琦说情,当听到梅贻琦的女儿也没有录取时,心怀释然。</p><p class="ql-block"><b>妻子韩咏华</b></p> <p class="ql-block"><b>全家照(西南联大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附:</b></p><p class="ql-block">熊大缜(1913-1939),江西南昌人。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从事红外光研究,兼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先生助手,参与清华南迁工作。</p> <p class="ql-block">1938年4月,熊大缜放弃赴德留学的机会,参加八路军,任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兼技术研究社社长,领导研制烈性炸药、地雷和无线电设备,积极从事抗日活动。“地雷战”幕后英雄。</p> <p class="ql-block">1939年夏,国共关系急剧恶化,根据地锄奸部发起了一个清洗汉奸特务的锄奸运动。熊大缜作为首要分子,被抓捕、关押。这年秋天,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起疯狂的大“扫荡”。转移途中,审讯时被拷打受伤的熊大缜无法跟上队伍,遂与负责押解的人员发生争吵,在被枪口抵住脑袋时,熊大缜让留下子弹打鬼子,用石头。就这样,熊大缜不幸死于自己同志的石头之下。</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河北省委根据调查取证的大量事实,做出关于熊大缜特务问题的平反决定。</p><p class="ql-block"><b>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声明:本文资料照片来自网站发布平台,若有疑问,请与作者联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