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游记(68)

我获一像

<p class="ql-block">2023.6.3</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杭州湾的南岸四明山地区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1973年发现。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6960-5300年。遗址第四层是这个遗址主要文化层,出土的陶器有釜、罐、钵、盘、盆,还有碗、杯、盂、陶猪、玩具等。出土的生产工具,骨器多,石器较少。发现有稻谷和其他禾本科农作物的堆积,证明河姆渡遗址的人们以从事农业经济为主。动物遗骨发现很多,其中猪骨比例很大。还发现了大量的木构建筑遗迹,木构件运用了比较成熟的榫卯结构。有的陶器和骨面上刻画着装饰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探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类型和分布扩大了领域。</p> <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又被称作“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是原始象牙雕刻中的艺术珍品,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从这些艺术品中可看到原始河姆渡人对鸟的喜爱和对太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是指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p><p class="ql-block">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距今约7021----5021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我国上古时代传说中的“有巢氏”部落其实就是居住在宁绍平原的古越族-河姆渡人的一支。有巢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构木为巢“的巢居发明者;而这正是对宁绍平原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映射与形容。</p><p class="ql-block">有巢氏,尊号”巢皇“、”大巢氏“,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相传为燧人氏之父、伏羲氏与女娲氏的祖父。曾率领其部落人民以宁绍平原为起点两度迁徙;先后到达今浙江杭嘉湖平原与今安徽巢湖流域,并在良渚古城登基成为了良渚古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后期又在今山东琅琊古城(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建立了陪都。而后又在今巢湖一带建立了古巢国,定都凌家滩古城(今安徽凌家滩遗址)。</p><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因有巢氏先民的迁徙而加速与外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与浙江良渚文化、安徽凌家滩文化广泛交融;共同构成了有巢氏先民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文化标志雕塑</p>